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間美術館-藝術中國漫談系列:繪畫中的時間概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4 15:05:1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李木、倪軍、孫遜、馮良鴻四位藝術家就本期話題展開討論

【藝術中國訊】 6月14日上午,繼第一期關於當代繪畫概念的藝術家漫談對話之後,“中間美術館-藝術中國漫談系列”第二場在中間美術館拉開序幕,本場主題為“禪學與當代繪畫、繪畫中的時間概念”,李木、倪軍、孫遜、馮良鴻四位藝術家圍繞該話題展開了思考與討論。

不言而喻,藝術活在時間之中,但自古以來藝術與時間就不是簡單的現代性的所謂單向關係,而是有著緊密的互動。特別是塞尚之後藝術史進入20世紀現代主義時期以來,在藝術中力求表達時間,以及時間中本應包含的生命、反思、體驗等等詩意的一切,成為了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藝術探尋。

倪軍:時間是主觀的

此次對話由倪軍主持,一開場他便結合美術史從普桑談起,認為時間長期以來就被作為一個重要題材和元素被藝術家表現。針對該話題他談到了藝術之外的一些領域對時間的研究,尤其是現代物理學,愛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學體系中用到的“time-space”概念就説明瞭時間和空間的一體化以及時間與空間的融合趨勢。在整個的人類文化演進中,思想家與藝術家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對於時間問題的認識。“有時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快,有時覺得時間過得慢,這就説明瞭時間是主觀的。”倪軍説道。時間因素可以蘊含于各樣風格的藝術中,英國畫家弗洛伊德的作品雖然寫實,但是由於作畫時間的推移,裏面浸透了畫者在不同的時間中對相同物象的不同體味,所以他的作品裏也是包含著時間因素的,這也使作品充滿了神秘色彩,有一種迷惑性。現代派藝術家如漢斯•霍夫曼、馬克•托比以及馬約爾、賈柯梅蒂等人的作品也充滿了對於時間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講,收藏藝術品其實就是收藏藝術家本人以及與之伴隨的氣場、基因等人性因素。

李木:繪畫表現“一路走過來的和一生走過來的”

繪畫的發展史展現了對於時間的突破的過程,李木認為當繪畫不再簡單地表現時間定格時,繪畫中便已經含有禪意了。整個談話李木都特別強調時間觀念改變的重要性,宇宙觀的改變導致了時空觀的改變。他認為繪畫中應該謀求一種時間的拓展甚至無限,如同中國畫家遊歷之後再進行創作一樣,繪畫應該表達“一路走過來的”乃至“一生走過來的”,而不只是在某個地點做瞬間性的簡單寫生。時間、速度與距離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真實只能蘊含在時間的過程中。照片雖然是一瞬間的定格,但是由於缺少時間,所以仍舊不真實。時間中是包含著生命的,所以繪畫有時是一種對生命和時間的透支,梵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對一個藝術家而言,在藝術中超越自己做到透支時間需要勇氣。正因為繪畫表現了藝術家的生命,所以才成為了時間的記錄者,而藝術家本身也被時間記住了。

馮良鴻:收藏作品,就是收藏時間

馮良鴻認為相對於音樂的時間性而言,帶有時間性的繪畫是將時間概念融入繪畫中並與空間發生關係。他特別舉中國畫的例子説明瞭這一點,國畫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最終用皴、擦、點、染四個帶有時間性的詞彙概括國畫中呈現給觀者的一些畫面效果,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時間在繪畫中的融入。繪畫的完成由於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其中包含著時間的堆積以及畫者思維和思路的變化。因此,收藏繪畫其實是在收藏時間。結合藝術談到人生,他也認為人生的本質注重的是過程,“無目的,無意義,就是這樣走過來”,這種過程實際上就是時間本身。他比較了弗洛伊德和莫蘭迪作品的不同,認為前者作品是一種“觀察和色”,而相比之下,後者更顯得融通,可見後者包含了更多時間的因素。

孫遜:藝術能夠留住生命,留住時間

孫遜結合具體的生活感受,談了自己對時間的理解,他認為如同接觸人一樣,對作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著更深入的理解。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其作品《小説的藝術》中曾説道: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抓不住當下。孫遜引用該觀點,認為藝術家能夠在創作的過程中把握住當下,所以他們的作品留住了生命,留住了時間。他還談到了美國錄影藝術教學用一半以上的時間講論時間,認識到時間在整個現代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時間與藝術在當下是不可分離的。

在有限中求得突破進而實現對無限的追求,歷來是藝術的浪漫式追求。繪畫發展到今天,能夠超越原來的定格式瞬間表現,並追求時間與空間在繪畫中的結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繪畫在時間向度上的延伸,也是有限向著無限的邁進。(文\劉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