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隋建國——公共化的個人痕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25 11:28: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隋建國——公共化的個人痕跡
  策劃:劉鼎
  開幕時間: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下午4點
  展覽時間:2008年4月20日-5月
  展覽地點:卓越藝術,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D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聯繫電話:010-8167 9255
  電子郵箱:info@joyart-beijing.com
  網址:www.joyart-beijing.com

  隋建國長期以來通過雕塑實踐來對雕塑的觀念和形態進行思考和拓展,也同時運用錄影、裝置、行為等其他的媒介對社會生活形態的變遷和塑造社會生活形態的力量和機制進行反思和討論。卓越藝術的第二個項目“公共化的個人痕跡”是隋建國通過抽離和呈現雕塑創作中翻制和放大泥稿的過程而對個人意志被轉化成公共意志的社會現實所展開的研究。

  “公共化的個人痕跡”是藝術家將自己個人的偶然的塑造痕跡,通過一個公共放大器放大從而獲得了公共性的過程。私人的手跡在被放大後,呈現出某種類似巨人的接觸後留下的痕跡,從個人到巨人、從普通人到巨人、從私密到公共、從真人到超人,成為一個即是個人的又非個人的存在的證據。在這中間,作為放大器的雕塑放大體系,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公共化的個人痕跡”討論的不僅僅是藝術家思想的主觀性和個人化印記的轉化,而是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揭示公共意志的源泉,即個人慾望、意願、野心、思想和價值觀,即使進入了完全非個人化、由他人掌控和執行的、理性的生産、傳播和流通的流程,結果也只是放大和強化這種個體性的需求和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通過各種再現系統披著普遍性和合法化的外衣更加隱蔽地遍佈在我們的四週並支配著我們。這些匿名和隱形的力量對從實體的建築物、城市的規劃到無形的社會規則、道德觀和價值判斷到國家的意識形態等方面都施加著有力的影響。在這樣的現實中,“歷史萎縮成了(永恒的)現在,一切事物都圍繞著個體私利和個體生活而運轉。”

隋建國作品介紹

個人意志的“放大器”——劉鼎與隋建國的對話

隋建國作品小樣

 

  隋建國——公共化的個人痕跡
  劉鼎

  隋建國長期以來通過雕塑實踐來對雕塑的觀念和形態進行思考和拓展,也同時運用錄象、裝置、行為等其他的媒介對社會生活形態的變遷和塑造社會生活形態的力量和機制進行反思和討論。卓越的第二個項目“公共化的個人痕跡”是隋建國通過抽離和呈現雕塑創作中翻制和放大泥稿的過程而對個人意志被轉化成公共意志的社會現實所展開的研究。

  在一般的雕塑創作中,雕塑家通常是先製作一個完整的小稿,再請工人放大到雕塑家要求的尺寸,然後翻製成不同材料的作品。在“公共化的個人痕跡”的項目中,隋建國自己動手製作了三個不同形態的泥塑小稿,並有意地讓自己的手印佈滿這三個泥塑小稿的表面。根據雕塑翻制和放大的一般程式,隋建國請工人先將他製作的泥塑手稿翻製成硅膠模具,再從硅膠模中翻制出石膏稿;接著在石膏稿上用鐳射定位儀進行打格定位,把石膏稿上的定位格放大十多倍,並做成定位系統,即所謂“圈套放大”的坐標圈。根據放大所需要的尺寸製作鋼架及木架柵,然後將放大十多倍後的木製圈子套在木架柵上,並根據此木製圈,將雕塑泥架加在其上,完成放大稿的基本造型。工人根據放大的坐標圈進一步塑造成型,精確地表現藝術家原手稿的手跡。最終,藝術家的泥塑手稿被精確放大數十倍,成為一個巨大的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雕塑。

  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的私人印記或個人在泥塑小稿上的偶然觸點借助一個完整和既定的公共雕塑放大製作程式而成為一種公共雕塑的成品。在被放大了十多倍的雕塑成品上,藝術家的“個人痕跡”經過放大後毫無保留地展示在公眾的面前,成為一種公共性的存在和經驗。一個理性的、由規則和程式掌控的、由他人執行的製作方法,以及雕塑成品的紀念碑式的體量賦予了“個人痕跡”超越個人經驗而進入公共視野的途徑和基礎。十年前,隋建國通過挪用現成品讓自己的塑造塑跡從雕塑作品上完全消失,把自己的作品變成了一件寄存在社會公共文化解讀背景之上的當代藝術作品。十年後,“公共化的個人痕跡”是藝術家將自己個人的偶然的塑造痕跡,通過一個公共放大器放大從而獲得了公共性的過程。私人的手跡在被放大後,呈現出某種類似巨人的接觸後留下的痕跡,從個人到巨人、從普通人到巨人、從私密到公共、從真人到超人,成為一個即是個人的又非個人的存在的證據。在這中間,作為放大器的雕塑放大體系,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要達到個人目的還是實現任何社會目,都需要將個人意志轉化成公共意志。這是一個很古典的問題,在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在很本能地在運用著這個方法。在社會生活中,從産品的生産過程到生活方式的形成到公共制度的制定到文化的書寫和傳播到道德標準的建立,個體的意志始終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被放大、再現和轉化成為公共意志,從而獲得主宰我們的權力與合法性。

  “公共化的個人痕跡”討論的不僅僅是藝術家思想的主觀性和個人化印記的轉化,而是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揭示公共意志的源泉,即個人慾望、意願、野心、思想和價值觀,即使進入了完全非個人化、由他人掌控和執行的、理性的生産、傳播和流通的流程,結果也只是放大和強化這種個體性的需求和存在。只不過這種存在通過各種再現系統披著普遍性和合法化的外衣更加隱蔽地遍佈在我們的四週並支配著我們。這些匿名和隱形的力量對從實體的建築物、城市的規劃到無形的社會規則、道德觀和價值判斷到國家的意識形態等方面都施加著有力的影響。在這樣的現實中,“歷史萎縮成了(永恒的)現在,一切事物都圍繞著個體私利和個體生活而運轉。”

 
製作過程
 
 
 
製作過程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劉通攝影個展
· [專稿]剎那——趙亮的活動影像和攝影
· [專稿] 佳士得拍賣瑰麗珠寶
· [專稿]跨越中法文化的攝影教育之旅
· [專稿] 佳士得將拍賣《夏山高隱圖》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