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蘇富比向兩名中國競拍人起訴追討210萬港元(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2 16:03:28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蘇富比國際拍賣公司

近日,蘇富比(Sotheby's)拍賣公司正在香港對兩名中國內地買家提起訴訟,原因是這兩名買家未能支付他們在去年10月的拍賣中拍得的五件中國畫和1隻古董香爐的錢款,追討價格為210萬港元(27萬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這些糾紛突顯的是蘇富比面臨的一個挑戰——作為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正在更多地與來自中國等新市場、經驗不那麼豐富的買家打交道,但它卻忽略了一個現實——這些買家不熟悉國際競拍規則。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繼續迅猛增長,中國的新一代富人將自己的新財富進行投資,蘇富比曾表示,來自中國買家的業務額在過去三四年間“輕鬆翻倍”,中國內地收藏者如今在某些類別(如中國藝術品)佔高達60%的銷售量。

對海外條款及條件

並不習慣

藝術品市場作為收益頗高的市場之一,其漲幅有時堪比投資房地産或洋酒名錶等各種資産。近年來,向海外拓展也是中國藏家參與藝術品投資的趨勢之一。

“許多人對在海外拍賣會上競拍産生了興趣,但他們對海外的條款及條件並不習慣。”蘇富比亞洲區首席執行官秦凱文(Kevin Ching)表示。資料顯示,自2006年起,蘇富比被迫在香港提起至少10年來的首批催款訴訟。當時,該拍賣行就2件中國畫起訴一名中國買家,追討190萬港元。後來,蘇富比將官司打到中國內地一家法庭,這是拍賣行首次在中國啟動此類訴訟。2年前,蘇富比曾起訴一名中國收藏者,追討680萬港元,稱這名買家未能支付自己在香港拍賣會上拍得的1件當代中國畫。這兩起官司後來都達成了和解。蘇富比表示,任何市場都會出現欠款的競拍人。

目前,蘇富比正起訴一名深圳居民,此人在去年10月香港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上,為5件中國水墨畫作品報出了130萬港元的最高價(包括買方溢價),但據稱拒絕付款。蘇富比還另案起訴一名北京競拍人,此人在秋季拍賣會上以80萬港元拍得1隻18世紀的香爐,但據稱也沒有付款。

“我們希望向那些在我們的拍賣會上購買、但不付款的人發出一個資訊,那就是,我們將通過法律途徑向你追討。”秦凱文表示。

國內藏家在國外

極力保持優良記錄

蘇富比的競爭對手佳士得(Christie's)對此表示,它沒有遭遇類似的問題。佳士得亞洲總裁弗朗索瓦·克裏埃(Francois Curiel)表示,儘管該拍賣行在全球各地都曾啟動催款訴訟,但“這種情況極少”。但他隨後補充説:“我不能對你説沒有這種情況,但總的來説,這種情況的規模很小。” 實際上,2009年的圓明園“鼠兔首”拍賣案中,收藏家蔡銘超拒付3億1400萬元人民幣一事已然成為拍賣界的頭號新聞之一。

相比國內拍賣行的記錄,許多中國藏家倒是極力在國外拍賣行中留下優良記錄。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拍賣市場的“三角債”怪圈依然盛行——拍品賣出收不到錢,買家買到東西不結賬,拍賣行寧可墊付也不敢催賬。原因在於藏家通常是“買家”和“賣家”,而拍賣行需要徵集藝術品,也需要上拍藝術品,誰都不能得罪。在一些信譽較差的拍賣公司,拍賣會後的重要工作可能是“立即開始準備催款及徵集工作”,但總有買家明確表示目前不能提貨,原因是“沒錢”,買家的這一做法一是可以減少流動資金,二是為了避免拍賣公司下次不收貨,他們更願意“寄存”,並直接等待二次上拍,直接拿到利潤,好比“空手套白狼”。

中國拍賣市場的這一特色往往只是地域“潛規則”,到了國外,“追討”官司的敗訴方只會是“毀約”的買家,而一旦“毀約”,除了輸掉官司,還有在圈內的信用。因為拍賣是一場眼力和實力的競賽,既然玩不起,還有誰還會帶你玩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