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2008當代藝術邀請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7-18 14:32:0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暗傷2008—當代藝術邀請展
  主辦單位:上海索美畫廊
  協辦單位:浙江藝術網
  學術主持:王 凱
  策 展 人:黃一士
  展覽時間:2008年7月19日—7月29日
  展覽地點:上海索美畫廊主展館(上海市青浦區諸光路888號)
  電 話:021-59882114 13636301733
  郵 箱:smeiart@yahoo.com.cn

  參展藝術家名單

  油畫部分:

  趙玉強 西安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河南中州藝術學院任教。
  張洪立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並任教。
  黃 慶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
  劉 磊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畢業並任教。
  許章偉 浙江湖州藝術與設計學院任教。

  雕塑部分:

  周嘉政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副教授。
  張 峰 魯迅美術學院雕塑係副教授。

黃慶作品

劉磊作品

許章偉作品

張峰作品

張洪立作品

趙玉強作品

周嘉正作品

 

  暗傷——2008當代藝術邀請展

  任何藝術創作都應該是藝術家對所處環境的一種真實反思,這種反思落實到藝術家的作品畫面中,可以是單純的寫實描繪,也可以是創作者對自我臆想的情境再現。因而,在我看來中國當代藝術中被視為詬病的無非兩類,一類是“偽政治波普”,另一類則是“泛圖像化”。此次“暗傷——2008當代藝術邀請展”正是試圖通過集結梳理不同風格特徵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創作指向“泛圖像化”以外的範疇。這一指向的根本目的,在於論證幾位當代藝術家的自身體悟與自我創作意識的是否內省。本次展覽之所以取名為“暗傷”,是因為展覽中藝術家的創作呈現,無不反映了他們對後工業文明潛在“暗傷”的真實體驗。

  後工業時代的快速生活節奏和複雜多樣的衝突,造就了流水線般的文化特徵。這一文化特徵具體到藝術,則表現為更多的藝術家淪為模式的奴隸,失去了本該具有的創造力,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模式化的創作。在日漸麻木而忘卻自省的當今社會中,後工業文明的多重擠壓加重了人群的無奈與無所適從,藝術家只有通過自身對創作觀念的內省,才可以擺脫徬徨、萎靡,以及勞頓的認知態度,找到確切和令人信服的答案,因而表現壓抑的心境更應當是藝術家創作中的自然狀態。

  藝術家對自身所處時代的反思,一方面取決於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而另一方面則是藝術家面向創作的認識。後工業文明的潛在破壞性直接表現為傳統線型思維模式正為非線型的思維模式所替代,一定意義上使得藝術家在認識和創作方面所面對的是更為紛紜複雜、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和不可逆性的多元圖像。這一切折射在繪畫的題材、內容與表述的方式中,讓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很多當代畫家以各種複雜、不確定的方式進行敘事和表現,觀念越來越被強調。從單純地描繪客觀事物到觀念先行,後工業時代所賦予藝術家的並非是如何讓作品介入當下現實,而更重要的卻是創作方法的改變。

  雖然藝術家的創作往往針對某一具象物體或事件本身展開,原屬於是一種無意識的本體內在自發行為,卻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反思時代的極具力量的武器。此次參展的7位藝術家,由於所處城市和生存體驗的差別,其觀念反應在具體畫面上,層次及面貌差別很大。在劉磊的作品中,藝術家追求了一種後工業社會中的機械組成,畫面中所描繪的火車頭、哈雷摩托等物象本身,已經較為完整地陳述了藝術家的創作出發點。張洪立、張峰、黃慶三人的作品,則似乎總在拉伸小我與大環境的悖離。這種悖離很明顯地反映在他們都喜歡將自身放置在一個觀看者的角度,以此來透視整個大環境。這種身處旁觀者的視角,找尋自我認識中偏于一隅平靜的態度,讓人感覺到他們的藝術理想與後工業文明的現實之間,似乎總是存在裂痕,永遠無法重合。像徐章偉、趙玉強的作品,卻帶有很強的空間構成氣息。兩人都將城市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並以此為基礎在畫面上加以訴訟。而周嘉政的雕塑作品,是通過塑造人工合成機械化的景致,試圖以這種錯誤的組合來表達一種被工業覆蓋後的偽自然。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間接折射出後工業時代的種種矛盾,在另一層面上也意味著他們開始向固有的當代觀念開炮,從而引發了藝術家個體反思後工業文明境遇的新一輪文化批判。

  此次展覽的幾位藝術家,作品已經相對成熟,並且他們大都沒有落入時下流行的“泛圖像化”的創作模式中,相反,他們對藝術創作的態度,自然而又堅定。作為一次對話後工業文明的展覽,能在上海這樣一座後工業化最為典型的城市中展出,無疑也讓本次展覽的意義更為深刻。

  王凱
  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于杭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崔宰熏個人作品展
· [專稿] 《紐約藝術》雜誌在紐約推出
· [專稿] 集結在宋莊
· [專稿] 周軼倫個展
· [專稿] 趙波——與流行無關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