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評論] 鄭毓敏油畫品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11-19 10:09: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挑紗女》
鄭毓敏

 

  辣而不燥 甜而不膩——鄭毓敏油畫品讀

  文/宋永進

  鄭毓敏先生的油畫作品總是以濃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徵以及獨有的個性魅力令觀眾流連忘返。

  油畫本屬西洋藝術,一些中國油畫家隨著對西方藝術研究的逐步深入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文化的身份。鄭先生卻憑藉真誠、執著和自信,在與西方藝術進行深度交流和激烈碰撞中依然保持著民族文化的自尊。他借鑒了西方古典寫實主義和俄羅斯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段,又汲取了法國印象派和現代藝術的語言形式,同時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的挖掘與探究,主張繼承“師法古人、師法自然”的傳統藝術方法論和詩性的繪畫品格。當然,鄭先生反對傳統文人清高、孤傲和消極避世的藝術觀,主張深入生活和提煉生活,注重寫生,強調藝術家的個體感受。現實生活的許許多多生動場面和豐富細節常常激起了他的創作衝動。這種衝動不是下意識的情感宣泄,而是畫家潛在藝術能量的釋放和噴發,是個性魅力的盡情張揚。

  鄭毓敏先生雖然出生於江蘇蘭陵(今常州)又長期工作和生活在杭州,骨子裏卻頗有些北方人凝重和粗獷的氣質。當然,在他的血液裏也保留著江南人溫潤和細膩的本性。正是這種雙重性形成了他的藝術氣質和繪畫風格。

  鄭先生的油畫不僅造型功力深厚,表現語言富有繪畫性,而且極具個性化。他作畫豪放潑辣而不失靈秀之氣,隨意酣暢而法度嚴謹:時而快刀斬亂麻,時而綿綿細雨絲;時而逸筆草草,時而精雕細刻;時而暴風驟雨,時而微風拂柳。他運筆收放自如,氣韻流暢,心靈的每一絲顫動都轉化成了生動而豐富的筆觸。畫面粗辣中見溫潤,灑脫中見拙樸,曠達中見精妙。他在1999年訪歐期間的寫生和近年來創作的風景油畫,如《巴黎街景》、《西岱島上空的彩霞》、《藝術廣場》、《蒙瑪特初燈》等作品,更是渾厚而豁達,點畫剛勁舒展,線條奔放,氣勢咄咄逼人,如泉涌、如井噴,洋溢著青年人的激情和朝氣。鄭先生取色濃烈生辣,立色大膽,調色迅捷而果斷,鮮紅、明黃、品藍、粉紫、墨綠、黑等不易調和或較難控制的艷麗色彩,正是他愛不釋手的把玩之物。這些顏色在他的畫布上總是不停地堆積、橫掃、拍打、跳躍或自由流淌,在互相觀望、對峙、僵持、碰撞、交錯、覆蓋和重疊的反覆演繹中生成和諧的畫面,真實地記錄著畫家感性思維的精彩過程,由此造成他油畫的色彩艷而不俗、鬧而不躁,調子明快而意境高遠,色塊對比強烈,畫面節奏跌宕起伏、變幻莫測。

  鄭先生的油畫在生辣之餘還常常夾帶著一股別樣的甜味,鮮香濃郁。這在他的靜物和女性題材作品中尤其明顯。這股甜味或許就是他永遠都割捨不掉的地地道道的家鄉風味,不膩、不粘,溫潤可口,煞是誘人。北方人或內地人恐怕很難體會得到其中的滋味。看過鄭先生上世紀90年代創作的《挑紗女》、《織帶女》等作品的人,一定忘不了縈繞于主人公臉部、服飾和環境之間的點點菲紅。那誘人的菲紅甜蜜、滋潤、含蓄,令人備感親切和溫馨,常常使人聯想起雷諾阿晚期的系列作品《女人體》,艷麗之下透露神韻,大俗之中蘊涵大雅,是畫家恬淡心境的一種表徵。

  鄭先生這種感性的思維方式、注重人文情懷的審美特徵以及恬淡平和的創作心境,體現出了中國江南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氣質。因此,他的作品雖然很少涉及少數民族一類的題材,也沒有刻意表現諸如傳統書法、民間剪紙、古長城、中國結等具有民族象徵意義的內容或符號,卻始終散發出濃郁的傳統氣息和鄉土風味。

  鄭毓敏先生的作品辣而不燥、甜而不膩,“口味”美妙而獨特,故廣為藝術愛好者(尤其是江浙一帶的油畫愛好者)所鍾愛。

2007年10月22日

 



《佛羅倫薩》
鄭毓敏



《因斯布魯克》
鄭毓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愛上江山-當代藝術聯展
· [專稿] 翁奮(翁培竣)新作個展
· [專稿] 東方視覺2007五四榜
· [專稿] 梁潔華人物畫作品展
· 〔專稿〕日本浮世繪藝術珍品展開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