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幾乎都到廣東美術館舉辦過展覽。圖為廣東美術館成立十週年時,觀眾欣賞著名當代藝術家王廣義的雕塑作品。劉力勤攝
羅一平曾連續6屆擔任亞洲國際當代藝術展的策展人、藝術主持等職務。
○廣東美術館是相對溫和的廣東文化的土壤中生出的一枝異類或者前衛的花,這種前衛性會保持下去。
○一個成功的現代美術館絕不僅是陳列藝術品,而是用藝術的手段展示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廣東美術館要在這方面做中國最前沿的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要做公眾的美術館,而不是圈子裏的美術館。
核心提示
誰將執掌中國三大美術館之一的廣東美術館?經歷了半年的懸而未決後,昨天,羅一平以新任館長的身份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因前任館長王璜生極具個性和強勢的“掌舵”,廣東美術館在前10年內迅速成為南中國最重要的美術館。去年8月,他的離任也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中國目前最具獨立精神、最具個性的官方美術館未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疑問,統統落到了新任館長身上。
記者了解到,能夠出任廣東美術館的第三任館長,羅一平經歷了激烈的競爭,他的競爭對手來自北京、上海乃至海外,最終他從5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他此前是教授身份,曾獲得美術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研究領域側重於中國當代藝術,論著頗豐,曾在當代藝術領域撰寫或主編過17本著作。
然而,對於廣州藝術界大多數人來説,羅一平這個名字仍顯得陌生,他較少參與本地藝術活動,2002年才從北京中央美院調至廣州中山大學。可以説,對於本地藝術圈,他是一個“外來者”。在他的執掌下,廣東美術館會何去何從?羅一平暢談了自己的設想。
方向
“當代藝術中的一些糟粕,我們不做”
記者:前任館長王璜生説過,對於整個廣東藝術圈來説,廣東美術館像一個孤島,它的當代性和前衛性顯得比較孤獨,這種立場會不會改變?
羅一平:坦白講,2002年到廣東之前,我對廣東的美術狀況並不是太了解。當時的廣東美術館還沒有後來那麼多知名的品牌,比如廣州三年展等,到了廣州之後,我發現廣東美術館一直在關注中國當代藝術。我突然感覺,來到廣東以後我並沒有“邊緣化”,哪怕我從北京這個文化中心過來,那裏的當代藝術最為紅火,我也沒有感覺廣東是藝術的邊緣地帶。我想,這大概就是因為廣東美術館的存在,它從某種意義上消解了藝術的邊緣與中心的差別。
可以説,廣東美術館的展覽一直是充滿個性的,這在廣東的文化氛圍裏顯得尤為鮮明。廣東的文化比較溫和,藝術上偏重傳統,廣東的藝術家往往不喜歡張揚,這與這片土壤的文化性格有關。這些年來,藝術圈內不同年齡層的人對廣東美術館有正反不一的評價,差別很大。但我認為,在相對溫和的廣東文化土壤中,生出廣東美術館這樣一枝異類或者前衛的花是非常不容易的。
記者:當代藝術在廣東不成氣候,但廣東美術館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開拓,未來會不會改變?
羅一平:廣東美術館仍將立足當代藝術的立場。我本身是研究當代藝術的,在中央美院任教時曾主持編纂過一套書《當代藝術1979-1999》,這套書反響比較大。可以説,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我有比較全面清晰的了解。
開個玩笑,如果廣東美術館辦到上海,可能情況好一點。因為我感覺,在上海的藝術圈子裏,搞傳統藝術的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感覺會被那裏當代藝術的發展勢頭壓住。這樣的情況在廣東藝術圈卻沒有,廣東還是傳統藝術佔據主流。在這樣的環境裏,廣東美術館一直堅持做當代藝術,能走到目前這一步,非常不容易。
目前,廣東這種溫和傳統的文化土壤,並沒有改變。這個時候我接任廣東美術館館長,我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我認為,不管是當代的還是傳統的,未來的廣東美術館都將做最好的展覽。對於傳統藝術,我們要普通公眾在廣東美術館欣賞到藝術史中沉澱下來的那些偉大作品,在享受中獲得一種認同。對於當代藝術,也要做最好的,當代藝術中的一些糟粕的東西,不容易被民眾所認同的東西,我們不做。未來的廣東美術館要做真正有學術品味的藝術展,要具有問題意識,針對當代社會真實存在的問題,用當代藝術的方法提出一定的問題,引發人們的反思和覺醒。
創新
“美術館應該展示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記者:廣東美術館曾創造過“廣州三年展”、“廣州攝影雙年展”等蜚聲國內外的品牌,未來會不會有改變或者創新?
羅一平:未來的廣東美術館會形成一些更高級的品牌。廣東美術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它的姿態仍將是最前沿的,它不僅僅展覽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實現一個現代美術館的使命———在這裡用藝術的方式扣住一定的社會問題。
比如對於展覽的繪畫、攝影作品,廣東美術館未來的展覽可能會採用一種綜合學術的力量。首先,把這些藝術品投放到一個歷史的或者社會的大環境中去考察、去審視。從社會學、政治學、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展示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成因。
記者:廣東美術館被業內認為是國內最好的美術館之一,未來廣東美術館將著力打造的特色是什麼?
羅一平:一個成功的現代美術館絕不僅僅是陳列藝術品,而是用藝術的手段展示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廣東美術館要在這方面做中國最前沿和最具學術品位的美術館。最近我們準備啟動一個“視覺文化前沿講壇”。我想,中山大學每週都有很多高水準的講座,美術館也可以長期舉辦這樣的講座,吸引更多普通市民和公眾進來展開討論。這將是目前中國美術館中獨一無二的。以後,廣東美術館每週末都可以請到北京乃至全國頂尖的文化學者、當代藝術研究的學者來廣東美術館開講座,直接與市民們對話。
美術館的論壇探討的問題將會非常有意思。比如從藝術角度去討論文化産業、文化與政治、文化與法律、文化與經濟等問題。這也將是一個前沿性的講壇,直接針對社會問題,進行坦率的討論。因為畫家往往只是提供了一個文本圖像,但美術館要在這些繪畫的圖像背後展開一系列的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可能涉及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市民會關心,整個社會都會關注。
記者:有人認為,廣東美術館多年來的展覽顯得曲高和寡,未來會有什麼改變?
羅一平:廣東美術館要做公眾的美術館,不是圈子裏的美術館。所以我強調,以後的廣東美術館每一個展覽都要力圖引起公眾興趣。我們會非常重視美術館的所有活動。我認為,美術館的每一次展覽、每一個活動未來都要通過媒介傳播出去,把藝術與社會公眾連接起來。我們也會通過送票等方式與公眾加緊聯繫。
我們會充分與媒體合作,把一流的專家學者、藝術家的觀點傳遞出去,讓他們的聲音飄過美術館的墻,進入到公眾耳朵之中。
記者:前任館長王璜生在圈內人脈很廣,使廣東美術館在攝影和當代藝術等方面建立起豐厚的收藏,未來如何拓寬館藏?
羅一平:上任後,我到庫房看了一下,之前的收藏的確令人驚喜。我認為,美術館是一個舞臺,要一直讓它上演精品劇目,在公眾面前,廣東美術館應該是一個精品的劇院。只要保證這種精品路線,廣東美術館未來的館藏一定會更加充實,它的國際知名度也會越來越大。
我還想説,未來廣東美術館不僅將被動地展覽,還會主動走出去辦展。我們可能請一些專家學者扣住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邀請知名的有實力的當代藝術家從各方面進行創作,最後在美術館裏通過作品與公眾展開對話。南方日報記者李培
羅一平簡介
1955年出生,祖籍江西。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系系主任,中山大學工藝美術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藝術理論家、批評家。1996年調入中央美院任教。1997年考入中央美院美術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2年由中央美院調入中山大學工作,出版個人專著,《破碎的邏格斯———西方現當代美術史中的圖像》,《歷史與敘事———中國美術史中的人物圖像》《語言與圖式———中國美術史中的花鳥圖像》《造化與心源———中國美術史中的山水圖像》,《中外美術資訊》,《美術資訊學》,《美術社會學》,《美術概論》,《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國畫技法全書》多部。主持編輯《中國美術年鑒(2000年)》。主持編輯六卷本大型英文版文獻本畫冊《中國當代美術》。
策展工作以策劃亞洲國際當代藝術展為主,連續擔任6屆策展人、藝術主持等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