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十七屆六中全會昨閉幕 文化在戰略層面意義凸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9 10:10:31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昨日閉幕。有分析指出,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來,中共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中共決策層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其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備受關注。

文化建設在戰略層面意義凸顯

分析人士指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但不能純粹靠文化的自發發展,新形勢下召開這樣一次會議,標誌著中共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高層在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方面正逐漸走向成熟,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的能力建設正在穩步提升。

據分析,提交此次會議審議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料將在精神導向、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個層面作出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部署“文化興國”戰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文化如何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專家對此作出分析。北京大學教授郭建寧認為,必須建設主流價值文化,堅持文化傳承創新,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文化發展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民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品質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齊勇鋒表示,要加快文化市場體系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結合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的市場壁壘,促進文化資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為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完善配套政策,積極培育非政府、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使之成為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體制改革亮點頻現成果豐碩

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中國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積極推進,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民營演藝業快速發展,全國已有民營文藝院團7000多家,遠遠超過2000多家國有院團的總量。

中國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9月16日發佈的報告,2010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11052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間,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年均增長23.3%,高於同期GDP年均增速近5%。

“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從2006年的68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億元,年均增長22.2%。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文化投入結構也逐步改善,文化事業費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向基層傾斜,如2010年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費達到85.78億元,佔全國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個百分點。

今年3月,中國制定的“十二五”規劃將“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單獨設為一篇,對“十二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目標。

高層為文化體制改革“吹風鼓勁”

近期,中共高層不斷為文化體制改革“吹風鼓勁”。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發表講話時強調,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9月初,胡錦濤在北京觀看了講述一位公路管理員愛崗敬業故事的話劇《郭明義》,勉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則在近期先後赴吉林、北京等地考察文化傳媒發展等事宜。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道德模範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直指“見利忘義、誠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李長春説,即將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新的任務要求。

《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媒體近日亦頻頻發表長篇論述,呼籲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加快文化體制改革。

專家指出,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高層在文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方面,正逐漸走向成熟,相關的能力建設正在穩步提升。

歷次黨代會反覆尋求破解文化問題

從十二大到十四大的歷次黨代會召開的十五年間,中央反覆重申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重要內容,將文化建設視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

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十五大明確提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在這一時期,中央已對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係、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相對獨立關係,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十六大確立了小康社會的文化發展目標。十六大報告闡明瞭“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任務。十六大以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部署啟動、全面展開、深化攻堅。經過8年的探索實踐,全黨全社會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央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七大報告、“十二五”規劃中都以專門章節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和改革作出重大決策和全面部署,不斷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