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日敲定3月5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5 09:05:21 | 文章來源: 新聞晚報

上海美術館免費開放日敲定3月5日

業內認為,轉型藝術博物館才是最大挑戰

晚報訊文化部和財政部出臺《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上海美術館積極響應,已定於3月5日正式免費開放,屆時將推出《大師之路——林風眠、吳冠中師生藝術展》,在美術館安全性、服務能力等方面接受“大考”的同時,免費開放之後看什麼,美術館如何向藝術博物館轉型,成了一個更大的挑戰。

上海美術館方面透露,免費開放日期既定,對於他們安保、保潔、管理等方面的服務提出了緊迫的要求。美術館方面早在上海博物館免費開放後便去取經,希望能以更完善的服務應對免費開放,尤其上海美術館是一幢文物保護建築,日人流量將被限制在5000人次,美術館方面將對參觀者做好引導工作。

但是有關人士認為,更高的服務要求卻發生在內容方面,美術館免費開放後,讓大家看什麼,是比文明觀展、安全保潔更重要的命題。去年第五屆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上,許多大型美術館的館長都談到藝術不僅是城市的一部分,藝術還可以是改變城市的能量。當下各大美術館硬體改變巨大,美術館從展覽館向藝術博物館轉型也漸成共識,但展覽策劃、學術研究與公共教育的提升等方面卻依然道路漫長。

比如,現在美術館看上去很熱鬧,每週都有不同的展覽,甚至一週有兩三個,但大量都是外界或個人的借展,真正能讓大眾産生參觀興趣的展覽有多少?美術館重在學術積累,有好藏品還需要有認真的研究,才能真正弘揚藏品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吳冠中先生捐贈給上海不少作品,美術館不但舉辦大型展覽,還精心出版了畫冊,對吳冠中先生的藝術成就加以研究和推廣,效果極佳。眼下,更多的海派藝術藏品亟待研究、弘揚,可偌大上海,連一個專門的海派藝術博物館都沒有,對於百年來上海美術的學術梳理和資料收集目前還很匱乏。另外,上海每年有不少優秀的國外藝術展吸引大眾,但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館際交流,對等地輸出中國藝術展到國外呢?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僅僅依靠免費打開大門,老百姓就走進來了,那肯定是不夠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出一種進博物館、美術館的文化生活習慣。人們到巴黎沒有不去看看盧浮宮、奧塞、蓬皮杜的,為什麼它們能産生這樣的文化魅力呢?因為它對本國人積累起來一種文化生活習慣,對世界來説它建立了一種文化認知。因此范迪安提出,中國的美術館需要有優秀的展覽吸引人們不斷去美術館,要好戲連臺,長久便形成一種文化生活習慣;同時美術館要增加學術策劃,不能停留在提供場地的展覽館格局上;另外,還要加強公共教育,通過學術講座和志願者等方式,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之間搭建橋梁。

在向藝術博物館的轉型過程中,美術館策展的學術性如何嫁接大眾興趣點?對於藏品的管理,如何上升到對待文化遺産的高度?美術館的文化資源如何成為一座城市的文脈?如何培訓專業人員和志願者更好地服務於大眾?在市場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多地收集海派藝術的作品和史料?這些,都是免費開放後上海美術館面臨的巨大挑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