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景觀•靜觀:中國當代攝影專題展”網上展覽
“景觀·靜觀:中國當代攝影專題展”前言(王璜生)
“景觀·靜觀:中國當代攝影專題展”策展人專論
2009年11月20日下午4時,“景觀•靜觀:中國當代攝影專題展”將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建成後的第一個專業學術性攝影展,在美術館拉開帷幕。“景觀•靜觀:中國當代攝影專題展”探討了“景觀攝影”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匯集了吳印鹹、渠岩、線雲強、何崇岳、曾力、楊鐵軍、王川、姚璐、金江波、于洋、王婷梅,共十一位攝影藝術家的“景觀攝影”作品。
“景觀•靜觀”攝影展策展人蔡萌在開幕式上致辭
“景觀攝影”在中國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當代攝影中的一種轉型現象,包括攝影概念認識的轉型、攝影類型樣式的轉型以及當代攝影自我完善的轉型。“景觀攝影”作品體現出當代藝術的社會學意義轉向,是傳統紀實攝影出現的一個新的變體,這類作品表達了某種重返現實主義精神。各種“問題意識”都交織呈現在“景觀攝影”的作品中:從吳印鹹的“人民大會堂”(1981-1983)所展現的“類型學攝影”意識碎片,到渠岩的“權力空間”與“信仰空間”中對當下中國底層權力機構和信仰場所的關心;從楊鐵軍對內地諸多三線城市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政府大樓所持有的批判性關注,到金江波對中國經濟圖景的結構性觀察;從曾力對北京這個城市的宏大景觀描述,到王川對一座城市的經典名勝景觀的當代呈現;從姚璐對北京城市空間的建築生長所進行的一種圖像反思,到線雲強對東北重鎮瀋陽所採用的一種俯視觀看;從何崇岳對計劃生育宣傳墻及其口號、標語帶有普查性的對視,到王婷梅對景觀置入的一種個人化處理,甚至是于洋對一種處於動態、移動日常公共空間的靜觀。藝術家們用一雙雙充滿疑問、批判和挑剔的眼睛,透過鏡頭的凝視,尋找到各自關於中國社會轉型中帶有符號性、標準性和標題性的問題點,進而採取一種田野考察的攝影方式來體現出各自對中國當下經濟轉型和騰飛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社會問題的理解。在這裡,“景觀”作為一種具有指標意義和符號性內涵的建築外觀和空間場景被呈現,並暴露在一種長期持久的批判性關注和迷戀當中,同時也顯現在一種被藝術化了的圖像模式當中。
“景觀•靜觀”攝影展參展藝術家金江波在開幕式上致辭
“景觀攝影”這種介於“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之間的攝影類型已逐漸作為中國當代攝影實驗的新熱點而日益顯現出來,並在最近幾年內表現得異常活躍。與其説它是當代藝術對現實主義的一次回歸,不如説是一種探討本土當代藝術與現實關聯在新維度上的重返;與其説這種回歸和重返來自攝影本身,不如説是來自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與其説這是在不斷利用攝影提供的觀看方式調整對現實的觀看,不如説這是源自攝影家和藝術家們道德和良心的自省。正是由於這種自省精神和由此帶來的問題意識,讓我們看到了“景觀攝影”正以一種“社會圖像的表格”呈現著當代藝術對社會現實的重返。
參展藝術家與到場嘉賓在開幕式結束後合影
攝影技術出現後,西方美術館便開始收藏攝影作品,並持續關注與推動攝影藝術的發展。直至今天,國際上重要的綜合性美術館均有攝影專項收藏,攝影展覽成為學者、批評家以及觀眾所熱衷的展覽項目之一。從亞洲範圍來看,隨著美術館建設的熱潮,日本美術館對攝影的收藏、研究和展覽自1980年代開始,帶動起亞洲攝影藝術收藏的腳步。隨著攝影發展的風潮,中國攝影師們在1990年代開始緩慢而激進的前進。直到2002年,廣東美術館的首屆廣州三年展上對於中國攝影藝術關注,才推動起整個中國本土攝影藝術與美術館的聯繫和互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新館作為一個具有當代藝術特點及當代建築特徵的美術館,自開館一年以來第一次舉辦專業學術性攝影展。結合學院攝影的實踐基礎,呈現一個專業性與學術性兼備的高品質展覽,並希望對展覽主題——“景觀攝影”與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與矛盾,提出更加深入的討論與質疑。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自上世紀末建立至今,依託學院獨厚的學術積澱、準確的教學定位和科學的課程設置,逐漸實踐和發展著中國攝影藝術的教學、研究以及推廣。而美術館除了繼承學院的學術傳統,更從展覽策劃中對藝術家及作品的學術性思考,攝影作品對於展覽主題的詮釋及疑問,以及對展覽方式的特殊處理等方面做出更加完備的考量,力求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攝影項目的開展形成一個良好的開端。美術館如何理解攝影作品,攝影作品在美術館中如何敘述,以及美術館氛圍與攝影元素如何互相闡釋與融合,這些問題也將在展覽的呈現過程中得到答案。
11月22日(星期日)下午2:30,展覽研討會“轉向的景觀”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貴賓廳舉辦。展覽將於2009年12月9日結束。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展覽情況
本次展覽策展人蔡萌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展覽情況
參展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攝影系主任王川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