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八 《12歲的蒙娜麗莎》
(Mona Lisa Aged 12)
1959
布面油畫
211×195.5cm
波特羅的美學
關於胖這一話題,國內外歷來有很多的傳説。比如中國的彌勒佛,布袋和尚。“大肚彌勒”這一形象基本上已經成為很多寺廟的必備之物。所謂“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胖”在國人的眼光來説,有一種富足、滿足之感。中國唐代因楊貴妃而崇尚“環肥”,因而流行“豐肥濃麗、熱烈放姿”,正可謂,以肥為美,世人公認。西方藝術史中關於“胖子”的角色,多以諷刺、調侃的方式出現。
對於波特羅而言,藝術純粹是一種工具,是他表達自己內心思想的需要。同時,繪畫也是一個他不斷想要達到卻永遠也達不到的理想圖景,即一種連續性的視覺體驗。對於顏色的運用他是那樣細緻,那樣精密審慎,從不過度濫用,也不過度渲染。在作品中,他始終憑藉提高畫面對比度與反射,從而達到造型的目的。所以,幾乎所有的畫面中我們都很難看到投影。這是因為,在他看來,陰影將會影響,或者説扭曲他所真正要傳達的思想,顏色的表達也會因此而受到阻礙。
為了打破繪畫語言的單調性,他故意的使自己的主題富於多樣化。所以,幾乎在他每幅作品中,都會出現或者取消許多不同的元素。比如燈泡,煙頭兒,文件等等。這些物體的運用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盡相同的。在他創作過程中,這些元素都是伴隨著畫面的和諧感而由畫家苦心經營的。
為了把顏色空白的區域填充滿,畫家把形體都膨脹了。人形、風景,甚至水果、樂器等事物都看起來是那樣的“肥胖”,看起來那樣的“粗大”,畫面充實了許多,從而達到一種不符合現實三維空間的特殊效果。這看上去顯然是不真實的,然而,這正是他説要達到的效果。
既然波特羅在關於人物形象的描繪上,完全背離了現實人類的外觀,那幺畫面中的人物角色的心靈亦然。他們儼然成為一個模型:一群臃腫的、長著成人面孔的大孩子。看上去是那樣的滑稽、可笑。他們也不存在任何關於道德、心理方面的思考,甚至沒有靈魂。他們本身感覺不到歡樂,也感覺不到痛苦。他們只是瞪著一雙雙茫然若失的眼睛看著畫面之外或斜視彼此。看上去他們是不眨眼睛的,他們的眼睛是睜著的,給人的印象像是一群盲人。畫面人物本身對於歡樂的無動於衷,恰恰使我們感到了他們的快樂;同樣,畫中形象對於痛苦的麻木,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是何等的可憐。在我們看畫的同時,又會感到一絲的滑稽。 關於物體的描繪也同樣如此,比如橙子、香蕉等水果是那樣的甜蜜多汁,甚至膨脹到要爆炸。
波特羅作品中貫穿的以上種種情緒的反覆出現,賦予了畫面在偉大的古典主義作品中才存在的高貴和靜謐。波特羅將胖、大、壯的美推崇到了極致。今天,國內外當代很多藝術仍舊在“胖”與“大”上花過一些功夫。胖、大、壯等藝術語言在創作中仍舊是一個值得發掘的切入點。
圖九 《蒙娜麗莎》
(Mona Lisa)
1978
布面油畫
183×166cm
圖十 《阿布格裏監獄系列》
(Abu Ghraib)
2004
紙上素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