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 新時期中國畫的發展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08 17:02:3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范迪安

為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在文化部、財政部的支援下,中國國家畫院和中國美術館共同策劃主辦了“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大型畫展,首次以改革開放30年為時間維度,展示這一重要歷史時期中國畫變革與發展的動態進程、多樣形態與豐富面貌。與此同時,也選編出版這本文集,與展覽及展覽畫冊一起,合為新時期中國畫藝術與學術成果的大觀。

中國畫發展的歷程從來就體現了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術傳統,歷史上每一時期中國畫的勃興與繁盛,既體現在繪畫風格的創新與時代特色的建樹上,也體現在理論思維的超越與理論方法的突破上。研史治論的傳承與創造,為中國畫這片民族藝術的常青之林增添了沃土與甘露;而理論成果本身,更標誌著中國畫研究的學術延展與文化自覺。毫無疑問,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為中國畫的繁榮發展奠造了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條件,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文藝思想的空前活躍、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蕩,極大地激發起中國畫壇的創造熱情,使“筆墨當隨時代”的探索成為時代的主流,在反映現實的廣度與體現精神追求的深度上達到了新的水準,也形成理論致思和學術研究的活躍格局與進取態勢。30年的理論成果何其豐厚,選入這本文集中的論述,自然不能概全這一時期的理論面貌,但其鮮明的特點是從理論聯繫實踐的角度,匯集與新時期中國畫不同階段發展特徵相應證的理論成果,凸顯中國畫研究的學術進展與時代屬性。

這本文集的主要部分,是30年中不同階段在中國畫壇乃至美術、文化界産生重要影響的文章。改革開放帶來中國畫發展的新時期,這個“新”字,意味著在“文革”之後百廢待興的日子裏,老中青幾代畫家與理論家都以解放思想的勇氣,反撥“文革”極“左”思潮對中國畫藝術的摧殘,呼喚中國畫走向健康的學術道路,鼓動中國畫的大膽創新。這一階段的許多文章,體現了突破“禁區”的理論勇氣和思想鋒芒,特別在把中國畫納入中國文化的整體系統中加以審視,從宏觀角度闡述中國畫藝術規律,以期建構新的體系性理論方面,顯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這個“新”字,也表明在中國畫整體水準和普及程度都迅速提高之後,理論的著眼點更多放在對藝術的形態、風格、語言的研究上,從微觀視角指涉普遍狀態,以問題意識提示創作機樞,使理論的探索對中國畫實踐的多樣化展開形成支援,顯示了理論的學術價值。這個“新”字,還在於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更加寬闊地展開,作為民族藝術代表樣式的中國畫遭遇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與衝擊,理論課題更多圍繞如何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正本清源、排除偏誤,在多樣化的格局中倡導中國畫的精神價值與文化品質,使得關於中國畫的論述成為堅守中國文化價值意義,引領社會審美取向的學術力量……透過這些帶著學者、畫家的文化責任與思想光華的文章,新時期中國畫研究的治學道路得以寬闊地展開。

文集還選編了一部分對於歷史問題和現代以來中國畫特徵的研究文章。改革開放既使關注“當下”現象與問題成為學術之顯,也使治學的目光向古代與傳統延伸,對中國畫的研究也體現了這個特點。30年來對中國畫歷史的研究堪稱多角度、多層面展開,文集選編的主要是聚焦于與當代中國畫創作緊密聯繫的命題,對這些命題的點化與闡釋,帶有當代文化的時代色彩,也因此對中國畫實踐有比較直接的促進意義。在文集的編輯過程中,還約邀一部分學者對今日中國畫的創作狀況和發展前景作了專論,以反映理論對於中國畫的一向關切和前瞻性思考。

在這本文集的選編過程中,中國國家畫院的青年學者張桐瑀、徐沛君、張冬卉等同志承擔了大量工作,選編的過程即是一次對30年中國畫學術研究狀況的研究。就像展覽不是30年中國畫的全部而是濃縮更是開始一樣,中國畫的理論也將以更加富有時代特色的人文精神指向未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