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2011“超有機”論壇第二場“城市”即將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0 10:15:3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超有機—CAFAM泛主題展2011 學術論壇

第二場:城市(Urbanity)

時間:2011年6月26日 14:30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學術報告廳

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主持人:汪民安(北京外國語大學)

嘉賓:

夏鑄九(台灣大學)

朱濤(香港大學)

聞浩南(Roland Winkler)(德國)

李翔寧(同濟大學)

嘉賓介紹

夏鑄九

夏鑄九,1947年出生。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學位。現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台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教授。專攻于建築社會學與都市社會學、規劃與設計理論、建築與都市史、古跡保存等。教授課程包括:資訊社會與城市、都市社會學、建築史與建築批評、資訊社會與城市導讀、都市史、建築理論與都市理論、建築社會學專題等。2009年獲清華大學頒授的“世界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維特魯威獎”。近期著作與編譯讀本有:《理論建築》、《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公共空間》、《網路社會之崛起》、《認同的力量》、《千禧年之終結》等。

朱濤

朱濤,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碩士、博士候選人,ZL建築設計公司創建人之一。除了在中國進行建築實踐外,他還通過寫作廣泛探討中國當代建築和城市問題。2010年,由《南方都市報》及八家中國建築媒體聯合主辦的“中國建築傳媒獎”將首次設立的“建築評論獎”授予朱濤,以表彰他過去十年在建築的專業解讀、空間的社會關懷和歷史性反思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評委會認為“他的工作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大陸的建築文化發展,也幫助促進了大陸和港臺建築界之間的積極互動。此外,他還通過雙語寫作,以及衍生出來的編輯、出版、會議、演講等活動,在華人建築與世界建築之間起到了一個文化橋梁的作用”。目前朱濤正在與十九位國際建築學者聯手寫作首部世界當代建築通史《當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1960-2010》。

聞浩南(Roland Winkler)

聞浩南(Roland Winkler),博士,專攻于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及節能建設事業。自2003年起擔任德中建築節能技術合作協會(SINOBAU)主席,旨在促進中德兩國在節能建設領域的合作。2006年參與組織了上海第一屆生態建築展覽會,該展會後來發展為“生態網中國”的行業展示平臺。聞浩南先生是“慕尼黑城市設計國際公司”(MUDI)的創始人,該公司致力於中國的綠色建築及可持續城市規劃。2005年,MUDI與合作夥伴“漢堡DR建築”共同設計了上海第一個低能耗寫字樓,該建築于2006年投入使用,與普通辦公建築相比節能可達80%。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MUDI負責設計全竹子結構建築“德中同行之家”。

李翔寧

李翔寧,生於1973年,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時代建築》雜誌客座編輯。作為國內知名的建築學者、評論家和策展人,他在國際和國內學術刊物及大眾媒體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當代建築和城市的理論與評論文章,他的文章一方面將西方的建築理論和動態介紹到中國,同時運用當代理論對中國建築和城市的現狀進行深入的思考。他提出的反映當代中國建築的獨特社會和文化特徵的“權宜建築”和“中國新建築五點”等論點在國際、國內獲得廣泛關注並被多次引用。他曾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加拿大建築中心等多所國際著名大學和學術機構演講。曾任2007年深圳雙年展策展顧問、2010年德國歌德學院《更新中國》展覽策展人,現為上海當代建築文化中心建築圖書館館長。

論壇主持簡介

汪民安,1969年生。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主要著作有:《誰是羅蘭•巴特》、《福柯的界線》、《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現代性》、《尼采與身體》、《形象工廠》和《感官技術》等,主編理論叢刊《生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