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文化非常好的時期”丁方教授表示,“有學者甚至把它比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在那個時代,思想活躍,學術昌盛。”丁方教授將犍陀羅佛像、希臘雕塑和魏晉中土的佛像進行對比,從形體到精神、藝術等多層面闡釋了佛教與中土文化的交融與不同。“中土文明最傑出的線條體系瀰漫在佛像的周身。線條圍裹著形體,形體賦予著精神”在展示中丁方教授時常讚賞道,“印度文明與中土文明一定要達成一種最旺盛的時期,才能完成這種交融。”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陳海濤先生利用新媒體的方式,並結合中國傳統繪畫中“勢”的概念,對開鑿于北魏中期的莫高窟第254窟中薩埵捨身飼虎的佛教經典壁畫進行了科學具體且生動的分析講解,尤其在對佛教中“捨身、奉獻”的精神核心上做出深刻剖析。杭侃教授則是從考古學中打破關係的角度對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年代進行了嚴謹的推測,並從第5、6窟中種種細節得出這兩窟並非“雙窟”的結論,極具學術價值。
第254窟捨身飼虎壁畫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