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10月舉辦 專家答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10 13:46:28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報

  辦一屆開拓創新的書籍設計藝術展

  ——預覽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

  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以下簡稱“七展”)將於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目前,徵稿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每5年舉辦一屆,迄今已成功舉辦了6屆。“七展”的舉辦是今年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5年來書籍設計成就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業內精英聚首交流的一次盛會。

 

《年畫》 《連環畫》 社科類 封面 銅獎

山西書籍出版社 設計者陽光

距離2004年的“六展”已經過去了5年,5年來出版市場發生了變化,書籍設計理念在不斷更新,又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慶典。“七展”值得我們期待,也讓我們充滿猜想:與往屆相比,“七展”會在哪些方面讓我們耳目一新?它又怎樣跟上時代和市場的腳步?圍繞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了“七展”主辦方和承辦方的負責人——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于友先、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裝幀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胡守文和副主任呂敬人。

國慶獻禮:總結改革開放30年藝術成就

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書籍設計藝術展已經走過了50年,請介紹一下50年中,中國書籍設計藝術發生了哪些變化?

于友先:中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歷史悠久,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屆展覽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中國書籍設計藝術如同整個中國出版業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數量到品質、從硬體到軟體、從手段到觀念都有了飛速的發展,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成為中國出版人,書籍設計家,印刷、紙業從業人員共同努力的方向。從簡單的書籍裝扮到由表及裏的整體設計,書籍設計工作者意識到為讀者提供最美、最愉悅、最便於閱讀的優秀設計是他們的崇高職責。我們國家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工作者,老一輩的藝術家們把他們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審美傳遞給下一代,年輕的設計家們以開闊的視野、嶄新的理念迎接中國書籍藝術21世紀的到來。我很高興地看到老一輩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新一代的設計家們緊跟時代的需求與時俱進、創新進取,以繼承並延伸民族審美意識為靈魂,創造適應這一時代的設計藝術語言。上一屆“六展”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在嶄新的設計理念指導下,書籍設計家們推陳出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了當代書籍設計的風貌,這是多麼巨大的變化和令人欣慰的進步。

中國新聞出版報:“七展”定於金秋10月在北京開展,其時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慶典,在為國慶獻禮方面,“七展”有什麼設計和考慮?

于友先:作為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和我國改革開放30週年的獻禮,這次大展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持續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和諧環境中,匯聚了一大批優秀書籍設計藝術作品的情況下舉辦的。“七展”將是對我們5年的出版藝術工作的一次大檢閱,是對中國書籍設計藝術改革開放30年來的總結,也是對我國書籍設計藝術新觀念的一次集中展示。我相信第七屆書籍設計藝術大展將是我們對國慶60週年的一個最好獻禮。

開拓創新:不是講規模,而是評判有新視點

中國新聞出版報:“七展”組委會表示,將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辦好本屆展覽,使之真正成為展示我國書籍設計藝術豐碩成果的窗口。請問“七展”有何創新之舉?本屆展覽在組織及評獎方面與往屆有何不同?特點和亮點是什麼?

胡守文: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第11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裝幀插圖作品屬於整個美展的一個部分,第七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是目前國內最權威、規模最大的專業性書籍設計藝術展。我作為第七屆中國書籍藝術展組委會主任,提出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辦好本屆展覽的要求。所謂“開拓創新”不是講規模,講排場,我們的亮點是觀念的更新,在展覽組織和評判方面有新的視點。過去我們對裝幀過多地關注封面設計而忽略了整體的概念,在判斷方面把封面和版式進行了切割。如今,我們要求設計師要注重內容的傳達和整體的視覺表現,那就是應該將書籍設計看做一個整體來判斷良莠好壞,光有一張漂亮的臉,肚子裏一包草不行;有好的內容卻沒有與之相吻合的外在設計也不行。今天,要求設計師在市場與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閱讀功能與藝術表現的準確為切入點,設計者們既要關心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也要認識紙張性格和印製工藝的表現力,這才符合今天讀者所要求的真正的書籍藝術作品。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訪書籍設計家呂敬人
· [專稿] 著名書籍裝幀藝術家張守義遺體告別儀式
· 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誌設計半個世紀中國展暨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邀請展
· 書籍藝術作品《中國公眾家庭審美調查》
· [專稿]讓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書籍走向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