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39萬餘件“文留文物”劃歸國博 不乏億元精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2-20 15:05:28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16世紀銅鎏金多聞天王像

青花釉裏紅六合同春圓蓋罐  

昨天,國家博物館的家當激增39萬餘件,文物藏品數量至此突破百萬。新增文物原由國家文物局管理,現整體劃撥國博收藏。據悉,這批文物中不乏元青花瓷等精品,原存放于故宮寶蘊樓等處,秘藏30餘年從未公開展出。入藏國博後將陸續通過展覽的方式與市民見面。

來自外貿口岸驗扣

昨天,國家文物局在國博舉行文物交接儀式,文物代管單位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將文物清單轉交國博,有6件藏品作為39萬餘件入藏文物的代表在國家博物館短暫展出。

這些文物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國家文物局和有關部門進行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過程中獲得的。文物主要來源有兩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外貿口岸驗扣並移交文物部門的玉器、書畫、金銅佛造像和雜項等文物,約24萬餘件;從天津外貿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接收的文物近15萬件。

入藏後將陸續展出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介紹,文物入藏後將儘快完成清點、分類、分級等工作,同時加強對這批文物的研究。該批劃撥文物中的精品如青花瓷等將納入新館開館展覽中,此外還將通過玉器展、瓷器展、佛造像展及承載千年文明的古代中國陳列等專項展覽、陳列陸續為市民揭開這39萬餘件入藏文物的神秘面紗。

劃撥文物傳遞資訊

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國家文物局率先將這39萬餘件珍貴文物劃撥國博,具有歷史意義,它不僅大大改善了文物收藏保管的條件,還向業內發出一個資訊:國家珍貴文物就應該收藏在國家博物館。此外,在文物屬地化管理問題上,有關部門要儘快研究文物分層分類分級收藏的問題,從國家政策層面研究藏品來源。

對話

39萬件文物將連運3年

記者:本次劃撥的39萬餘件文物為什麼被稱為“文留文物”?

國博負責人:這講的是這批文物的來歷。文革時期破四舊,大量文物集中到外貿出口創匯。周總理要求這些文物不能全部賣掉,需要由文物專家鑒定,精品留存。上世紀70年代後期,由外貿單位把這些文物調撥給國家,劃歸國家文物局,從此這批文物納入國家文物局的管理。我國1978年成立文物商店總店,後曾改名為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2002年再次更名為現在的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負責代管這批文物。因是文革時期留存下來的文物,故稱“文留文物”。

記者:數量如此之大的一批文物如何運送?

國博負責人:目前只是進行了清單的交接,文物還在故宮保存。由於數量巨大,移庫工作春節後即將啟動,會在此後的3年之內不間斷地進行。

記者:為迎接這39萬餘件文物,國博做了哪些準備?

國博負責人:國家博物館新館預計在年底竣工,新館建成後,展廳面積將達到6.5萬平方米,庫房容納量將達到100萬至120萬件,足夠容納這批藏品。新館建成之前將啟用國家博物館臨時庫房,目前臨時庫房清理等已經完成,準備就緒。在移交過程中將與故宮方面共同進行清點、拍照、建檔、修復保護等工作。為了確保文物安全,上述工作將啟用館內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安排專人進行文物安全監督工作,同時清點中會邀請專家一併完成部分未定級文物的定級工作。

連結

國博三次大規模入藏文物

國家博物館自1912年建館以來,有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接收入藏文物。

第一次大規模接收入藏文物是在1912年7月,博物館成立之初。當時經民國政府教育部批准,接收國學舊有的禮器、書版、石刻等重要文物近6萬件。

第二次大規模入藏文物是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籌建新館,1959年2月,有關部門向全國發出調用文物的電報,全國有77個單位支援文物,先後調用和借用文物3萬餘件。

此次原由國家文物局管理的39萬餘件文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是第三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