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當下即中國:國際藝術界群雄力讚ART HK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09 14:48:14 | 文章來源: ARTINFO
參觀第11屆ART HK的藝術大軍,2011/5/25

香港報道——藝術大軍現已轉戰威尼斯,然而5月末結束的ART HK(香港國際藝術展)仍是國際各大藝術圈的熱門話題。

展會結束後,擁有ART HK多數股份的MCH瑞士展會(巴塞爾)股份有限公司(MCH Swiss Exhibition) 宣佈,至少2012年ART HK仍將在5月舉辦,不會像此前宣稱的那樣改在2月舉辦。這顯示了該公司對其新投資的重視程度。

對這裡的許多人來説,“2月計劃”是不合時宜的,他們質疑主辦方如何處理這一日程與中國春節之間的衝突。ART HK的一位發言人對記者稱:“將展會改在2月舉辦是ART HK與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的共同決定,我們能夠肯定日程的安排與中國春節拉開足夠的距離。而許多畫廊、藏家和供應商都表達了相關的看法。我們聽取他們的意見,迅速地改變了日程。長期計劃仍是將展會改在早春舉辦,我們正在考慮合宜的日期。”

2月對MCH瑞士展會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這個日期完美地位於該公司另外兩場藝博會——12月的巴塞爾邁阿密藝博會(Art Basel Miami Beach)和6月的巴塞爾藝博會之間。而為順應當地的心態,MCH會考慮許多打算在該地做生意的人的感受——忽略文化現實的後果不堪設想。

日程的改變在2011年展會成功掀起的一片熱潮中公佈,如今ART HK作為意欲打入當地市場的畫廊與想要逛一場不折不扣的國際藝博會藏家們必經的大門之地位已確立無疑。遊客的總量達到63511,超出去年總人數1/3有餘,接近去年6月人潮滾滾的Art Basel上的遊客總量。

ART HK開幕當天生意興隆,在接下來的5天中交易量仍保持穩定,不像許多其他國際藝博會那樣僅有“開門紅”。美籍華裔藏家張明開玩笑稱在“開門紅”當晚他擔心自己作為ART HK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不便“出手買東西”,而後來他仍發現很多沒被買走的佳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買下一版中國藝術紅星曹斐的影像新作《Shadow Play》(2011),ARTINFO曾將此作品列為“最好”之列。

對許多畫廊而言,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仍顯得難以捉摸,多數成交是與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買家們達成的,此外還有來自歐美的買家。其中的例外情況是Cheim and Read、Galerie Gmurzynska與Hauser & Wirth這3家西方畫廊,主要的主顧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有趣的是,這些買家的品位不同於其同胞的流俗愛好,並頗成一體。Cheim and Read畫廊以75萬港元售出露易絲·布爾茹瓦(Louise Bourgeois)的畫作《愉悅的幾何(The Geometry of Pleasure)》(2009),還以每幅7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一些布爾茹瓦的紙上作品,蘇黎世的Galerie Gmurzynska則以65萬美元售出費爾南多·波特羅(Fernando Botero)的《飛鷹(Flying Eagles)》(2008)。Hauser & Wirth畫廊則以26.5萬美元將印度藝術家巴哈提·科爾(Bharti Kher)的一件作品賣給一位北京藏家——傳奇藏家蓋伊·尤倫斯最近稱他在收藏科爾的作品,而中國當代藝術已漸漸“失寵”,這是巧合嗎?

其他精華成交作品包括:北京長征空間以美元6位數的價錢(具體未予透露)將劉韡用牛皮雕塑布達拉宮的作品《別碰》(2011)賣給一位歐洲藏家,白立方畫廊將查普曼兄弟(Jake & Dinos Chapman)的《資本過時了?有木有?個屁!傻B!(Dass Kapital ist Kaput? Ja? Nein! Dummkopf!)》(2008)以52.5萬英鎊(約85.7萬美元)賣給一位亞洲藏家。

這些耀眼的成績之外,一些級別稍遜的畫廊也在展會上建立了一些新的聯繫並達成了不賴的交易。為地區性畫廊和藝術家而設的Asia One展區滿是滿意至極的遊客和參展者。伊斯坦布爾的Rampa畫廊為Nilbar Güreş影像和攝影作品中對土耳其父權社會的諷刺批判受到的回應感到驚喜,生意上也是捷報頻傳。北京和紐約的前波畫廊售出多件鄔建安專為其展位創作的剪紙風景作品(2.5萬美元一件),北京的站台中國幾乎賣光了藝術新星周軼倫的繪畫作品,價格位於2000至18萬美元之間,這些作品在英國、台灣、上海、北京、瑞士和美國找到了新家。

作為展會的主體部分,紐約的Lombard Freid Projects展示了一大批亞洲藝術家作品——美籍台灣藝術家李明維、香港藝術家李傑(Lee Kit)、印尼藝術家Eko Nugroho,還有曹斐的3版影像作品《Shadow Play》(2版被博物館買下,1版如前所述,被張明買下)和許多攝影作品。畫廊合夥人李·弗瑞德(Lea Freid)被她在香港體會到的“強大而嚴肅的獨立精神”所感動:“藏家們似乎對其本土情境高度關注並充滿熱情,”她説。“他們花時間在展位上與我們討論——並就藝術家提出些意見供畫廊參考。”在作品方面,弗瑞德“被作品的品質和原創性,年輕策展人充滿活力、甚至是未來主義的激情,以及在當下的亞洲工作的許多自由實踐者所激勵。”她毫不猶豫地答應明年還會再來。

巴黎、蘇黎世和紐約的勒隆畫廊(Galerie Lelong)是第二次前來參展,其副總裁瑪麗·薩巴提諾(Mary Sabbatino)認為,香港的市場在國際藝術方面仍處於學習階段。“西方/國際當代藝術的藏家基礎是非常特殊的。人們不會憑一時衝動買下他們喜歡的一位新生藝術家的作品,在巴塞爾邁阿密和巴塞爾等藝博會上都是這樣。據我的不完全觀察,對中國當代繪畫作品和一些‘大牌’作品的興趣是強烈的。而對其他藝術家的興趣只是微微量。”她這樣講是想指出Cheim and Reid和Galerie Emmanuel Perrotin在這次是兩大表現出重要創見的畫廊。薩巴提諾視香港為“一個重要平臺,將亞洲市場完美呈現的藝博會”。她也將在2012年再度歸來:“我已經有1000張中文名片了,我必須將它們用掉!”

在ART HK結束後,佩斯畫廊牛氣哄哄的董事長阿恩·格裏姆徹(Arne Glimcher)作出的總結甚為貼切:“人們都説未來即是中國,”隨後又有自信地宣稱:“當下即是中國。” (作者: 歐美琳  翻譯:申舶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