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
畫廊
中國畫廊業在最近的10年裏一直處於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不過在這種繁榮背後卻是舉步維艱的尷尬。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部分畫廊既沒有良好穩定的盈利,又沒有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畫廊業究竟面臨哪些困難?它在藝術板塊裏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定位模糊
畫廊行業困難重重
成功的畫廊既要贏得利潤,又要産生相應的社會影響,而這正是當代中國畫廊行業缺乏的。中國畫廊在蓬勃發展的10年時間裏遭遇了很多困難,比如缺乏雄厚資本的支援,比如拍賣行業對於資源的搶奪,比如真正藝術藏家的缺乏等等。
曾經營過畫廊的著名策展人鄧亞鳴認為,“中國畫廊行業普遍現金流短缺,也沒有形成穩定的收藏群體,解決不了産出就意味著資金週轉越來越慢,形成壓力不堪重負直至關門。目前市場上有95%的畫廊是虧損的。”
鄧亞鳴表示,與國外畫廊相比,國內畫廊首先定位不明晰,不管是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和取向,還是雙方的合作模式都比較模糊。其次國內畫廊缺乏長期經營的心態。“從國外畫廊發展及成熟的歷程來看,能盈利並且有穩定投資回報的畫廊都是有10年以上的經營週期。只有長期運營,才能培養自己的藏家體系。而國內畫廊大多都是建立在套利心態下的短期行為。對於年輕藝術家更需要長期經營的平穩心態,要耐得住寂寞。當然機構包裝一個有實力、有潛力的藝術家並將其推向市場無可厚非,但能持續且形成規模地去經營某個藝術家的機構少之又少,大部分急功近利。此外,國內畫廊規模較小,承受經濟波動的能力弱,有點風吹草動就難以為繼。”
對此,北京易畫廊渠道總監蔡漢宏認為,正是由於國內畫廊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現象,才造成了其“短視”行為。“國外畫廊背後都有基金和財團支援,而中國畫廊背後則是畫廊主的自有資金。缺少資本、缺乏人才,現階段畫廊行業處於一個很尷尬的時期。”
擁有私人博物館的著名藝術家許燎原表示:“藝術被快速市場化,藝術家要得到更多利益,批評家要爭取更豐厚的回報,畫廊又必須要賺錢。其實畫廊想把畫賣給中産階層,但中國中産的標準是什麼?這些人裏具備收藏能力的人有多少?既有經濟實力,又具備成熟的收藏觀念。經常光顧拍賣行和畫廊的常客其實都是一些老面孔。”
秩序混亂
一級市場功能缺失
在國際藝術品市場,收藏家主要通過畫廊買畫,只有極少數大師級作品可以進入拍賣體系。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拍賣行搶了畫廊的風頭,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將作品直接拿到二級市場拍賣。
鄧亞鳴認為,一級市場功能被拍賣行壟斷,是藝術品市場不成熟的表現。“西方畫廊圍繞著藝術品的鑒定、銷售、藝術家發掘和培養而運作,同時為收藏者和投資者提供專業服務及可靠的産品。而中國畫廊更注重展覽後的銷售環節。但這一現象正在逐漸被調整,不過回歸理性需要時間。”
據蔡漢宏分析,目前中國畫廊主要包括畫店代買性質、倒畫性質、展覽性質等類型,真正意義上的畫廊很少。他説:“國內畫廊很弱勢,尤其是經營傳統書畫的畫廊,在整個藝術市場缺少話語權。不過現在情況有所好轉,比如河南拍賣市場這兩年背靠的就是畫廊。”
記者走訪了上海莫幹山50藝術區的香格納畫廊,香格納畫廊主樓正在進行其簽約畫家的群展,而另一展廳H空間則是黃奎的個展。雖然不是週末但前來參觀的藝術愛好者並不少。據香格納畫廊新聞部負責人吳海婭介紹,從1996年在賓館走道上舉行首個展覽至今,現在的香格納畫廊已在莫幹山50藝術中心擁有了佔地面積分別為500平米、700平米的香格納畫廊主樓和H空間。香格納畫廊目前已和近40位當代畫家簽約,曾參加過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法國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等,是中國唯一被選入《國際畫廊:從戰後到新千年後》一書的畫廊。
吳海婭表示,相比拍賣行,畫廊是畫家與藏家之間最短的商業鏈,畫廊按綜合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價格也較為合理,而拍賣行的交易方式更容易導致藝術品價格與價值背離。“在國內拍賣市場裏,有一些拍品是原本根本進不了拍賣體系的。”
吳海婭説:“國外畫廊行業很成熟,在畫廊和經紀人,消費群體和批評家,基金會和博物館及藝術家群體之間,形成了缺一不可的良性發展。而中國畫廊業剛起步,行業秩序和有效的經營模式還沒有形成,大眾認知度不夠。大畫廊只代理大師作品,面向的收藏群體也很高端。中小型畫廊既難收藏到名家作品,又難將藏品出手。無法與強勢的拍賣行業競爭。”
市場未飽和
誰能笑到最後
就像街頭的飯店每天有開張也有倒閉一樣,中國畫廊行業也不斷上演著幾家歡笑百家愁。不過鄧亞鳴認為畫廊作為一級市場並沒有達到飽和。“未來5到10年中國藝術品將是非常有潛力的投資領域,而畫廊也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只有更專業更有實力,並且有一套長期運營及風險控制方案的畫廊才能笑到最後。”
那麼,中國畫廊究竟應該在藝術市場承擔什麼職能?鄧亞鳴説:“畫廊要提供藝術品代理服務和銷售服務,同時還要能夠發現和發掘具有潛力的、正在崛起的藝術家,並能夠培養及推廣他們,此外畫廊還要為機構和私人收藏家提供藝術品專業的鑒定和評估等。一級市場畫廊只有開始規範運作、杜絕假畫、確保藝術品的品質,才能建立和打造自己的畫廊品牌。”
許燎原認為中國畫廊應該建立一個共同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和運作規則。“藝術品市場在中國其實存在誤導,它並不像國外是因為真正喜歡藝術品才收藏,相反已經演變為很多炒家在哄抬市場價格。但是我們要問的是活躍于當代藝術市場的種種投資、投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許燎原説。
在許燎原看來,中國畫廊應當把更多的優秀當代中國藝術推向市場,去偽存真,建立行業內的良好藝術生態環境。“普通民眾心目中的拍賣行都高高在上,畫廊恰恰應當抓住這些被拍賣行忽略的領域,大眾並不缺乏審美意識。畫廊利用展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普通大眾的藝術普及,關鍵在於畫廊怎樣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進入畫廊。只有社會公眾普遍的藝術認知建立,才能形成穩定和良性迴圈的藝術市場。”
[聲明]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並不代表“藝術國際”網站的價值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