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葛劍雄:印刷術難以“證明”是中國的 實物在南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30 13:07:53 | 文章來源: 新民週刊

中華元素華麗轉身

在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將中華元素與現代風格華麗混搭,漂亮轉身?這是擺在藝術家面前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6月13日,在第四個文化遺産日來臨之際,一場名為2009上海文化論壇“中華元素:詮釋、演繹和現代表達”的研討會正在熱火朝天地探討著中華元素在未來的可能性。

什麼是中國風格?

要探討中華元素新的可能,首先當然要厘清中國風格的核心定義:什麼是中國風格?

中華元素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時空變遷,其面貌多少有些模棱兩可模糊不清。漢字、中國結、水墨畫、印章、功夫……太多的中國傳統可以和時尚結合,從歷史的塵埃中開出一朵朵嬌艷新鮮的花朵。

作為知名的歷史學教授,復旦大學的葛劍雄先生關注的就是中華元素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試圖在一個更複雜的維度上探討這個問題:“有些地方比如新疆,是我們中國的沒有錯,但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徵。新疆曾經是漢朝有效統治的地方,但在外來文化侵入之後,從主要信仰佛教變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而到近代——特別是清朝以後——隨著中原的文化傳入的增加,傳統文化又有相當大程度的突破。與新疆類似,中華文化中間,能夠體現我們中華文化基本元素的事物中間同樣也包含了外來的因素,中國的文化,一直是開放的,比如上海,現在引為自豪的石庫門就絕非原創,實際上英國人説過,英國的建築在上海被本土化了。”

葛劍雄還提到了漢字的問題。馬英九的“識繁書簡論”在海峽兩岸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年初,兩會委員潘慶林就提出“恢復繁體字”。事實上,在漢字的問題上,同樣有一個外來文化的問題。現代漢語中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詞彙都來自日本,那麼我們又如何保持漢語的純潔性?説這些漢語就是本土的中華元素?

葛劍雄進而尖銳地指出,中國人賴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現在難以“證明”是中國原創的,他説:“金屬活字印刷,能夠發現的實物,不是在中國本土,而是在南韓。”由於年代久遠,活字印刷的古老實物在中國難以尋覓,這使得南韓在這一領域的申遺中佔據了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對此,葛劍雄希望大家能夠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對待這樣的文化事件,不要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一申遺就觸動中國人的民族神經:“所以我一直認為南韓申報遺産應該感到光榮,這是中國文化傳播的證據,因為它用了基本的活字印刷技術,它上面全部是漢字,內容都是漢傳佛教的內容。”

葛劍雄否認“軟實力”的存在,在他看來,“軟實力”一定是“硬實力”在文化上的體現。中國風格是在中國土地的環境中産生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和中國人的生産、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風格同樣如此,當然也會隨著時空的變遷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對於“中國風格”這樣一個籠統的概念,葛劍雄教授似乎並不十分認同,他強調的是一種變化中的中國精神,而復旦大學的思想史專家葛兆光教授則試圖對中國風格做出一些有效的概括:

1、漢字的表達和漢字的思維。

2、中國的家族倫理和在家族倫理裏發展出來的儒家,以及儒家的一整套政治設計。

3、三教合一的宗教世界。

4、以陰陽五行的思維框架來理解世界和詮釋發展出的一整套思想和技術,這技術裏包括中醫,也包含風水。

5、中國人非常特殊的天下觀念,以及從天下觀念裏發展出的一整套對待世界的方式。

2008年8月,當葛兆光在電視機前觀看張藝謀任總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後,有媒體採訪他,他説:“這叫老虎吃天,什麼都想裝進去。”口氣中流露出些許的不滿。

奧運會上的中國元素大放異彩,但是在葛兆光看來,這樣浮華的一勺燴多少有一些流於表面。薩義德曾經在《東方主義》中分析過西方對東方的想像以及東方對西方的迎合——按照西方人的口味來包裝出一個給他們看的東方,這也成為葛兆光思考的對象:“如果我們把一些中國的象徵都只是當作元素,我們感覺有一點像食品添加劑——現在好像不太主張用食品添加劑吧?如果把這些東西變成小挂件,當做一些裝飾性的小東西擱在上面的話,有可能就像人家形容宋詞時講的,拆碎下來不成片斷,所以我始終覺得,中國象徵也好,中國元素也好,更重要的是背後有更長的歷史精神貫穿,沒有這個精神貫穿,表面上樣樣都是中國,內涵恰恰不是中國。”葛兆光嚴肅地説。

時尚表達,華麗混搭

作為民博會的預熱,上海文化論壇討論的核心議題是“三民”:“民族、民俗、民間”。

中國的民族風格在民間很多以民俗的方式繁衍生息,源遠流長。這些民俗,不論是剪紙、泥人、刺繡,還是飲食習慣,都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我們的童年記憶、成長記憶中不可或缺的生命體驗,可惜卻一直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

民博會是一次展示上海民間力量的盛會。如果從大的維度來看,世博會何嘗不是一次世界性質的民間博覽會?

朱紅色的鬥拱撐起一個民族的頭顱。那是世博會中國館主建築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民族特徵以一種靈魂和血脈的方式流淌在現代建築的形式上和現代人的心中。

我們無法擺脫我們的民族性。黃皮膚、黑眼睛和黑頭髮,即使用染色劑染成金黃色或酒紅色,也抹不去我們內心中的長江與黃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一針見血地説:“我覺得中華元素是切入點,是起點而不是終點,終點是我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當然,中華元素在一個核心價值觀之外,也表現為多姿多彩的形式。在民間,紫砂茶具、瓷器、玉器、旗袍、扇子乃至刺耳的爆竹,都在傳承中訴説著往事。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近乎博物館式的民間,以五千年的文明為依託,創作出紛繁複雜的社會百態。上海剪紙協會秘書長李守白認為一種藝術樣式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是民俗性,也就是民族性,是文化遺産。在日益西化的城市中,偶爾出現一些這樣的中華元素,總是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剪紙,上海的剪紙本來就自成一格,李守白為新天地的廣場出謀劃策,在牛年的雕塑展中加入中華元素的剪紙,這一方案立即通過,並且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響。

如何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走入當下百姓生活,“變身”含有中華元素的時尚生活用品,繼而形成産業開發,亦即“中華元素的現代表達”,成為論壇的熱議主題。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巫志南認為:“如果不能讓‘活化’的中華元素進入日常生活,那麼它將逐漸失去意義。”

巫志南分析道,雖然中華元素正受到西方式改造,比如以好萊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導演為代表的海外各界,但是這種變化後的載體在國內青少年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他主張扶持中華老字號的産業化經營,適度增添時尚元素,從而讓古老傳統獲得新生。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將東方的傳統與西方的時尚表達完美結合的典範是日本的服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他的設計作品看似簡單,卻是將玄奧的東方文化予以抒發,賦予了作品以神奇魅力。迄今為止,三宅一生的産品流行于全世界,但卻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它不僅僅確立了他自身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東京成為國際時裝之都的地位。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實,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早就提出過他們對於中華傳統的改革方案。在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將中華元素與現代風格華麗混搭,漂亮轉身?這是擺在藝術家面前的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南北民間“絕技”大比拼 迎接文化遺産日(組圖)
· 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無錫論壇開幕
· 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呼籲: 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國際新秩序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現場之繪製唐卡
· 中國文化遺産大辭典編纂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