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北京將恢復6處建國後被拆毀古城地標(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4 11:15:25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工程示意圖

復建後的永定門。本報記者 李飛 攝

左安門角樓、右安門角樓等這些建國後被拆毀的城樓舊址,將按照原來的建築形制,建起新的標誌性建築,讓人們能在地理上對於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觀感知。作為建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北京市準備在6個地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誌性景觀的恢復。

城樓、角樓建國後拆除殆盡

這6處標誌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誌、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

城墻和城樓是北京城最顯眼的標誌,但在建國之後,它們中的大部分,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均遭到了毀滅性的拆除,造成歷史遺憾。

時至今日,位於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內側的東南角樓,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的角樓。它處在北京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墻末端,現存角樓建成于明正統四年(1439),此後歷代均有修繕。

並非所有標誌性建築都能恢復

北京擬定建設的古城地標共有6處,從周邊環境的建設難度考慮,預計最早建成的將是位於左安門的外城東南角樓。6個地標建築,分別位於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天橋、西便門和地安門。建設難度也各有不同。由於建設將選址在舊址,而舊址周邊在幾十年的城市發展中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建設並不容易。有的舊址周邊目前已經建成了鐵路,距離舊址僅有幾十米之遙。也有的地方雖然現在是綠地,但也要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相比較而言,目前位於左安門附近的外城東南角樓的恢復難度相對較低,預計可以最早開工。

市文物局表示,再現城市輪廓,也要在交通和市政的允許下進行,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標誌性建築都能恢復。另外,類似天橋地表的標誌,未來計劃是把仍存的天橋的橋基進行展示,具體的展示方式也在研討中。

 謝辰生:“恢復的是標誌,不是文物”

對於此次北京市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但目前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新建的標誌也可以,但必須明確其不是文物。

謝辰生先生説,標誌性恢復,首先就不是文物,原來的文物已經不存在了,這是肯定的。

但現在作為一個新建的標誌,用原來的形制,從標誌上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説原來的東西已經恢復了,“恢復不了,全不對了。”謝辰生説。

“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不應是恢復古建築,只能説是恢復了一個標誌,讓原來不知道的人可以看到一個輪廓,這樣做還算可以。

■ 背景

【永定門】

西元1564年,為保京城安全,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寄寓“永遠安定”。

作為正門,永定門是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的規模已遠遠大於其他6個外城城門,以雄偉姿態矗立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直至1957年被拆除。永定門復建於2005年國慶節前竣工。

【左安門角樓】

緊鄰外城7座城門之一的左安門,在明清時期,外城東南角樓,又稱左安門角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外城整體拆除過程中,左安門角樓也于1955年不復存在。去年9月,東城區官方網站就復建北京外城東南角樓,進行項目公示和徵求意見,外城東南角樓有望2013年原貌重現。

【右安門角樓】

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553年),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辟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

【內城西南角樓】

內城西南角樓即原西便門的城樓、箭樓、甕城,建於1439年。其結構與東便門城樓相倣,但高度略低。

建國後,西便門城門、甕城和箭樓被選定為拆除的第一座城門,1952年即被拆除。

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墻,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跡。

【地安門雁翅樓】

中軸路上的知名景觀,始建於1420年,位於地安門門樓左右兩側。為東西相對稱的兩棟二層磚混建築,面寬各十三間,黃琉璃瓦覆頂,建築造型別致,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

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墻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將地安門及雁翅樓一併拆除。目前修復工程尚未開工。

【天橋地表標誌】

古時,天橋是一片水洼和沼澤,後形成河流。1420年修建天壇後,在現珠市口以南、永定門以北,建起了一座壯觀的單孔高拱橋。後得名天橋。

1929年,因修有軌電車橋身被修平,1934年,橋欄杆拆除。自此,天橋僅成地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