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開始補課博物館美育缺了一百年
“在柏拉圖的時代,博物館是美的殿堂。自中國有博物館以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教育啟發民智的目的是第一位的。審美需要基礎、環境、時代。只有在和平時期,美的價值才能上升到重要的地位。”
搞了一輩子革命歷史展陳的蘇東海,為國博提出的“藝術並重”叫好。他説,缺了一百年的這一課總算補上了。“博物館是美的殿堂,它起源於美,所以你現在把美的價值重新提到應有的地位,是方向性的貢獻,這是回到博物館的價值上去了。”
蘇東海感到,國家博物館的這個“動作”很大,可能會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導。“作為國家級別的博物館,它的最新的建設方向對全國各級博物館來説是個風向標。全國很多大的省館都是延續著單一歷史類別博物館,現在也許都會把藝術上升為一個發展方向。”
然而,伴隨著重新定位,一個迫切的問題浮出水面。
“現在要提高國家博物館的藝術價值,有一個展品問題。”蘇東海向記者“盤”了盤博物館的家底。眾所週知,由於曾遭受過殖民與掠奪,中國所存的藝術精品數量並不多。剩下的大部分又都存于故宮博物院。蘇東海説,綜合原先兩館的家底來看,雖有60余萬件文物,“藝術方面的東西不行,因為當時講究的是革命史,反映階級鬥爭、農民戰爭的比較多,藝術品較少。”
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兩館的藝術品庫存中確有一些精品。歷史博物館是從1912年就開始徵集文物,而革命博物館則是從建國一開始由中央直接向各省徵集文物,“調來的都是各地方的‘尖子’,是摘的桃”,蘇東海形象地説,“像全國最大的後母戊大鼎就是從河南調來的”。即便是後母戊大方鼎,當時調到北京來的想法也比較簡單,第一就是看中它的“大”,是一個標桿的意義,藝術性是其次考慮的。
105萬件藏品或有初露真容的重量級文物
今年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將39萬餘件文物劃撥給國家博物館。使國博的藏品數量增至約105萬件。這些文物是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代國家文物局保管的,其中部分為國家一、二級文物。
開館在即,面對展品問題,還是國家文物局“撐”了有力的一把。因為除了近半個世紀前的這一輪大徵集,再往後,從省市調精品的辦法越來越難使。呼籲國家級博物館把文物還回地方的聲音倒是一直沒停過。90年代之後就更不可能了,各個省館都需要各自的“鎮館之寶”,送給了中央,省館就沒人去看了。
目前,工作人員已經從39萬件文物裏整理出了20多萬件,這裡面是否有未曾與公眾謀面的“重量級”藏品,尚不得而知。
不過,回過頭來説,國博也有自己的藝術品特色。比如,原來的革命博物館有一批50年代的革命油畫、國畫、雕塑等,是當時組織一流藝術家嘔心瀝血創作的,在歷史博物館也有一批反映農民起義的藝術品。蘇東海説:“現在組織人也畫不出來藝術價值這麼高的了。所以不是沒有藝術品,而是藝術品的取向比較特殊。另外沒有外國的藝術品。”
在這種情況下,交流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我這兒沒有,你那兒有,就放你的,給一千平米的展廳給故宮,再一個首先就從德國借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以後再放義大利的、英國的……中國的老百姓可以看到歐洲的文藝復興的東西了,過去比較少看到。”
“這就是開放的好處了。”蘇東海説。(記者 吳越)
“國博”百年曆史沿革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1918年,以端門至午門的原建築為館址。
●1926年10月1日,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1949年10月,改名“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8年10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1959年10月建成,為建國十週年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10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在新館公開預展。
●1961年7月1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開放。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改擴建完成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原來面積的三倍,為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陸續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