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版-20世紀80年代長春新藝術運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6-23 09:58: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988年4月10日-15日
"版象藝術展"展覽現場之一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館


  版-20世紀80年代長春新藝術運動
  策劃:黃岩
  助理策劃:劉佳
  藝術家:王長百 黃岩 關大我 路明 朱方 王力 張喜忠 趙勃
  展覽日期:2008.7.3-2008.7.14
  開幕酒會:2008.7.3 15:00
  展覽地點: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上海市虹口區歐陽路580號
  翻譯:楊楊
  設計:李利潔
  主辦單位: 朱屺瞻藝術館 瑪斯德比當代藝術中心等

  1979年9月.第一張泥版畫誕生

  1979年9月王長百在東北師範大學美術系插圖課上,發明可泥版畫,當時製作泥版畫的還的王力、苗根源、左映雪等。

  1985.長春.哈爾濱.泥版畫實驗

  1985年長春,1985年1月8日在長春藝術中學舉辦北方道路展後,王長百、關大我、路明、朱方、王力、黃岩、杜月春、王廣義、舒群、靳超、卡桑等用泥材作畫走上了新藝術之路,泥版畫正是在這一年走向了成熟,王長百早在1979年就發明瞭泥版堆塑法,成為這種新版畫的主要表現手段,1985年7月份王長百在泥版上拓印了自己的手形,取名“咒符”,這也是第一張實物拓印作品。由於泥版不同於傳統的木版、石版、銅版等硬版,泥的特性決定泥版的柔韌性,1985年經過一段時間用泥版模倣木版、銅版等其他的版畫種類後,大家在題材上就集中在山海經和肖像上,此一時期關大我的套色泥版畫色彩艷麗,十分富有裝飾性。1985年黃岩也拓印了山海經系列作品,用的紙張是新聞紙。黃岩的作品一件是“夸父吞日”,一件是“樹”,樹上長滿了人的眼睛,早期的泥版不平,黃岩用鉛筆在泥版上勾線,這很像木刻中的陰刻,這一時期王力將泥版刮的特別平整,他在上面用硬線畫了一些插圖人物。這一時期大家都關注泥版作為一個版畫的新畫種的各種表現效果,85年大家經常聚在王長百家討論泥版畫的各種表現手法,當時大家用山海經做題材和整個80年代的中國社會運動有關,尋根文學、尋根熱一度席捲全國。1985年大家以山海經作為創作題材,但個人風格又都不一樣,王長百的風格古樸厚重,喜歡用深褐色。關大我色彩艷麗,喜歡用對比色,裝飾性強。朱方和王力的作品線條流暢。路明這時期已開始用實物,如布的紋理去表現中國古代的人物,山水境界,路明用實物紋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泥版畫和傳統版畫拉開了很大距離。

  1986年.長春,省二輕工業設計學校,單件實物拓印採集

  1986年王長百、黃岩、路明、王力、朱方、關大我將實物拓印運用到泥版上,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型,大家放棄了1985年發展起來的泥版堆塑法,採用實物直接拓印成型的方法,王長百拓印《邊界穿越》是一件“立體拓印”作品,具有很強的啟示性。這是在1986年朱方和王力所在的省二輕工業設計學校完成的,1986年朱方和王力在長春二輕工業設計學校完成了一批實物拓印作品,如衣架、自行車、大衣、手套等等,朱方和王力用拓印方式採集單件生活用品的工作為後來的版象空間鋪平了道路。1986年稍早的時候朱方和王力還拓印了一些帶來拼貼色彩的小件實物拓印作品,如飛蛾等,1986年東北師範大學校慶展覽的就是這些作品,這些作品還有很多生活的痕跡,同一年朱方和王力還完成了泥版藝術的鴻篇巨制,這是泥版畫時期最大的藝術品,整件作品約有30平方米,是經過多次拓印拼貼在一起完成的,朱方和王力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此件作品有創世紀的喻意,朱方和王力將能收集到的物品都拓印了上去,這種生活物品的大拼貼有超現實主義的傾向,後來這一件作品在1989年北京青年藝術家展上展出給觀眾帶來很強的視覺震撼力。王力同一時期還以玻璃做版拓印了一些作品。同一時期路明發明瞭蠟拓,路明用蠟拓的方法拓印了一些衣物,由於拓印成像原理的不同,蠟拓的紋理反差大,更接近傳統拓碑的效果,路明還用鉛筆拓印窗花等,同時路明還實驗了摺紙轉印和浮水印等方法,在直接拓印上路明做了大量的實驗,在拓印這一概念的延伸上做了很重要的貢獻,拓寬了實物拓印技術。關大我1986年轉向實物拓印,關大我把實物拓印理解為印痕,手指紋對關大我啟發很大,他進而想到手印、唇印,他將手和唇直接印在聖經上和印有關大我肖像照片的複印件上,關大我這一時期的作品將行為藝術和現成品引入拓印,拓展了拓印的表現空間,而且也是將概念主義最早引入中國的行為藝術家之一。

  1987年.長春大學美術素描教室.版象空間

  1987年黃岩從長春師範學院畢業,整個這一年的夏天與秋天,王長百與黃岩在一起研究版象藝術,王長百與黃岩7、8月份在應化所一居所印了大量的實物拓片,王長百拓印了“拓象”,這解決了1986年由王力、朱方發展起來的“單件實物拓印採集”而被“視象”干擾的問題。黃岩印的實物拓片有鐘錶、玻璃手形、拉鏈、紙簍、樹枝、魚等,拓印技術為泥版轉印技術。在1987年夏天的拓印實驗中,黃岩發現了疊印與透印,黃岩一件作品表現的是一個人的手。從一塊玻璃中伸出的效果,這成象原理上很像拍X光片,但也並不完全相同,X光片只能透視裏面的物體,而外面的物體卻不能成像,實物拓印的長處是疊印與透印結合,想疊的物象都能在紙上或其他材料上呈現出來,這在圖像學上意義十分重要,黃岩這一時期另兩件作品和展開這個概唸有關(立體物的平面性)拓印的對像是一個紙簍,一個苞米,苞米的效果一目了然,苞米是一個不規則的圓柱體,它在泥版上滾動,苞米顆粒的印痕就平開展來,由於手的壓力,展開的苞米各不相同,一個立體物在泥版上可以無限展開,王長百當時強調拓印要使現實空間與物品陌生化,展開的圖形就不是人們的日常視覺經驗。王長百和黃岩在王長百應化所居所裏討論了幾次版象空間及版象空間成像技術的特殊性及相關的文化問題,當時一個最敏感的問題就是對泥版畫的超越,1986年與1987年藝術實驗隨已脫離了泥版畫早期的堆塑及刻製問題,但是單件實物拓印本身與畫還有著一些聯繫,1987年9月份王長百與黃岩在長春大學美術素描教室進行了更一步的拓印實驗,版象空間由此誕生。這時拓印在材料上已不再使用宣紙等紙材,而選擇布、塑膠薄膜等新材料,拓印方法也部分的採用直接拓印,教室門、窗、椅子、直接進入了拓印 ,不過為了拓印門、窗,王長百又做了一些發明,發明瞭既輕又能卷的泥版,這樣能直接將泥版固定在被拓物上,這樣版的概念又延伸了,活動的版可以走出工作室,到大街上去採集各種被拓物的拓本,拓印的採集概念由如攝影師手中的相機,採集的瞬間就是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傳統版畫與後來發展起來的印刷術都嚴格受到場地的限制,工作室中的版畫車間成為製造作品的載體,88年版象藝術展的很多作品直接來自戶外的採集。這在拓印成像手段上是一次革命。1987年在長春大學的“版象空間”實驗在學術上至今留下如下幾份遺産:A、是王長百身體塑膠薄膜拓片“背對背”和黃岩身體背面、正面的塑膠薄膜圓筒,這兩件作品使雕塑空間歸零,在二維空間中解決了雕塑問題,在西方20世紀的藝術史中,二維空間中解決三維的空間,也就是雕塑形態一直是一個難點,也一直是一個空白。西方20世紀雕塑史以從具象到抽象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現象,從早期的馬約爾到立體主義的半抽象時期,再到布朗庫西、阿爾普的抽象主義、極少主義。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現成品的概念,但它是完全從雕塑中分離出來的,後來演變為裝置藝術。雕塑從靜態到動態也是一個線索(考爾德、丁格爾的活動雕塑等),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三維的基礎上,從根本上説並沒有改變雕塑的基本概念,長春大學的版象藝術實驗中這兩件作品解構了雕塑這一形態。B、是使實物拓印和泥版走到戶外,變藝術品室內製作為戶外採集。C、是使中國傳統的拓印技術當代化,拓印對象日常化。

  1988年.長春.版象藝術

  1988年的春天是個暖春,2月份的一天,長春的藝術家王長百、黃岩、路明、趙勃,在王長百家商量舉辦版象藝術展的事宜,當時可拓印的物品理論上是無限的,王長百強調展覽的實物拓印圖像應和人居住的空間有關,門、窗、椅子、人,王長百和黃岩1987年已在長春大學美術素描教室拓印了一段用磚砌成的馬路,用的材料是紗布,用的方法是直接拓印,同時在史達林大街和應化所家屬宿舍交匯處馬路沿線拓印了40余件井蓋,用的材料是透明的塑膠薄膜,拓印方法是直接拓印。1988年2月份和3月份大家還在王長百家討論了幾次具體的布展方式,參加討論的有黃岩、趙勃、路明、張喜忠,當時討論到布展方式的重要性,要打破一般展出的方式,要從墻上走下來,所以大家決定要將展廳整個做為一個空間,穿插懸挂作品,黃岩建議,大家都不應留下具體作品的名字,整個展覽作為一個整體屬幾個人的名字,單件作品不再署名。在展出前兩天的布展過程中,大家感到路的拓片應該從展廳的一頭懸挂到另一頭,並應高過頭頂,這樣會使觀眾産生陌生的體驗。黃岩建議將路的拓片的一部分,從展廳的天窗中伸出並懸挂在展廳的外墻上,這樣可以打破室內和室外空間的界線,後沒實施。為了限定觀眾的走動和觀看,王長百還將分割拓片空間的地面,涂成白色,展廳中井蓋與椅子的拓片也都處理在空間中,井蓋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方向和傾斜的角度也不一樣。為了固定井蓋王長百用塑膠線繩先固定棚頂再穿過井蓋直接連接到地面。椅子的拓片則用鐵絲做成椅子型,然後也用塑膠線固定在空中,人的拓片的擺放,有些象屏風,人頭的方向有正有反。展覽中特別有意思的兩件作品,一件印有王長百身體後背的塑膠薄膜拓片,意見印有黃岩正面身體的塑膠薄膜圓筒拓片,這兩件作品一件是懸挂在展廳的入口處,一件是在展廳的內角上。1988年4月10至15日,王長百、黃岩、路明、張喜忠、趙勃(長春泥版小組的部分成員)在東北師範大學美術館如期舉辦了版象藝術展,當我們擦去歷史的灰塵再走到展廳,我們是怎樣一種激動呀!450平方米的大廳,被各種實物的拓片所覆蓋,這是一個完全關於空間的展覽,展覽的拓片獨立看來都構不成一個完整的作品,懸挂椅子的拓片和在空中的路的拓片格外醒目,每件作品藝術家都沒有署名,展覽第二天,黃岩領著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兩名盲人學生走進展覽現場,整個過程20分鐘,此展覽在長春藝術界産生不小的地震。今天從觀眾留下的留言,我們也能看到當年展覽盛況與觀眾的激動,很多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一再去觀看此展覽。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UNMOVED 無“動”于衷
· [專稿] 798法國音樂節
· [專稿]傳統嬗變 高風個展
· [專稿]展望實驗藝術 “第86尊聖像”
· [專稿]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施工忠昊個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