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8-13 09:23:5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的開幕時間為2008年9月6日,展期為,9月6日至11月16日。

  本屆廣州三年展的策展人為高士明(杭州)、薩拉•馬哈拉吉(倫敦)、張頌仁(香港)。同時,三年展特別邀請了七位研究員加入策展團隊:朵若希•阿爾布萊希特(柏林)、索帕婉•布尼米特拉(曼谷)、斯蒂娜•艾德布洛姆(約翰內斯堡-倫敦)、塔瑪•吉馬雷斯(紐約)、郭曉彥(北京)、林司律(紐約)、加裏德•拉馬丹(哥本哈根)。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將於2008年9月6日至11月16日在廣州舉辦,以廣東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時代分館作為主展場。本屆三年展將展出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8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本屆三年展將特別設立四個專題板塊:

  行進中的計劃:三年展將特別邀請17個藝術計劃,從不同方面回應和延伸策展團所提出的學術議題“與後殖民説再見”。作為本屆三年展的研討夥伴,這15個計劃大都是藝術家近年來自發進行的長期計劃,呈現出藝術家挖掘社會議題、介入社會的不同角度和方式。在此,藝術家既是創作者,同時也是研究者和社會參與者。行進中的計劃是一個討論和分析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發掘、檢討三年展的議題框架,共同探討:調查和研究對於藝術創作意味著什麼?藝術家所關心的社會政治問題在創作之中發生了怎樣的轉變?他如何使用、消化其現實材料?“行進中的計劃”是未完成的和開放的,也是複雜的和一言難盡的。

  思想屋:三年展將特邀19位(組)國內外著名思想家、藝術家、作家展示他們的思想現場和創作模態。作為本屆三年展內部的一個跨領域創作系統,“思想屋”旨在呈現當代藝術的創作情境,探討藝術作為一種知識生産方式的潛能與意義。在此,參與者打開他們的工具箱;在此,當代藝術成為一種思想方法,藝術創造顯示出它的臺前與幕後。

  自由元素:本單元將展示55位(組)個體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涵蓋影像、裝置、繪畫、攝影、聲音、寫作與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這些作品將從不同角度回應三年展的學術議題,它們將共同呈現出當代藝術在後殖民語境中的創作現狀,凸現出後殖民話語和多元文化主義等流行話語所無法抵達的領域以及難以呈現的現實。

  特別計劃:三年展設立7個特別計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三年展研究員提出並執行,它們將呈現出不同語境中對於三年展議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展示後殖民話語所開啟、所遮蔽的複雜的現實。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參展藝術家名單

  特別計劃包括:
  1. 中東頻道,由Khaled Ramadan策劃。
  2. 東南亞劇場,由Sopawan Boonnimitra策劃。
  3. 消失的現場,由郭曉彥、崔嶠策劃。
  4. 會飲居計劃,由Dorothee Albrecht策劃。
  5. 墨西哥的早晨,由Steven Lam與Tamar Guimaraes策劃。
  6. 廣州三年展原始檔案,由Stina Edblom與亞洲藝術文獻庫策劃。
  7. 組織變異,由Para/Site (Leung Chi Wo & Tobias Berger)策劃。

 
楊福東《青·麒麟》錄影裝置011




  第三屆廣州三年展策展團隊介紹

  本屆廣州三年展的策展團隊由高士明、薩拉•馬哈拉吉、張頌仁三位策展人帶領一個研究員團隊組成。研究員為:朵若希•阿爾布萊希特、索帕婉•布尼米特拉、斯蒂娜•艾德布洛姆、塔瑪•吉馬雷斯、郭曉彥、史蒂夫•蘭姆、加裏德•拉馬丹。

  高士明,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與當代藝術策展。自2002年起,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活動和展覽,包括2002年至2004年的“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4年的“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5年的“現實深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6年的“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以及“黃盒子: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與建築”學術邀請展、2007年的“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攝影年展” 以及2007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中國特展”等。高士明還編輯出版了《視覺的思想》、《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等學術著作,並即將出版專著《鏡子與面具:關於現實與實在的視覺研究》。他堅信行動的力量與主觀知識在當代的意義,堅信策展是一種在歷史暗房中直接進行的實踐性寫作,一種“行動之書”。他的策展工作中存在著一條特定的文化思考的軌跡,即:力圖從目前主導性的“泛社會學-政治學”話語中出走,從中國當代深層現實經驗出發,激發起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與視覺創造的活力,構築一種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介入性表述體系。

  薩拉•馬哈拉吉,印度裔,生於南非。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倫敦大學歌德史密斯學院客座教授,柏林洪堡大學的首位魯道夫•阿恩海姆教授、荷蘭揚•凡•艾克學院的高級研究員。馬哈拉吉是文化研究領域舉足輕重的學者,他與斯圖加特•霍爾共同創辦的國際視覺藝術協會(INIVA)對於近年來的文化理論和視覺思考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哈拉吉的策展活動包括:擔任2002年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的聯合策展人;2002年,在鹿特丹策劃學術展覽“視網膜、光學、視覺、概念……”;2005年策劃柏林世界文化宮的“認知實驗室”;2006年策劃“柏林/慕尼黑”視覺研究計劃。他還擔任《第三文本》和《視覺文化》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的學術顧問,他的策展與寫作對國際當代藝術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其出版的著作包括《質詰認同》(與Kellie Jones、Thomas W. Sokolowski合著)以及《現代性及其差異》(與Stuart Hall合著)。今年,馬哈拉吉還將出版兩部重要專著:《行進:思想-言説-寫作的過程實驗》以及《言語的爭鬥:漢密爾頓、杜尚和喬伊斯》。

  張頌仁,策展人,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國際藝術批評家委員會(AICA)香港分會聯合創辦人,目前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策劃與行政專業客座教授。張頌仁堅信當代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責任和命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以何種方式對世界做出回饋。1990年代以來,他的文化思考與策展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發展。張頌仁的策展項目包括:“後89:中國新藝術”系列展、1994聖保羅雙年展中國特展、1996聖保羅雙年展中國特展及香港館、2001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文字的力量”系列展、“幻影天堂:中國新攝影”展、“開放的亞洲:2005威尼斯國際雕塑年展”、“黃盒子:當代藝術與中國空間”系列研究計劃以及2007聖保羅建築雙年展“漆藝的精神空間”等重要藝術活動。

 
楊福東《青·麒麟》錄影裝置021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俏皮——胡華個展
· [專稿]後視盲區—— 楊少斌個展
· [專稿]黃讚倫個展:33號實驗室
· [專稿] 三影堂一席談
· [專稿] 長澤鬱美個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