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圓明園獸首拍賣引起全國兩會深度關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09 15:26:49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140多年前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時掠走的一對青銅獸首被法國佳士得拍賣,並戲劇化地被中國廈門商人蔡銘超購得,但後來蔡銘超表示“不會付款”,引來國內外巨大爭議。

目前,此事並沒有結束,它進一步引起了出席此間兩會代表委員的深層次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首次公開回應“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單霽翔表示,國內外各界人士通過各種形式積極追索圓明園獸首銅像的努力,充分反映了中國公眾和國際社會反對拍賣圓明園文物,希望文物回歸中國的普遍呼聲。

他説,從事件整體上看,此次拍賣事件引起了社會公眾對流失文物返還問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是對文化遺産保護理念和法治觀念的一次認知、探討和提升的過程,必將對流失文物返還乃至文化遺産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援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完善扶持政策”,“做好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洛陽市市長郭洪昌説,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象徵。但是,我們的文物在國外被“合法拍賣”,而我們實際上卻束手無策,這令人很痛心。

全國人大代表張兆安認為,我們的文物管理體制還一定程度上受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在妥善保護國寶級文物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引進一些市場機制,這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有好處。他認為,可以考慮用拍賣所得,設立文物保護基金,去資助考古發掘。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陳清華説,中國是個文化資源大國,卻是文化産業小國。關注這一事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完善制度建設,促進中國文物保護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

“中國文化産業佔GDP總量還不到1%,而發達國家都是兩位數以上。”他説,“我要在這次會議上提交提案,目的之一是希望國家更加重視這一問題,避免更大的損失;目的之二是想引起更大範圍的關注,而不僅僅局限于文物。”陳清華説。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在當前舉國上下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來討論國家的文物保護問題,包括討論獸首事件,切合了這次兩會的主題,因為文化産業的繁榮,有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而國家文物的流失,是一種無形的損失。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民間的財富都在增長。雖然中國明確禁止文物買賣,但是地下文物交易一直非常活躍。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文物非法流到海外。

據了解,陳清華這一提案的主題是:建議國家建立文物産權交易所。他認為,如果建議能夠被採納,就可以把文物的交易從地下變為地上。國家也可以對交易文物登記造冊,建立文物身份證。交易的所得,可以在獻寶者和政府之間分成,這一方面可以鼓勵民間獻寶者,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獲得收入來保護、修復更多的文物。這種合法但又有約束的交易,甚至可能引發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交易。

曾旅居德國1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哲學教授彭富春認為,“1860年法國軍隊在中國大肆搶奪,是一次強盜行為,這次佳士得公司又以鉅資拍賣獸首,又是一次強盜行為,他們應該受到譴責,”彭富春説,“但我們也要理性愛國,體現出一個大國的氣度,避免陷入愛國誤區,否則愛國可能會變成害國。”

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認為,政府應該在追討流失文物的過程中起到更多作用。

針對將來如何防止中國文物的非法流失,單霽翔稱國家文物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做好國內現有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把好國門,防止出現新的文物流失。

其次,要進一步加強法規建設,特別是不斷完善關於打擊盜竊、盜掘和走私的國內法規體系。

第三,進一步加大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調查工作力度,支援國內專業機構投入更多的經費和人員力量,有計劃地開展包括圓明園流失文物在內的專題研究,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有關情況。

第四,積極通過外交和國際合作努力,加快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的返還問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