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798藝術區展覽及活動資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22 15:41: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798藝術區展覽及活動資訊

(2008.12.22)


特別推薦

歌德學院在中國20年慶祝系列活動之:

“中德先鋒設計”系列活動IV

“兩塊東西,東西兩塊” 展覽 / 設計店

地點:798藝術區706 大廠房(三號展廳)

時間:2008年12月20日-2009年2月20日

主辦機構:歌德學院(中國),MEWE設計工作室,798藝術區

策展人: 劉治治

“兩塊東西”是指“物品”——設計品,“東西兩塊”是指“地區”——德國、中國。“兩塊東西,東西兩塊”將介紹來自德國的十位青年設計師的時裝設計、産品設計、空間設計。其中明星品牌BLESS在當前的歐洲堪稱最具藝術前衛先鋒性,兩位設計師特別來京親臨展覽開幕。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西德合併後,新德國以其巨大的包容性與文化多樣性不斷豐富著自身,任何一種文化形態或者觀念在德國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次展覽所介紹的設計師與他們的設計作品正是這段“豐富時期”的一組抽樣。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既有設計體系的“挑釁”,在另一方面設計師們也希望通過這些“挑釁”式的作品,對大家早已熟知的“生活狀態”進行一些可能的“擾動”。同時此次群展力圖打破人們對於“展覽”這一概念的傳統認知和對於德國設計品的固有成見,展現在氣質上更加自由和開放的新德國設計作品,使“設計品”成長為一個長期的、對大眾生活有影響力的實體,並以此創造德國設計師産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1、展覽預告

 

展覽:李尤松個展

機構:北京公社

時間:2008-12-27~2009-02-15 開幕:08.12.27 16:00

李尤松是當代十分特殊的具有歷史感藝術家,他一直堅持以西方人逐漸摒棄的古典的技法來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李尤松所繪的文革時期的舊照片。他所受到的教育深受西方傳統繪畫的影響,作品中富有一種西方巴洛克時期的技法和風格特徵,然而李尤松作品的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十分中國的。如何既吸收西方的文化,又保留中國的精神這一問題成為當代社會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十分具有當代性的問題。李尤松通過自己的繪畫,不斷的探討如何融合中西方的文化衝突,將西方的技法、表現形式為表達中國精神所用。李尤松這一系列繪畫中,也可以看到文革後期的一種十分空洞的形式感,以及這種形式感所帶來的一種具有“烏托邦式”的美好情緒。

 

展覽:“Domestic Anchor”中印藝術家聯展

機構:華藝莎藝術中心

時間:2009-01-10~2009-02-10 開幕酒會:2009-01-10 15:00-18:00

 

2、活動預告

 

活動:“LI過VE”798聖誕夜主題活動

機構:798創意廣場 18庫

時間:2008.12.24 9:00 PM——2008.12.25 6:00 AM

門票:(At door/現場)100RMB;(ADV/預售票) Including drink of 30RMB 含30元酒水票

繼南門空間之後,18庫成為798藝術區唯一的專業演出和夜場活動空間。2008年的聖誕夜, 18庫將:中國新生代電音勢力代表Dead J(邵彥棚)現場製作穿插夢境旋律和細碎節拍的電子音樂;兼有國際滑板裁判身份的DJ武藝徹夜摩娑多變、有趣、強勁的Hip-Hop;三位行為藝術家為你派送聖誕禮物,並與你有趣互動;在18庫戶外空間的院子裏,將有小丑現場製作動物氣球和露天燒烤;以及所有你我他的快樂舞動。

電子音樂: Dead J(邵彥棚),中國新生代電子音樂領域的重要樂手

DJ: 武藝,兼有國際滑板裁判身份的青年DJ

節目: 俗套的禮物派送 + 不俗套的行為藝術

遊戲: 小丑現場製作動物氣球

其他: 舊廠房與院子,並露天燒烤

 

3、進行中的展覽

 

展覽:“心跳Fluttering Heart”諸泉茂展

機構:囍畫廊

時間:2008-12-20~2009-02-20

諸泉茂是日本當代非常獨特的一位裝置藝術家,而他的名字已經在中國藝術界不陌生,從2007年秋,首次在藝術北京出品以後,2008年初曾在FANGART藝術空間展出,受到北京藝術界的追捧。

現在是第三次來北京,來到北京藝術最活躍的地方798,這個由囍畫廊和FANGART共同舉辦的《心跳「Fluttering Heart」——諸泉茂展》,由著名策展人方振寧策劃,諸泉茂為這次展覽特別製作了三十多個的「Fluttering Heart」。紅心是新年帶來之際最好的吉祥物,也是送給友人,情人最好的禮物。

諸泉茂作品的獨特性在於,他利用我們用來測量溫度的道具——溫度計,製作隨著環境中的溫度變化而改變型態的裝置作品。他發現溫度計的變化和太陽與地球的自轉,公轉有密切的關係。進而和所謂發熱體的人也有很大的關係。諸泉茂把這種我們不易察覺到的變化視覺化。

我們通常熟悉的溫度計是以玻璃及液體所構成,溫度計是借由在有刻度的,密封在玻璃管中的液體的收縮膨脹的自然現象,來測量溫度的度量計。然而諸泉茂把它當作作品的素材來使用,他所使用的溫度計是一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寒暖計。再仔細觀察之後,我們發現藝術家製作作品所使用的溫度計大部分都是沒有刻度的。對諸泉茂來説,沒有刻度的溫度計就好象失去溝通用的語言一樣,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存在於溫度計內在的另一面。

諸泉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製作與溫度計有關的作品,那時候溫度計只是作品的一部分,以後他將溫度計獨立使用。起先,他在森林中將溫度計並列一字行排放,持續觀察溫度計在日光和夜光,以及人工光源下的變化。

溫度計記錄了溫度變化的波,而它實際上是將那些我們的視覺通常看不到的型態物理化,然而對這些物理變化的反應,實際上是心動的過程。諸泉茂作品的之所以讓人感動,就在於他將物理的道具轉換成充滿生命感的鮮活形態。諸泉茂説:“我的經驗是我做這一連串溫度計帶狀物作品的契機。借由這個展覽會,我把這個體驗空間化,並用溫度編織成素描的作品呈現出來。希望能把我對從溫度計中所得到的感動能夠多少的傳遞給大家。”

 

展覽:“熵——混沌與秩序”秋元珠江、小阪淳二人展

機構:北京東京藝術工程

時間:2008-12-20~2009-02-15

演講會:2008年12月20日(週六)下午三點~四點

秋元珠江:《駐華生活與面向世界的藝術創作》

小阪 淳:《藝術與科技》

東京畫廊+BTAP即將展出秋元珠江與小阪淳的二人展“熵”(音“shang”),此次展覽以互動型媒體藝術為中心,展出41幅攝影作品。

秋元珠江1971年出生於日本琦玉縣。在多摩大學雕刻係綜合材料專業畢業後,以變化作為貫徹始終的主題、科學技術為本的原則,創作了許多作品。運用了影像、機械裝置、化學反應等表現手段的作品在展覽期間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秋元珠江于2003年榮獲第六屆岡本太郎紀念藝術大獎之特別獎,2006年以POLA美術振興財團的國外研究員的身份駐華一年等等,近年來積極地開展著創作活動。

此次展覽,不僅要展示這兩位活躍在科學與藝術間的藝術家的既有作品,還將展示他們專為本展覽而創作的新作。其中包括2人的合作作品《熵》。《熵》表現了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根本組織結構“生物熵”,是一個互動型作品。秋元在此作品中製作了隨著時間變化而變色的啫喱,而由小阪編輯的程式將其變化採用即時傳送的方式展現于影像世界中。

 

展覽:“看這裡!”藝術群展

機構:中國當代畫廊

時間:2008-12-20~2009-02-13

中國當代畫廊將於舉辦群展《看這裡!》,這是本年度最後一個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黃銳,盧昊,薛松,盛奇,吳俊勇,張大力。展覽將於12月20日下午三點正式開幕。

 

展覽:“零度風景”張維君、王奕心油畫展

機構:珊和羽畫廊

時間:2008-12-20~2009-01-18

12月20日,零度風景 張維君、王奕心油畫展在珊和羽北京畫廊開幕。參展的兩位藝術家來自深圳,他們帶來了近年創作的30余幅油畫作品。畫家張維君的《冰雪》、《荷》系列展現出夢幻般的唯美畫面,藏家譽之為適闔家庭投資收藏的佳畫;女畫家王奕心的《後天-蝴蝶》系列則辛銳的揭示著比金融海嘯更嚴峻的環境問題。 在這個氣溫已經降到零下,藝術品市場遭遇寒流的冬天,“零度風景”中寓意著的不僅是作品中的意境,更有對藝術春天的期待。

張維君60年代出生於冰雪故鄉,在吉林生活了近30年。童年,記憶中的雪是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鋪天蓋地,瞬間就可將環境裝扮成銀裝束裹的童話世界;每當春寒咋暖,落雪後由於松花江的水溫流動蒸發總會出現奇特的霧凇奇觀;90年代後他移居深圳,不再有雪景可賞,炎熱的日子裏倍感會思鄉;曾出遊偶見過江南的雪,那完全是另一般景色,雪花邊下邊融,嫵媚婀娜中瞬間變的晶瑩剔透,玉潔冰清。整合人生紛雜的記憶,於是就有了2006年至今創作積攢的這批風景。在《雪》中,張維君實現了材料與技法上的突破,及對繪畫本身的回歸。現代媒材與技術語言為創作提供了可無限再拓展的空間。然而,對於創作主體而言,超越技術層面才是真正的突圍。張維君以其幾十年的油畫創作功力,不捨對中國藝術的癡迷之情,畫就了一片明秀妙美的風景新境!

 

展覽:物是:當代藝術中的物主題

機構:瑪吉畫廊

時間:2008年12月20日 至 2009年2月8日

如果説,哲學源於驚異,那麼最初的驚異實際上源自於一個問題“這是什麼?”,“這”的更確切的含義指的是“這個東西”,即某物(物品、符號、身體……)。因此,可以説哲學源於——甚至根本上就是——“物是什麼”這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已經對“我是什麼”的回答。

對物的思考幾乎貫穿了整個哲學史,當然在不同的階段,物有著不同的身份和定義,無法在此逐一詳述。從整體上而言,從古典時期的本體論哲學一直到啟蒙時期的主體性哲學,物都是被派生、被宰制的客體,一直處在某種從屬結構中。這種情形一直到尼采之後的哲學中才有所改變,物逐漸獲得了自身的決定性,伴隨著對形而上學的拆解,人們開始意識到了身體、能指、無意識的在場,也逐漸打破了建立主體形而上學的企圖。如果説哲學史的前半段一直是在建立一種主體的同一性哲學的話,那麼後半段就是在借助於物的力量去質疑、批判、顛覆這種同一性哲學。

在藝術史中,也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從現代主義以來,藝術史的歷次變革與調整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與對物性的關注與投入有關,對這一現象的梳理足以形成一部藝術史專著。但是在這裡,我們只能嘗試性地在這一主題下討論一部分中國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而之所以選擇這些藝術家,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可以引發以下幾個與“物”相關的問題:物是什麼,物如何出場,這種出場與藝術有什麼關係,物與人、物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納到對物性(Thinghood)的抽象思考與具體呈現上。

 

展覽:動漫美學百相藝術展

機構:林大藝術中心

時間:2008-12-18~2009-01-18

2004年陸蓉之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的《虛擬的愛》大展,當時尚未形成獨立的理論系統,一直到2006年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虛擬的愛》畫冊裏,才正式提出動漫美學(Animamix)的概念,企圖形成一個詮釋當代藝術的理論系統。

動漫美學的英文翻譯是陸蓉之的自創新字,Animamix (Animation+Comics)用以描述21世紀新美學,相對抽象美學之於20世紀。

動漫美學指的是受到動漫文化影響後所産生的審美傾向、品味,而不是指動畫、漫畫的本身。

動漫美學像上一世紀的抽象美學一樣,會被應用在各種設計、建築、工藝品、藝術創作等各方面,包括服飾與粧容,整體影響到生活美學的方方面面。

動漫美學在中國的發展,21世紀初期才形成氣候。然而,黃一瀚在1992年便已經提出“卡通一代”的觀點,並且將之定義為:比中國新生代(50年代末-60年代末出生)要晚出生一代的創作者,他們是和中國電視時代、卡通大眾流行文化與商品經濟同時成長的一代。這一些由黃一瀚所引導的“卡通一代”,成員多半出生於1970年代,他們是成長于卡通文化的影響下,主要關注都市青年的生活,被稱為“卡通一代”的年輕藝術家、作家、詩人、音樂家,當時經常聚會在廣州美術學院。

在動謾美學渭為風潮的今天,黃一瀚不但已經成為了動漫美學的先知先覺者,而且他在水墨媒材領域中,發展出他獨有的卡通化風格,應該已是一代宗師的地位,卻因為長年居住在南方廣州地區,未能獲得充分的關注,日後隨著動謾美學發展的勢頭,必然會受到各方的推崇。這次展出能夠有幸邀請到兩件黃一瀚的大作,揭開林大畫廊在北京798重新開幕的大展《動謾美學百相》的序幕,極具歷史性的意義。

動漫美學被陸蓉之在2006年歸納出動謾美學的四種主要特徵:首先是大眾流行文化存在的大量多樣化的動漫美學形式的形像,都圍繞著對青春的崇拜。追求理想化的青春美,不僅是動畫、卡通、漫畫裏虛擬角色塑造的問題,這種對青春的崇拜,成為當今人們追求實現人工理想美的主要心理因素。

動漫美學的第二點特徵就是那些充滿了奇異和多變化的敘事文本,賦予圖像一種強烈的敘述性,使得圖像本身成為了表達的視覺語言,發展成超越文字語言的圖式語言系統,在21世紀數字化的環境裏,語言敘述的進行和轉換,變得更為多元、有趣。

動漫美學所反映的第三點特徵,是由電子媒體帶來充滿空間的彩光,形成一種極為新穎的彩光藝術的視覺經驗。動漫美學的第四點特徵,是一種動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跨領域互動協作所形成「異類合成(heterogeneity)」的新美學,而且,由衍生出的産品種類之豐富,數量之龐大,涵蓋到民生用品、衣食住行,幾乎無所不包。所以,動漫美學藝術産業的産值,不僅在於藝術作品的本身,而是一個時代文化力量相加或相乘的總體。

這次由我們四位策展人陸蓉之,柳淳風,黃蕓和李樂共同邀請超過一百位藝術家,二百餘件的作品。這些看似極為年輕化的視覺表現,其實和創作者的年齡未必一定攸關。漫畫和動畫,經歷百年風起雲湧的發展,已經內化為新世紀人類認知與溝通的圖式語言系統,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語言,看圖便能識意,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形成深刻的美學課題,絕對無法單純地以出生年份來劃分世代。動漫美學的審美情趣,來自於多元化的資訊社會,藝術呈現出千姿百態,各種圖式化的景象,所以不太容易在這一類的藝術作品裏面,看到明確的政治指向或統一的風格。

動漫美學的藝術家,創作像是在大海中沖浪,隨著時代的波濤起起伏伏,無法掌握固定的位置和方向,體會不同既往以陸地為經驗的生存感覺。這種超現實的虛擬真實和陌生感,具有令人驚異的文本想像力和圖式創造力,而藝術家正是在這種驚濤駭浪之刺激當中,找到了表達和飄離自我的出口。雖然動謾美學一係的創作者,受到流行文化和網路通信的巨大影響,但是他們彼此之間相對獨立的創作題材,各有各的關注層面,動漫美學的藝術家們很難形成某種一致的藝術風格或流派。

這種異類合成的時代風尚,像萬花筒一般,令人滿眼繽紛,視覺感受到極度飽滿的精神狀態,卻更有利於新世紀發展出比較符合個性化的生活美學。此次展出,故意突破傳統白盒子的展覽空間,以萬花筒的意象作為布展的主視覺效果,特地邀請超過一百位的動漫美學藝術家,以高密度的佈局,展開超越藝術的藝術,超越時間的時間,在空間之外的空間,來描述超越人生的生命,是一種記錄我們在虛擬實境中,所創造第三人生的藝術,也是在電子媒體和數字世界裏沖浪所感應到的第四維空間。

 

展覽:當代“80後”藝術家聯展I

機構:幻藝術空間

時間:08.12.14—09.1.14

 

展覽:輕聲(繪畫 攝影 影像)

機構:意中藝術工作室

時間:08.12.13—09.2.19

 

展覽:“左燈右行”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機構:聖之空間藝術中心

時間:2008-12-13~2009-03-01

本次展覽是在聖之空間前三個歷史梳理性的群展的基礎上,一方面仍延續群展的特徵,一方面將視點平移至現狀發展的層面。在展覽策劃時,我們的思路是在充分尊重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反映更新的藝術發展。

 

展覽:“花之舞”田所照一北京個展

機構:囍畫廊

時間:2008-12-13~2008-12-26

 

展覽:“手呼吸”米歇爾•馬多作品展

機構:0工場藝術中心

時間:2008-12-13~2009-01-11

米歇爾•馬多為本次展覽《手呼吸》撰寫了一段文字:

“2001年我頭一次來到中國,在南方的鑄造廠完成了一批雕塑創作。在那裏停留的幾週裏,每當我看到了鑄造工人的工作,“手”和“呼吸”這兩個詞便很自然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和他們在一起,讓我聯想起老家蒙特利爾的街區,在兒時的記憶中,那裏還是工人生活的廠區,有工廠、煙囪、還有空地。我既置身在那個鑄造商代青銅器的古老中國,也置身於今天的中國,和這些來自邊遠鄉村的工人一起,看著他們重復著祖先的動作,帶著同樣的崇高,同樣的尊嚴,源自手和呼吸。和他們,我分享著同樣的動作,同樣的寂靜,跟隨著雙手的啟示而工作。

畫家的素描也是這樣誕生的。

這次展覽的作品,我希望它們有著浮雲流水的單純,在當下的寧靜中觀看永恒。”

米歇爾•馬多強調 “手”在繪畫行為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被思想顫動的靈魂用手呼吸”,其“手—靈魂—思想—光”的説法接近於中國傳統畫論中的“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米歇爾•馬多是一位特殊的西方藝術家,他對當下中國社會中人的關注,通過繪畫和雕塑表達世間靈性及生命的狀態, 他的創作是東西方審美和精神領域對話的呈現。

本次展覽將全面地展示藝術家在繪畫和雕塑方面的創作,給北京公眾帶來了一個純凈、莊嚴和震撼的藝術展。

 

展覽:“冬天”裏的“幸福”童振剛當代油畫雕塑藝術展

機構:映畫廊

時間:2008-12-12~2009-01-13

著名當代藝術家童振剛最新油畫,雕塑作品展將於2008年12月12日在北京798映藝術中心舉行。在2008年這個寒冷的冬季到來之時,童振剛希望用他“痛苦”給無數冰冷的心灑上一點溫熱的紅酒,和他一起去體驗一下真正的“幸福”。

近二十年來,童振剛在中國大陸、港、臺及海外舉辦了三十余次個展,策劃主持和參加了五十多次聯展,好評如潮,本次展覽是他近兩年來最大的一次個展,作品涵蓋了油畫、雕塑、裝置等,也可以説是一次全面的展示。

近年來,童振剛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以及多變的手法而廣受歡迎。收藏童振剛作品的機構有中國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市政廳、瑞士信貸銀行、瑞士投資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北京中南海、聯合國兒童基金、阿姆斯特丹近代藝術館等,他的作品也受到中國及海外私人藏家的青睞。近年來,童振剛的作品經常出現于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北京保利、上海朵雲軒、上海崇源等拍賣會中。

童振剛的作品會讓人感到他在運用顏色的過程中就已擴大了他對理想狀態的範圍,讓這種理想狀態來適應精神上的新迸發。然而在看過他的作品後再去細細回味時卻又讓人感覺到是非常嚴謹的古典藝術,因為他懂得對弧形的研究,懂得運用形式和美的完滿結合。

生活中,他對待一切都是真誠的。所以他的作品不是用語言來打動人,不是用顏色來打動人,更不是大頭娃娃的形象打動人,真正讓觀者為之感動的是他畫面中的真誠的幸福狀態。

童振剛的作品永遠都是自然的,無法讓觀者從幸福中逃脫 。

 

展覽:東方岩彩作品展

機構:“就是space”畫廊

時間:2008-12-10~2009-01-10

 

展覽:“靈空”蔣冠東2008中國抽象藝術系列展第十四回

機構:北京錦都藝術中心

時間:2008-12-07~2009-01-06

在20世紀末,全世界的藝術家面臨的主要問題都是如何將本民族的藝術推向當代主義而不失傳統本色。我要達到的是將中國藝術提升到國際藝術當代主義的水準而不淪為其衍生體。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每個藝術家的問題就是要發明他自己。他的精神處於原子邏輯的思維中,它有助於激發某種形式,並使這種形式保持藝術家在自我定義過程中所作出的繪畫發現上的每一時刻的生命力。(而不是不斷地重復)。在此,更深刻的汲取東方的文化精神和藝術思想,尤其是中國書法和禪宗的觀念。

1984年,當我到了深圳,有了安定的生活之後,決定從事專業創作時,開始閱讀大量的哲學,宗教書籍。汲取哲學思辨中的理性精神。對我後來的創造性實驗幫助很大。在抽象實驗中,拋棄了一切既有的藝術慣用手段,純然運用新的手法,其方法是把西方科學哲學的形式遺産與亞洲藝術中自由表現的成分融合起來。其最終所追求的目標是創造一種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抽象藝術。啟發亞洲的藝術家走出困境。由於我曾將自己的藝術納入西方藝術的框架,尤其是有美國藝術的烙印,所以很容易與其他的傳統型的中國藝術家區別開來。我追求一種“黑洞中尋找出路”的矛盾衝突,在現代構成的原理下統一起來。由於我比較注重文化的研究,所以很容易與年青一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玩世主義和消費形象這一塊區別開來。

抽象藝術是表達人類情感與思想最直接的媒介。它在創造性的精神活動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主義。自由地運用意念傳導,書寫,層層涂畫等行為手段,保存每次行動在畫面生成的軌跡,軌跡與圖像吸附得難解難分,隨著手的動作,心念隨之傳遞。由於有理念支撐,畫面靈性內蘊。給觀眾一個聯想和回憶的空間。

美國有個西班牙裔的美國畫家馬瑟韋爾,他借鑒東方的藝術思想資源,創造了富於美國特色的新藝術,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也是受東方藝術的啟示。所以,在21世紀,東西方文明的互尊,互動與融合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至關重要。目前發生的金融海嘯更昭示了人類文明的轉型,價值觀的重塑,人類文化的重塑勢在必然。藝術不僅是視覺,不僅是觀看,而是當下的思考和提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要站在哲學的高度來看待藝術。我的靈空世界就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思。

我的抽象藝術不僅表現思想而且表現情感。情感是抽象藝術的終極意義。而這種意義是由筆觸和不同色層累積而成。每一次筆觸和疊加都是一個決定。不僅是關乎這一筆是否美的審美決定,而是關乎畫家“內在之我”的決定,這一筆是否畫得過得沉重還是飄逸?粗糙還是細心?對於筆觸的判斷源自畫家對生命的體悟,包括對自己身體的內在感覺。藝術家的作品,應如從整個生命的持續不斷的創作中切下的一的“片斷”。一如中國文化批評所常説的“文如其人”。將自己的藝術實踐與禪悅相聯繫。禪的要義是説,只要人處於合適的心境,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不論多麼卑微簡陋,都可以成為我們“頓悟”的契機。自然萬物都能成為藝術的精彩題材。都可以抽離出富於象徵性的符碼。當你“行深”之後,到了“無象可抽”的時候,你就差不多“到了”。這就是“心經”上説的“五蘊皆空”。

 

展覽:意象•城 郎小杞個展

機構:仁俱樂部

時間:08.12.7-09.1.15

 

展覽:“情境”曾慶國油畫個展

機構:新時代畫廊

時間:2008-12-06~2008-12-31

此次展覽的主題是“情境”(Emotional Situation)。它源於藝術家境由心造,融情于物,情景交融。藝術家以微觀的視角觀察宇宙萬象,創造出一個個靈動的內在世界。這是心境、物境和事物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藝術家以中國傳統式的屏風、門、窗等的意象,構成對空間的虛擬有機分割;以寫實的手法,展現著自然界那些所謂“低等”、“無視”的小昆蟲——一個個靈魂飄逸的生命精靈,那些畫面的主角;散漫、靜謐、流動的光,“一種運動,一種震顫,一種穿透的慾望”(曾慶國語),給予畫面深邃神秘的虛幻空間;典雅沉穩的色調,生成靜寂朦朧的意境。這是一個別樣的情境世界,我們似曾相識而又陌生。那虛幻、空靈、靜謐,那舞動的精靈、淡淡的光芒,幽秘的空間,撫慰著人的心靈。滌蕩著內在的心靈,感動著萬物的感動。

作品中那飛翔的“低等”的小生物和虛幻“無生命”的物質,生成一種密切的關係和有機的生命統一體。體現了一切物質是有生命的──一種泛神論的信念與態度,即人,可以與萬物進行交流。它們透視出我們的世界,承載著我們的思想,寄託著我們的情感,這是一個靈異奇光、無限生動、變幻莫測而又和諧統一的世界。

 

展覽:“意向之路”鷗洋油畫作品展

機構:千年時間畫廊

時間:2008-12-06~2008-12-31

 

展覽:“精神的形式”吳茂全吳惠寶作品展

機構:798菊香書屋藝術空間

時間:2008-12-06~2009-01-04

《精神的形式》展示了吳茂全吳惠寶兄妹的新作《毛澤東系列》和《李叔同系列》。

毛澤東是二十世紀的偉大人物,是現代歷史的締造者,他的思想和行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他是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詩人,魅力型的領袖,“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是他的理想。油畫《毛澤東系列》以細緻的手法描繪了青年時代、壯年時代、老年時代的毛澤東,表現了這位巨人的精神境界。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書法、美術、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開創之貢獻。後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水墨畫《李叔同系列》刻畫了既是藝術大師又是一代高僧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形象,讓人們領悟到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

 

展覽:“穿越彩虹”楊承文個展

機構:玉蘭堂

時間:2008-12-06~2008-12-28

楊承文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女性色彩。草地、焰火,童年的小木馬,夢中虛幻的草坪、鮮花、彩虹……一切伴隨著單純的記憶,在楊承文的畫筆下散發著月光下的冷艷和糖果般的甜膩。細膩的筆觸,模糊的景物,聚光燈下凸顯出清晰的前景人物,魔幻、現實。繪畫是一種對於記憶和情緒的記錄方式,無所謂形式、風格。她的畫,更像是一扇半掩的門,映著溫和的光,通往記憶的國度。

 

展覽:不同的視角

機構:紅門畫廊

時間:08.12.6-09.1.28

 

展覽:“斷舌”藝術展

機構:798梯空間

時間:2008-12-06~2009-02-15

 

展覽:迪奧與中國藝術家

機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2008年11月16日 - 2009年1月15日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起,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呈獻一場名為“迪奧與中國藝術家”的大型展覽。作為一項以彰顯創意精粹為構思的活動,本次展覽是兩塊大陸之間與兩種不同表達方式——當代藝術與時尚之間的對話。迪奧,作為享譽世界的高級訂制服傳奇品牌,成為以下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主要創作靈感之源,他們是:

王度、張洹、黃銳、李松松、張大力、許仲敏、劉建華、鄭國谷、盧昊、王慶松、顏磊、張曉剛、文芳、史金凇、王功新、時曉凡、劉韡、榮榮和映裏、葉錦添、邱志傑以及馬岩松。

這些藝術家特別創作的二十多件作品將與激發其創作靈感的迪奧設計作品一同展出,不但有出自迪奧先生本人、John Galliano設計的高級訂制服、Kris Van Assche設計的迪奧男裝系列;還有Victoire de Castellane設計的迪奧高級珠寶作品,以及迪奧香水和配飾系列的代表作品。展出之香水被擺放在跨越其誕生年代的絕妙環境中,渲染出迪奧的現在與未來。從迪奧資料館精選出來的作品、草圖和照片展現了不久才慶祝其六十歲誕辰的迪奧品牌在時尚發展歷史上的尊貴地位,同時突顯出迪奧作為未來時尚靈感之源的關鍵元素。此次展覽讓這些中國藝術家以其特有的方式詮釋迪奧內涵,完美呈現迪奧在當代世界中重新創造的潛能。

 

展覽:“新世界”phunk studio個展

機構:北京季節畫廊

時間:2008-11-22~2008-12-31

季節畫廊呈獻新世界,新加坡設計團組:phunk studio 的全新個展。他們這十年來在設計圈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現在他們將要進一步地模糊設計和藝術的分際。這是:phunk studio在北京的第一個個展。

目前已經煙消雲散的在新加坡的新世界娛樂公園,我們對兒時在新加坡的虎豹別墅(Har Par Villa)的整體逼真回憶和對迪斯尼樂園的迷戀激發了這個《新世界》作品。由魅力十足的企業家胡文虎在1937年為其兄弟所建,虎跑別墅是中國民間傳説中的典範住宅。不同的參觀者形容它“迷人、令人愉悅、奇異而且有趣”。虎跑別墅在世上無與倫比。基於中國神話人物造型,虎跑別墅包含有二十五組獨創的雕塑和雕像,如彌勒佛、福祿壽三星(道家神仙)。不可不觀的陳列品有陰間十殿,包括投生前需要接受審判的十大步驟。毫不做作並不給想像力留任何餘地,這些雕像給後代人留下了不朽的道德價值觀和中國文化遺産。

 

展覽:“蔬菜博物館”桔多淇個展

機構:巴黎•北京攝影二空間

時間:2008-11-23~2009-01-22

桔多淇是一位頗具才華與創意的年輕藝術家。在《蔬菜博物館》系列中,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西方大師們的傑作。中國人日常餐桌上常見的蔬菜、糧食如豆腐、白菜、姜、蓮藕、胡椒、白薯等,一併被混雜排列起來構成一幅幅蒙太奇式的照片。桔多淇將各種蔬菜組合在一起拼繪出世界名畫,其中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畢加索的《夢》、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等。

形式各樣的食物反覆出現在桔多淇的作品中,她賦予這些蔬菜水果新的生命,它們不再被自己的命運所束縛。在《蔬菜博物館》這一系列作品中,蔬菜們顛覆了他們以往平凡、廉價、不起眼、易腐壞的形象,搖身成為舉世矚目的經典之作。桔多淇以藝術的形式表達著蔬菜的平庸與不凡,她的作品使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蔬菜的價值。

 

展覽:《距離》李勇哲男 崔秀男 趙政武 馮健慈 四人作品展

機構:光輝歲月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2008.11.25—12.25

 

展覽:Jorg Immendorff、任戎個展

機構:天畫廊

時間:2008-11-29~2009-01-18

德國藝術大師Jorg Immendorff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從技法上繼承了德國傳統表現主義深刻有力的筆觸和濃艷抑鬱的色調,在畫面上他比他的前輩加入了更多更豐富的“實際生活內容”和個人思想情緒。Immendorff年輕時是一個“左派”,甚至是一個“毛派”,他對毛澤東的崇拜和對中國的嚮往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後。而旅德藝術家任戎出生在南京軍人家庭中,對毛澤東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的作品帶有濃郁中國特色又有著西方藝術表現形式。在任戎旅德的十幾年中,他把中國的書法、剪紙、篆刻、皮影以及他所創造的“人植物”裝進他的畫面也帶到了德國。這次任戎再次把他的作品帶回中國,並與德國藝術大師Jorg Immendorff的作品在中國相遇,相信會磨出中德文化藝術交流新的火花。

 

展覽:“心境•情境•畫境”張維君個展

機構:大倉庫畫廊

時間:2008-11-29~2008-12-27

 

展覽:重影:李青個展

機構: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08.11.29-1.18

1981年出生的李青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係,2005年南京博物院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上,一組名為《大家來找茬》的系列作品使他獲得了最初的讚譽並從此嶄露頭角。與所有中國新一代藝術家面臨的問題一樣——即如何處理固有的社會現實經驗與逐步加深的全球化體驗之間的摩擦與融合。而李青的作品在關注以上問題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藝術史內部邏輯的思考,尤其是對繪畫本體性的連續追問。最初的“找茬”系列在富於遊戲感的形式之下對於畫面機智並具反諷意味的處理將觀者帶到關於藝術和現實經驗的雙重思考之中,籍此我們可以説李青重啟了繪畫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模式。目前,這一系列裏的作品之一《婚禮》正在倫敦薩奇畫廊一個名為“革命在繼續:中國新藝術”的展覽中展出。

李青對於“互動”模式的探求進而體現在他對繪畫行為本身的實驗。相對於以往的“找茬”,在新的名為《互毀而同一的像》系列作品之中,顯得更加極端和具有觀念性,他將兩件尚未幹透的畫面進行粘合,然後再分開,從而産生出兩張全新的圖像,粘合的行為本身是破壞性的,卻導致了圖像之間的“同一”。李青還把對繪畫語言探索的經驗開拓到新的媒介,名為《乒乓》的錄影裝置將“互毀”這一行為交由觀眾實施,從而使觀眾參與到作品有關文明之間的衝突與滲透主題的闡釋過程中,這也正是展覽的主題“重影”的寓意所在。

 

展覽:畫布上的地平線藝術展

機構: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

時間:2008-11-29~2009-01-04

此次展覽展出了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王龍生、劉仁傑、胡建成、王克舉、申勝秋八位優秀藝術家的油畫風景作品,他們運用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寫意、留白、及禪意和對大自然不同的解讀方式為我們描繪出風格迥異、絢麗多姿的自然風景。從樹木到山脈,從鄉村到海邊,從清晨到黃昏,讓我們細細地領略著春夏秋冬季節交替,大千世界的奇妙變化:春的明媚、夏的濃郁、秋的燦爛、冬的寧靜。在感受藝術家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同時,給我們也留下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展覽:朱偉水墨畫展

機構: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Ⅰ)

時間:2008-10-18~2008-12-31

在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中,朱偉是極少的幾位以傳統水墨畫詮釋當代中國社會現狀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彌補了中國當代藝術缺少本土繪畫參與這一必要環節,他的努力研究增加了當代藝術在本土落地的可能性以及延續性,也讓世界看到了真正來源於東方繪畫的當代趣味和觀念以及它的功力。他是中國當代水墨畫最重要的探索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展覽:“沒有男人的女人們”西麗•娜沙特影像作品展

機構:林冠畫廊

時間:2008-10-25~2009-01-18

美籍伊朗藝術家西麗•娜沙特的中國首展——魔幻現實影像作品集《沒有男人的女人們》將於10月25日在林冠畫廊正式拉開帷幕。

西麗•娜沙特以描繪其原鄉伊斯蘭文化的概念攝影及影像而著稱,風格華麗、優美,充滿詩意。作為常年定居美國的伊朗人,她用視覺論述的方式,著力探討當今伊斯蘭社會裏的宗教和世俗、女人和男人、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等複雜關係。我們將透過她的鏡頭看到不一樣的伊斯蘭——在伊斯蘭語境下發生的人類共通的問題——這有別於911事件後人們所熟知的由媒體製造、單一且負面的伊斯蘭印象。

《沒有男人的女人》由五部影片組成,攝製于2004至2008年間,創作藍本來自伊朗女作家帕西普爾于1989年遭禁的同名小説。故事描述了1953年,美英情報部門幫助伊朗國王奪回政權的政變下,首都德黑蘭五位女人交織的生活。當時,通過民主選舉而産生的伊朗政府將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觸犯了英國人的利益。政變鞏固了親西方的伊朗國王巴勒維德的地位,直到1979年被伊斯蘭革命推翻。

 

展覽:“《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傑瑞•尤斯曼與瑪姬•泰勒聯展

機構:See+畫廊

時間:2008-10-25~2009-02-15

這對大師夫婦通過攝影的方式,並嫺熟的運用他們各自的暗房或數位技巧,為我們揭示了人類潛意識之中的深層奧秘。它們著眼于探索,而不注重合乎邏輯,甚至他們公然否認邏輯。他們執迷于表現戲劇性,以及形式上徹底的出類拔萃。他們用虛構道出了有關世界的真實。很顯然,這些奇特的影像超越了任何時代和歷史的局限,它們是對人類自身生存意義的終極關照。

 

展覽:愛德華•伯汀斯基個人攝影作品展

機構:巴黎•北京攝影空間

時間:2008-10-26~2009-01-02

巴黎•北京攝影空間將榮幸地展出世界著名攝影家愛德華•伯汀斯基先生的作品,展覽日期自2008年10月26日起至2009年1月2日。

愛德華•伯汀斯基是加拿大最具盛名的攝影家之一。他運用大畫幅相機進行拍攝,作品以真實的工業場景為主題。在拍攝的過程中,愛德華•伯汀斯基不僅抓住了在社會巨大變革過程中這些工廠極具震懾力的場景,同時又捕捉到其中的細微之處。他的作品通過突出建築、工業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來吸引人們對環境的關注。

在2002年到2005年期間,愛德華•伯汀斯基深入到中國眾多工業區,使我們有幸看到中國當今社會與經濟正在經歷的巨大變革。

巴黎•北京攝影空間將展出他第一次遊歷于中國所拍攝的眾多作品,作品涉及三峽大壩,煤礦,煉鋼廠,造船廠,回收站和壯觀的製造車間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廠區,如燦坤工廠—世界上最大的煉鐵廠(擁有二萬三千名員工) ,以及豫園—擁有九萬名員工的運動鞋製造廠。愛德華•伯汀斯基把這些場景與細節編撰在一起,在這些看似最冷漠的地方探尋人類的善良與美麗。大幅面的照片創建了一個個令人眩目的視覺平臺,使參觀者能夠觀察到從近在咫尺的前景延伸到空間盡頭的遠景之間的全部細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798藝術區12月展覽及活動資訊
· [專稿] 撞花——歐洋意象油畫新作展
· [專稿]根尚國際藝術空間常規展——寒流
· [專稿] 孟加拉畫家拉西德個展
· [專稿] 遲暉油畫作品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