中間美術館-藝術中國藝術家系列漫談第4場
6月27日上午,中間美術館-藝術中國藝術家系列漫談第4場,在中間美術館舉行。與前3場沙龍不同,本場沙龍邀請的是劉玉珊、陳昱、徐路易、鞠婷四位女性藝術家。沙龍圍繞女性藝術的話題,涉及到女性主義、女權主義以及女性藝術家在當代的處境及創作狀態等問題,四位女性藝術家結合自己的創作體驗,分別發表了不同的見解。
劉玉珊:用女性本能和敏感的方式,做出與文化環境的對抗
沙龍由劉玉珊主持,她本科畢業于清華美院,即將赴美國波士頓攻讀碩士學位。沙龍伊始,她便圍繞版畫創作談起自己對於當代版畫創作的理解,在版畫創作方面,她希望超脫固有技法的限制,認為在創作過程中的失控和意外狀態是取得良好創作效果的關鍵。版畫不同於其他藝術門類,有著單屬自身的特殊語言,而創作過程中的意外效果和偶然效果帶有強烈的唯一性,能夠增添作品的內在價值。劉玉珊的藝術創作不限于版畫,針對藝術創作的媒介和材料問題,她更顯釋然,認為能夠真正表達自我是最根本的,材料問題不是最為重要的。談話中她尤其談到了有關自然和文化環境的問題,當下過於追求利益與發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發生的變化,而做為女性會更多的關注以及思考這種與環境的對抗,以及希望改變這種無法逃避的聯結關係,這些觀點都是與女性主義的某些觀點相契合的。她並沒有像一般意義上的女性主義藝術家一樣希望從歷史及社會意識對女性的定義來討論女性的差異或狀態,而只是想探討女性身上一些特質的延伸意義。
徐路易:女性主義不等於同性戀,無論男女都可以持有女性主義信仰
與其他三位女性藝術家不同的是,徐路易本科、碩士均就讀于美國,並且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她結合自己獨特的求學經歷,重點談到了女性主義的相關問題。談話中她不斷試圖糾正國記憶體在的對女性主義的誤解,認為女性主義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前衛式理解,女性主義不等於同性戀,無論男人女人都可能是女性主義者。在藝術創作中,女性元素的添入也不能絕對地説成是女性主義。現今女性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有關女性是人還是物的問題,由第一波的女權主義延伸到“人生而平等”的各種人權問題。女性主義發展到現在尤其在國外越來越趨向於男女在各自精神層面上平權、尊嚴上平等的呼籲和追求,這種對平等的追求涉及到社會階層、地位、種族、性別以及年齡等各個方面。徐路易已經將女性主義作為了自己藝術創作的基本視角,她認為藝術本身是哲學的和政治的,在藝術創作方面她希望能夠通過有深度的作品,呼籲人們建立女性主義式的男女平等觀。
陳昱:對待女性主義自然就好,不要“刻意”為之
在女性主義的問題上,陳昱顯得自然而隨性。清華美院畢業的她有著油畫、版畫、色粉畫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創作經歷。她沒有將關注點放在女性主義的思辨式理解上,而是試圖簡單地在藝術創作中隨性地表達自己。她認為只有性別問題不是問題了,女性主義才能真正地被人理解,而且女性不應該通過刻意顯示為弱者來凸顯自己的女性角色,自然而然最好。與其他三位女性藝術家相比,陳昱有著最為樂觀的時代理解,當代青年基本上沒有被迫的苦難經歷,所以生活方面是最為幸福的一代,過於激進而批判式的前衛藝術創作不太符合當代年輕藝術家的生命體驗。因此在藝術創作的方面,她主張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提倡一種“返根”哲學,藝術史只能為藝術家提供一種參照,而當代藝術家需要做的是找尋自己乃至整個當代的共有思維。
鞠婷:藝術創作中的偶然效果最為迷人,我願意創作大愛的主題
鞠婷本科和碩士均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起初創作一些銅版畫和絲網版畫作品,後來經歷了版畫創作的轉型,嘗試著在肌理、空間、刻法等技藝層面有著新的突破。她也認為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意外和偶然效果最吸引人,同時材料本身也有著極大的開發空間。她提到自己最近在創作2個系列的作品:一是無題系列,著眼于對材料的探究;二是對於人物、場景以及生活經驗的表現系列。鞠婷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認為中央美術學院已經由原來的傳統型院校,變為更加當代的藝術培養機構,現今有著頻繁的當代藝術資訊交流活動。對於女性主義,她認為“女性藝術家”這個稱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性別歧視性,從這個角度講,鞠婷是個很果斷的女性主義者。然而,在藝術創作中,她更為關注的還是人的生命體驗等存在性問題,她希望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一種“大愛”。
女性主義由19世紀初的女權主義發展而來,由起初對政治經濟等物質性平等的追求,變為社會文化等精神性平等的追求,女性主義的觸角也開始漸漸伸及社會根部以及現代女性內心的深處。當代女性藝術家,作為不同於男性藝術家的“女性代言者”,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表達了時代女性的前衛性追求,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後現代特色的一大組成部分,這必將更大更深地影響現代人的生活。(文\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