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評論] 學者型畫家的水彩畫理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5-08 11:11:3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學者型畫家的水彩畫理論——評蔣躍的新著《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

宋永進

  前些年,雖然相互少有謀面,卻常常在媒體上、或電話裏、或藝友的閒談中得知蔣躍老師接二連三地獲得全國水彩畫大獎的消息,這樣的喜訊近兩年似乎少了些。今年春節,意外地收到一本托友人轉交的並不算太厚的新作《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細讀後感覺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

  早在十八世紀,水彩畫就由義大利傳教士郎士寧等畫家引入中國,1 9世紀下半葉逐漸為中國大眾所接受。而中國當代水彩畫開始蓬勃興起應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了。西方水彩畫雖然曾經在英、俄、美等國一度輝煌,卻終因油畫的強勁發展勢頭而受擠兌。正因為如此,世界範圍裏水彩畫的理論研究相對於其他畫種來説較為匱乏。在缺少系統理論的參照或借鑒下,蔣躍先生《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的問世,無疑是開創性的,可以説填補了一項空白。中國美術學院前輩教授、著名水彩畫家吳德隆先生稱其為近百年來中國水彩畫領域的一部“最為系統、深入和全面闡述水彩畫有關問題的理論著作”〔1〕。的確,蔣躍先生立足本土,以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宏大視野,審視中國當代水彩畫的發生和發展,並針對水彩畫“技藝性與藝術性、寫生性與創作性、生動性與深刻性、獨特性與多樣性、繼承性與創新性”〔2〕等各方面探討中國當代水彩畫的未來前景。同時,對文化共性與民族精神、藝術歷史與當代藝術、本體語言與個性風格的關係等問題進行重新考問,提出了個人的鮮明觀點和主張。

  置身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

  源於東方和西方的水墨畫和水彩畫對於“水”的親近不謀而合,這或許因為歐洲地中海沿岸與中國江南地區具有十分相似的地質特徵和氣候現象——江河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空氣潮濕而溫潤、陽光柔和而明媚……水彩畫傳入中國以後,漸漸得以興旺也就自然而然了。

  蔣躍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於具有濃郁傳統藝術氛圍和水系發達的婺州(今浙江金華市),兒時深受父輩們傳統文化的浸染和民族藝術的熏陶。對書畫和民間美術的那份真切體驗,使他感悟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無窮魅力,也讓他始終保留著對傳統藝術的深深眷戀。蔣躍先生自幼習畫,在高中時就有國畫作品參加省一級的美展,在中國美院的學生時代又打下了堅實的西洋油畫基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國內水彩畫創作處於低谷之時,他毅然選擇了水彩畫種作為他繪畫事業的媒材,在創作探索和教學實踐上孜孜不倦,屬於文革後水彩畫領域的第一批開拓者,也是目前國內最活躍的著名水彩畫家之一。早年作為浙江省水彩畫家協會的秘書長,他曾協助潘長臻先生在中國美術學院創辦的水彩畫高級研修班和在杭州舉辦的6屆全國水彩畫展,在中國水彩畫領域産生過重大影響。對水彩畫的選擇,看似偶然,其實恰是畫家因對“水”的特殊親情而萌生的內在衝動,也是身處東西藝術融合文化背景下的當代文人責任意識的驅動。由此維繫著他不懈地進行水彩畫創作實踐和當代水彩畫理論探索。

  西方現代藝術觀念的不斷衝擊和當代生活的日新月異不僅沒有覆蓋他幼年的記憶,反而激起對傳統藝術的回望,進而喚起畫家身上那份傳統文化基因的甦醒。二十多年來,蔣躍先生一方面以積極的姿態潛心研究西方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從中汲取養分,又極力擺脫西方藝術話語和觀念的制約,探尋詩性的東方繪畫品質和藝術神韻,逐步形成了富有當代氣息和民族氣質的個性化水彩畫語言模式。同時,他的藝術理論的形成和成長過程恰逢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西方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觀念全面涌入和大眾文化消費的蓬勃興起之時,各種觀念風起雲湧、此起彼伏。開放、變革、多元、不確定性的文化環境和藝術背景,往往讓許多藝術家在徬徨和迷惑中失去自主。而對於蔣躍先生來説,這恰是一個機遇。在他身上,受傳統思想中保守因素所束縛的思維在各種觀念的刺激或撞擊中復活,文革時期所形成的單向的藝術思考和理解漸漸轉向多維,並在長期的體驗中自然交融。不僅如此,蔣躍先生還多次積極走出國門,他曾應邀在法國、俄羅斯等國家舉辦個人畫展,親訪西方藝術名流,拜讀經典名作,主動接納西方當下的藝術理念,直面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及其所帶來的變化,並極力在這兩個繪畫體系之間尋求契合點。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他覺悟與困惑並存,欣喜與苦惱相伴。於是,舊的觀念在迷戀、猶豫、懷疑和否定中逐步瓦解或演變,新的思想如雨後春筍般地萌發。歷時數載,《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正是在這種複雜的文化境遇和矛盾的心理搏弈中誕生。

  遊歷于繪畫實踐與學術探究之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習”的意思是實踐嘗試。傳而不習,必誤後學。讀《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字字句句的背後都蘊涵著畫家的親身體悟和反覆思慮。

  蔣躍先生是典型的學者型畫家。他在創作之餘善於學術的思考和理論的探究。他的繪畫格調總是伴隨著藝術理論的成長步步提升,他的繪畫思想又在水彩畫的探索實踐中不斷産生。蔣躍先生一方面對水彩筆與毛筆、西方水彩畫與傳統中國畫的運筆和用色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積極將中國畫的運筆方式融入水彩畫,並在實踐中發掘和完善水彩畫的語言優勢;一方面反覆摸索水的特性,根據紙質的耐擦性、承水性和筆中的含水量運用潑、衝、滲、浸、吸、漬、滴、渲染、擦洗等多種手法進行大量地嘗試,體驗著流暢、輕快、瀟灑的運筆所帶來的身心快感和透明、靈秀、滋潤的畫面氣息給人的視覺快意。在長期親身實踐中,畫家不僅掌握了熟練駕馭紙、筆 、水、彩的能力,而且十分注重對儒、釋、道傳統經典哲學和歷代畫理畫論的研究,理解和領悟其中的奧妙,從中獲得滋養。正因為有這樣的積澱,蔣躍先生的作品往往呈現出許多原生態文化的面貌和特性。他的作品造型嚴謹,色彩明快,運筆輕鬆自如,用水出神入化,畫面晶瑩、亮麗、滋潤、含蓄、秀美、雅致,散發出江南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情趣。這不僅使他在中國美術學院這所高深學府奠定了水彩畫的學術地位,迄今為止他是該院歷史上第一位水彩畫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和教授,同時也為《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既不是對水彩畫表現技法所作的簡單介紹,也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紙上談兵,是繪畫實踐和學術理論的完美結合。因此,該書比一般理論家所撰寫的純學理性論著更具有當下意義和可讀性。在《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一書中,無論對繪畫技巧的剖析,對本體語言和視覺美感的解讀,還是對藝術理念和文化內涵的詮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的許多章節十分精彩。

  在“水彩畫的本體語言”一章的第一節中,畫家憑藉多年的創作體悟和學術思索,以國畫、油畫、版畫等諸畫種不同的本體語言和發展現狀的橫向比較作為切入點,從水彩畫的媒介即硬質畫紙、柔性畫筆和水性顏料的特殊性出發,依據水彩畫的表現特點和視覺特徵,提出了“水的韻律、彩的透明、水色相融相契的趣味、筆跡紙痕的力度感”等水彩畫獨特的語言表述方式、表現手法、語言氣質和審美觀,在當代水彩畫界産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在第二節和第三節中,畫家從技到藝、從法到理對水彩畫的表現技巧和表現方法進行了介紹、分析和闡述,體現出理論的高度和專業的深度。

  在第三和第五兩章中,對“水的韻律”的闡述則反映了蔣躍先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水是生命的起源,傳統文人畫家不僅善於用水,更將水的靈動、滋潤、秀麗、空靈、虛靜等特性化作藝術追求的內在標準——崇尚文、意、趣的精神追求。他對水的物理特性、水彩畫的材質美感、水彩畫的詩化內涵,以及“水”的哲學性思考進行了層層闡述。他在論述中旁徵博引,從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禪宗六主能的“虛融淡泊”、老子的“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談到莊子的“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從王羲之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話水來”談到李白的“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4〕。文章行筆流暢,文字優美,既有學術上的嚴謹又有散文般的抒情,讀來輕鬆自如。

  再如,第七個章節對“藝術”一詞所作的注解既十分獨到又通俗易懂,也頗引人深思。他認為“‘藝’——是思想內涵、精神品位、審美意識、格調追求,屬於‘立意’範疇;‘術’——是一種技術手段、工具材料、駕馭能力、表現載體,屬於‘操作’範疇”〔5〕。同時,針對水彩畫的“術”和“藝”,提出相對應的“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和“與傳統拉開距離、與生活拉開距離、與他人拉開距離和揚長避短”的學習主張。其觀點不僅對水彩畫的學習者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其他藝術專業領域也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總之,《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是一位成功的水彩畫家在傳統藝術浸染和觀照中探尋的心跡,是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生成的畫論。該書以文闡思,以圖印證,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往往能夠在隨意輕鬆的氣氛中把讀者引入嚴謹而廣博的學術深處。蔣躍先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套完整的中國當代水彩畫理論體系,必將為相對薄弱的中國當代水彩畫理論研究增添一份學術的厚度,併為中國當代水彩畫的日益繁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008年4月于寓所

  參考文獻:
  〔1〕吳德隆《水彩畫領域的新著》〔N〕美術報,2008-3-1.
  〔2〕〔4〕〔5〕蔣躍《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P4,P30-33,P46-52.
  〔3〕李澤厚《論語今讀》〔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P30.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蜂巢》——張天個展
· [專稿] 方世聰藝術人生文獻展
· [專稿] 當代中國青年水墨畫名家邀請展
· [專稿] "北京—雅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
· [專稿]2008 首屆五四國際年輕藝術節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