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序幕
中國文化曾經在幾千年的超穩定結構中封閉運作,世紀之交當其遭遇外來衝擊後被迫走向變革和新生之路。展覽的主題是,中國現代美術如何在東西方文化激烈衝突下起步,又如何與中國亙古未有的滄桑劇變的現實相結合,一步步演進探求的過程。發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價值觀念的變革,思潮的碰撞,生命理想的涌動,和由此釋放出的美術創造活力值得深刻認識和充分估價。
觀眾在觀看毛主席手書“中國美術館”5個大字(中央檔案館藏複印件)
展覽從第一部分“傳承與引進”開篇,包含了世紀之交的大師、嶺南畫派的變革、西畫先驅、京派傳承、齊白石的世界等內容,涵蓋了世紀轉型時期美術變革的豐富性。第二部分“苦難與抗爭”展現了中國美術對民族憂患和奮爭的敘事。
觀眾走過記錄中國美術館50年展覽歷程的墻壁
第三部分“探求與拓進”,表現的是中國美術在民族救亡、民主抗爭的過程中對藝術的艱難探求和本體拓進。其中包含了現代風格的初探、油畫的紮根與生長、40年代名家之風和走向西部以及延安美術新貌等篇章。第四部分“主人與家園”,揭開新中國美術的篇章。從新中國誕生到勞動者之歌、江山如畫,從國家風采到紅色記憶,充分展現出社會主義美術的時代新質。
羅中立《父親》
第五部分“反思與開放”,從傷痕與反思、民族之魂、銘記歷史三個板塊來表現中國美術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蓬勃生機。第六部分“多樣與繁榮”則展現了當代美術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多元視角,既有主旋律的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成果,又有各種富有創新和變革精神的現代形式的探索。
程叢林《1968 年×月×日雪》
展覽在對館藏經典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了以前從沒有展出的經典大作和最新入藏的作品,諸如徐悲鴻的《戰馬》、蔣兆和《流民圖》、四川美院集體創作《收租院》、羅中立《父親》、陳堅《西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南京》都是膾炙人口,産生過巨大社會影響的經典大作。另外還有齊白石的草蟲冊頁、張大千的山水、吳作人、孫宗慰、李瑞年的早期油畫都是彌足珍貴,少有的存世珍品,此次展覽第一次拿出亮相,足以亮人眼目,刷新視覺觀展的經驗。
觀眾在拍攝靳尚誼《塔吉克新娘》
全部展出作品共666件,非美術館不能承載如此宏大規模,如此厚重的歷史分量。展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連環畫、年畫、漫畫、宣傳畫、水彩畫、裝置、綜合繪畫等各門類,可謂佳作紛呈,經典凝聚,蔚為壯觀。同時,展覽還輔以珍貴美術書刊和美術大事年表,立體呈現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情境。
詹健俊、葉楠《黃河大合唱》
在這次展覽中,中國美術館的圓廳首次沒有展出作品,而是用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美術資訊構成一個閱覽空間,迎面陳列的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中國美術館”的手書原大複印件,在37米長的弧面墻上,展示了50年來捐贈者的姓名和數百個重要展覽的名稱,以表示對捐贈者功績的銘記,讓人從歷史和見證的展覽中生發回憶與感懷,大量的檔案文獻和當年的展覽請柬、門票,6個互動觸摸屏上的各類藏品以及虛擬展廳資料,供觀眾作觀賞展覽之後的延伸閱讀,使美術館的歷史文獻有機融入中國現代美術發生和發展的歷史。
蔣兆和《流民圖》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美術館敘事’的美術史是直觀的和具體的美術史,有助於讓廣大觀眾在歷史的長廊和美的巡禮中感受中國藝術家在‘現代美術之路’上的篳路藍縷、薪火代傳,領略美術畫卷對於中國社會現代進程的反映與表現,在美術館裏進行對中國現代美術的普及性觀覽,突顯了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空間提供‘公共閱讀’的作用。百年來中西文化相互認知的逆差至今仍然嚴重,國際藝術學界特別是西方對百年中國美術的了解總體相當不足,存在著知識上的盲點和認識上的偏見,因此,美術館必須承擔起以作品‘實體’為依據的有效言説。中國悠久的美術歷史積澱了體系性的思想觀念與方法特色,現代以來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新的經驗,在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找到中國美術內在的發展規律,面向社會變革的豐富實際,又依靠本土藝術資源的支援,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藝術文脈邏輯的成果。”
展覽將展出至7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