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剛上路的中國畫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3 17:22:14 | 文章來源: 全球藝術品市場監測週報

從1990年義大利人馬利奧·克裏斯蒂亞尼在中國創辦常青畫廊,到2003年之後北京798等藝術畫廊聚集區的出現及快速發展,中國畫廊行業也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

儘管國內畫廊市場有了20年的發展歷史,但在我看來中國的畫廊市場連剛上路還談不上。為什麼這麼説?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之前國內畫廊的發展是“名不正,言不順”。為什麼“名不正”?因為説起來比較荒唐的是國內行業分類中根本就沒有“畫廊”這個行業類別,畫廊在註冊經營商不能做為運作實體出現,因此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畫廊只能以註冊成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方式出現。“畫廊”連行業都不算,何談“名正”。“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體現在目前國內畫廊發展缺少政策面的支援。一個行業要充分發展必須要有政府在政策面的支援和挾值。過去的20年,政府對於文化産業分支中分支--畫廊給予的關注和政策支援是極其有限的,但在剛剛結束的六中全會上傳來好消息,國家未來一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就是大力發展文化産業,這樣的政策基調肯定會極大促進文化管理部門對於畫廊行業發展的支援,想必畫廊在中國成為一個行業會很快成為現實。畫廊有了“名分”,上路才有可能。

而我覺得中國畫廊業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最重要原因是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的簽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個問題比畫廊是否有名分要重要的太多了。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國人在國內開設的畫廊逐漸將畫廊與藝術家簽約代理機制引入到國內,但這種機制已經引入20年了,按道理來説,應該是越來越成熟,但現實卻恰恰相反。畫廊發展靠什麼? 一靠畫廊品牌的建立,二靠畫廊主或者説畫廊負責人有長遠的戰略發展眼光,三靠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四靠畫廊傭有的藏家資源。畫廊品牌的建立是畫廊發展的核心,品牌靠什麼建?靠的是畫廊的藝術家資源。就好像一提曾梵志自然就會提到香格納畫廊,提到達明·赫斯特就會想到白立方畫廊,提到張曉剛就會想到漢雅軒、佩斯畫廊。藝術家不僅是畫廊的核心資源也是整個藝術市場生態鏈條上的起點,沒有藝術作品,市場生態鏈條上其他都將無從談起。

和諧的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相成全的關係,當然現實中兩者互相拆臺的情況更為多見。畫廊負責推廣藝術家的作品,給藝術家做展覽,提供各種可能的展示機會,核心工作是將藝術家的作品通過有效的商業運作銷售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家的工作就是應該負責創作,不斷突破自己,不應該參與銷售作品,銷售的事交給畫廊。但清注意以上説的只是理論上應該是這樣,而現實往往和理論存在差別。

現在國內很多藝術家並不與畫廊簽訂定期合約,而是與畫廊合作,將展覽變成了一個個項目,這樣的發展結果是很多畫廊都沒有自己獨家簽約代理作品的藝術家,所以你逛798藝術區就會看到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很多家畫廊都有展出就是這個原因。可能是現在畫廊太多了,機會太多了把很多藝術家都慣壞了,中國的藝術家們的腦瓜都太靈活了,他們不願意與畫廊簽定期合約美其名曰是因為怕受到畫廊限制,這種限制當然更多體現是在經濟上的。藝術家不應該變成經營自己作品的那個人,那個人應該是畫廊,儘管很多藝術家明白這個道理但也仍然不願意和畫廊建立固定合作關係説到底就是不少藝術家不想讓踱給畫廊應該得到的利潤空間。直接在工作室賣畫為什麼還要與畫廊進行分成,這是很多藝術家的真實想法。畫廊沒有獨家簽約主打的藝術家品牌就建立不起來,這樣長此以往發展下來其結果就是在經營方式上和國外接軌的中國畫廊實際還是擺脫不了仍淪落為畫店的尷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