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著名版畫家彥涵先生26日晚辭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7 10:20:5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著名版畫家彥涵先生於2011年9月26日晚22點56分與世長辭,享年95歲。

  彥涵生於1916年7月23日,原名劉寶森是中國著名版畫家,油畫家。江蘇連雲港人。1935-1938年于國立杭州藝專學畫。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畢業于魯迅藝術學院。1939-1942年于太行山抗日前線為軍旅畫家。1943-1948年任魯藝、華北大學美術系教員,1948年迄今曆任國立杭州藝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和系主任。曾任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美術組副組長,並創作《勝利渡長江》浮雕設計圖畫。1941年被晉冀魯豫邊區“文聯”授予版畫一等獎。1952-1984年先後榮獲美術創作多次獎項。1991年中國美協和版畫協會授予“傑出貢獻獎”。2001年中國文聯和美協授予“金彩獎、成就獎”。200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藝術成就獎”。于連雲港市建立“彥涵美術館”一座,出版有《彥涵木刻選集》、《彥涵版畫集》、《彥涵中國畫集》、《彥涵畫集》、《彥涵文學插圖集》、《彥涵》、《彥涵寫生集》、《彥涵隨感手書集》等八種大型精裝版眾及其他若干普及本畫集。60多年來,他曾創作了大量版畫、中國畫、油畫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國際重要美展、版畫展,曾在國內舉辦過20多次個展。多次榮獲文學插圖與版畫創作的“榮譽獎”“優秀獎”“銅質獎章”等,其作品《烈士頌》曾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質獎。

彥涵先生生前作畫的場景


作為革命戰士的一分子,彥涵筆下的很多作品都有如革命的進行曲和史詩,描寫現實的鬥爭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綜合了表現主義的手法和中國傳統木刻的營養,進行新的創造,産生獨到的效果。這幅版畫極力營造悲苦無奈的氣氛,訴苦者處於畫面中心,在痛斥壓迫者的欺淩,説到痛處,他掩面哭泣,和他同命相憐的聽者也黯然神傷。畫家以纖細肯定的刀法刻畫出暗影中虛弱蜷縮的人物,帶有速寫式直感。訴苦的人則以表現主義的手法刻畫,線條結實有力,極富情緒化和震撼力。

彥涵無論用平刀在椴木板面刮劃戧鑿的印痕,還是在宣紙上縱橫組合的淋漓水色點線墨塊,抑或筆點刀刮推敲而就于油畫布的朦朧明麗的色調造型,一幅幅無不印證著“彥涵先生在藝術天地裏,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那是他數十年來藝術勞動、藝術修養、藝術經歷和藝術追求的結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楊先讓語)

彥涵的藝術始終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中進行,這種演變使得他的繪畫呈現出多重的風格。其富於衝擊力的現代感,加之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思想性,使其對自己的年齡提出了挑戰。不同時期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既有鮮明的區別,又有明確的承襲關係。在思想內容上既有歌頌和批判  彥涵先生與版畫家張成合影,也有激情和思考。總體風格上展現出一種從具象走向抽象,從現實主義走向象徵、比喻,直至達到哲理高度的過程。但無論是在哪個時期,他的作品都始終貫穿著時代和人民性的精神實質。儘管歷經各種坎坷與磨難,他的作品依然閃爍著光彩奪目的人性光輝。

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大型正面浮雕《勝利渡長江》
 
  彥涵不僅是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版畫大師,還是一位著名的美術教育家,長期從事版畫的教學與創作工作,桃李滿天下。近10年來,他對中國當代藏書票藝術事業的發展表現了極大關注,且以極大熱情創作了不少藏書票,其中,當以一幀《彥涵存書》自用票(見圖)最為著名,在這顆“版畫珍珠”裏不但能看到現實生活的歷史發展,同時也領略了作者在創作進程中的艱辛足跡和審美取向,給人以莫大的啟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曾是最早參加全國藏書票展的老一輩藝術家之一。鋻於他對中國當代新興木刻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1991年中國美協和中國版協授予他“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2001年中國文聯、中國美協授予他“中國美術金彩獎”。

彥涵語錄

  「“因為我經歷的幾個歷史時期,滄桑巨變,而且我也投身於這個革命行動中,作為這樣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講和我個人的性格的形成,有著必然的關係。這樣反映在藝術創作上,我就反映時代每一個歷史時期的重大變化,人民的苦難鬥爭和他的夢想,成為我創作的主題思想。”」

彥涵的一生,艱難、曲折,並充滿著傳奇色彩。幼年時他家境貧寒,少年時代的彥涵個性中就存在著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從中學時代起他開始組織學潮,反對國民黨在對日戰爭中的不抵抗政策,由此被學校開除,儘管他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後在他舅舅的資助下進入國立杭州藝專學習繪畫,臨行前,在舅舅家暫住的中共地下黨員對彥涵説:“你不要去畫風花雪夜,而要畫滄海桑田!”,這句話整整伴隨了彥涵的一生。

彥涵獨白:“提起版畫的問題説來話長。我原來在杭州藝專學生時代,我學的是油畫和國畫,學了好幾年。我1938年參加革命的時候,到了延安以後,沒有油畫和國畫的條件。本來我不畫了,因為在那個年代,我要到前方去,革命的需要,你會畫畫,那你就刻吧。這樣就拿起了木刻刀。那時候搞的不是什麼藝術品,報紙、刊物、書籍裏面的插圖就這樣刻起來的。那時我也沒想到木刻是藝術。沒那個想法,就是工作需要,革命需要。尤其在前方,我也沒把自想過要當什麼藝術家,我能夠活著看到勝利就不錯了。是這樣子搞起來的。後來(木刻藝術)才發展起來的。”

在太行山的4年中,彥涵夫婦幾次經歷了日軍的大規模掃蕩。每天他們都在和死亡進行著搏鬥。從太行到延安,彥涵創作了無數反映與日軍正面作戰的作品:《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不讓敵人搶走糧食》、《狼牙山五壯士》和軍民抗戰的新年畫等都已收藏于中,英,法,美等重要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例證。由此彥涵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期——“解放區木刻”時期,並成為了“解放區版畫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

彥涵獨白:“當時我刻木刻,我學的是西洋的油畫,那刻出來的木刻,又是魯迅介紹新興木刻藝術中西方引進來的。所以它完全是一種西方風格的,在技法上也是這樣的。這樣以後出來的作品,群眾看不懂,不理解。我們的對象主要是戰士和農民,這樣就失掉藝術的宣傳作用了。這樣我們就向民間學習,趕上了一個春節,就利用春節民間的年畫,就刻著模倣起來,這樣宣傳效果就比較大了,農民就喜歡了。從此逐漸就形成了我們觀念上的,西方引進來的藝術,應該具有民族的氣派和風格,民族的風格。這樣就具有創造性。”

「“我走的路是人民的道路,我藝術觀是為人生而藝術。”」

值全國解放以後,彥涵進入了他的“寫實主義”時期。其中包括了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大型正面浮雕-《勝利渡長江》,同時也完成了一大批反映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的作品。

彥涵獨白:“我覺得中國革命戰爭,主要在我的作品當中強調它的人民性,強調它的群眾性。《百萬雄師過大江》無論是紀念碑的這個設計圖,和渡河的版畫,我主要強調人民性,人民英雄作為軍隊來講,廣大的指戰員,因為這點上在我們宣傳上,我認為過去是不夠的。所以這兩個,後來我又創作了我所沒有經歷過的長征的組畫。我也是強調群眾性。因為在這個天安門創作,一部分屬於雕塑的,一部分屬於繪畫設計的,我是作為美術組的副組長,負責設計的,分工創作渡長江這個部分。因為我有戰爭生活的體驗,有親身的感受,再對這次戰爭中間,強渡長江中間我進行訪問,去訪問渡長江的指戰員們,創作出這個設計圖來。這設計圖前後有三次稿子,都是送到中央去批准的。我送連雲港彥涵美術館的就是第二稿。這個很重要的稿子。現在正在連雲港。另外《百萬雄師過大江》大的木刻,最後一張,也送給連雲港彥涵美術館了。”

1957年的秋天,倡導革新的彥涵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去下放改造,這成為了他一生最痛苦,最黑暗的時期。在政治和生活的雙重打擊下,彥涵病重且胃穿孔,但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巴爾扎克的一句話永久的貼在他的木刻桌旁:“我的那些最美好的靈感,往往來自於我最痛苦和最不幸的時刻。。。”,在長達21年的黑色歲月裏,彥涵創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戰爭的作品,同時彥涵對人性有了最深刻的感悟,並在魯迅小説的插圖中表現出來。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