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稿] 《闡釋的需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10-08 10:31:1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名稱:《闡釋的需要》
  策展人:江銘
  主辦單位:中國惠普有限公司
  參展藝術家:劉麗傑、孟瑾、方二、曾翰、邱震、朱浩、閻實、黎朗、駱丹、朱岩
  展覽時間:2007年10月10日——10月25日
  開幕時間:2007年10月10日下午兩點
  展覽地點:北京雍和美術館
  地址:北京市東直門內北小街青龍衚同1號歌華大廈 13層
  評論:

  闡釋的需要

文/江 銘

  為一個已經設定了基本框架的展覽撰寫方案對我提出了挑戰,但是面對這些參加展出的藝術家的作品,我還是很興奮。當代藝術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歷史學概念。在這個歷史時期,面對紛繁複雜、浩如煙海的作品,我們選擇什麼、保留什麼、拋棄什麼、闡釋什麼都會對未來的藝術史家、學者、社會學家提供我們難以判斷的誘導,於是我們的確應該更加認真負責地面對我們今天的每一次與此有關的工作。我也妄想我的工作能夠做到不帶偏見、不打折扣,但是這種想法似乎離真理的距離更遠。因為我們都是整體結構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我們每個人所做的工作有時候也真有點類似于盲人摸象,我們也許只能夠説出其中的一部分感覺。

  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可能更多的想到闡釋繪畫,因為繪畫有著作為藝術史正統脈絡的演變歷史,而影像只是到20世紀60、70年代之後才嫁接在觀念藝術的概念之上融入當代藝術的大河中。在此之前的影像有著自然主義的,看似輕鬆自如的,獨立的歷史,但是它不屬於藝術,因為它所呈現的結果宛如是用一台客觀如實、不偏不倚的記錄儀拍攝出來的,似乎根本不曾有過攝影家的存在。

  然而影像是最需要闡釋的藝術,無論是傳統方式呈現的影像,還是觀念方式呈現的影像,闡釋之必要甚至超出了繪畫。因為繪畫者主觀的情緒、想法能夠從語言上一眼被捕獲。而影像貌似純真無邪的寫實主義,其背後並不存在純真無邪的眼睛,那麼也就不存在純真無邪的照相機。人的知識、信念、價值觀和態度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這些決定著每個影像藝術家作品的本質。今日中國的當代攝影已經打破了傳統與觀念的限制,一切具有批判性價值的影像都成為當代藝術史資料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作品也是這個龐大的資料庫中的一個部分,是當代藝術歷史研究的一個補充。

  這次展覽是2006年由休斯頓攝影節(FotoFest)、《中國攝影》雜誌社、北京高磊明室影像工作室(Q-Image Lab)和中國惠普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06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項目的一個延續。“2006年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為中國藝術家與世界交流提供了一個平等碰撞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很多年輕的藝術家脫穎而出,逐漸走向國際舞臺。這次參加展覽的藝術家都來自“2006年北京·影像專家見面會”這個平臺。“影像見面會”的成功搭建是中國藝術家平等走向國際藝術舞臺的一種良好方式。這種方式對於我們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交流與運作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與借鑒意義。因為在當代藝術市場火暴的背後是畫廊、拍賣行、收藏家等群體的共謀與合作。在這樣一個嚴密的體系中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以及一些重要的藝術作品並沒有一個平等參與和展示的機會。“影像見面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當代年輕的藝術家特別是攝影藝術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機會,也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這次的展覽作為“2007北京當代藝術節”活動的一個獨立項目得到了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的再一次支援,能夠參與策劃這次活動,我也感到很榮幸!

  作品闡釋

  劉麗傑的作品屬於敘事性的觀念作品。這類作品注重作品的敘事性,以及其中被表達出來的故事性與文學性。她的作品是一種私人敘事,這種敘事為我們提供了個體經驗:個人在遭遇偶然生存裂傷後如何繼續生活?什麼叫做一個女人孤零零的無奈?這些作品背後所闡述的其實是今日社會的倫理問題。每個人的性情都是一個在總的社會背景中隨機形成的價值感覺秩序,它決定了個人的生命感覺和態度,決定了一個人只能夠這樣而不是那樣生活。對一個人輕鬆自如的生活,對另外一個人可能生不如死!

  孟瑾的作品是觀念性的波普作品,這類作品是對於精英時代強大精神體系的消解。在一個商品化的時代,一切與商品規律相抵觸的東西,無論它過去曾經是多麼強大和堅不可摧,都將是這樣的一個結果:要麼被摧毀要麼被販賣。過去英雄主義時代的領袖形象、人民英雄、信仰偶像在一個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的時代裏都無法逃脫這兩種命運。它昔日所蘊涵的精神力量都被商品的日常化屬性,實用性特徵以及經濟利潤的有效性判斷所取代。

  方二的作品具有典型的設計性,她利用現實的圖像構建出那些虛浮的空間,仿佛是兒童的遊樂場。在這種現實與設計的空間中,我們作為主體的人陷入了一種不真實的境況。我們身處何處?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倫理、我們的秩序、我們的社會是如何被設計的?我們能夠擁有真實的身份與真實的命運嗎?我們真的不是上帝的玩偶嗎?我們究竟是為誰而設計?我們又在設計誰?也許這些問題將永遠困擾我們的精神與肉體。

  曾翰的作品是現實的假像。那些紀實的場景被一種置換的想像所迷惑。現實變得模糊、荒誕、不祥。現實是如何被改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而艱難的時代,在中國任何事情都是一片混亂與模糊,沒有人確切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或許我們都在等待著一些什麼。等待一些必然要發生的事情,也許那些事情能夠教會我們如何生活,如何懂得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則。

  邱震的作品無疑是觀念性的行為攝影作品,行為與觀念的合謀在某種意義上曾拯救了攝影。邱震的新娘是一個被販賣的幽靈,這個幽靈被資本所選擇,她一身“潔白”,沒有“頭腦”,它只有猶如僵屍般的本能慾望,它笑貧不笑娼的冷漠讓我們渾身發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倫理意識形態的性質、功能和技術有著不同的本質,但是在一個隱瞞著的意圖上卻是同謀:讓肉體沒有差別。社會主義通過國家的意志,資本主義通過個體性漂泊的體驗。兩種方式都使個體偶在與靈魂的關係變得相當脆弱。這種脆弱的關係讓生命喪失了時間。

  朱浩的作品質疑了在一個城市化的時代,我們對未來的期待是美好的可能嗎?在那些破敗的圖像中,我們捕捉到的不是美好的期待與慰籍,而是對於這個瘋狂時代的恐懼與擔憂。城市化真的是美好的嗎?那些被迫搬遷的人民、那些被縮窄的街道、那些被污染的河流、那些人造的樹木與草地、那些鋼筋混凝土的冰冷的建築,這些真的能夠讓我們感到幸福與快樂嗎?我懷疑,許多的人都在懷疑,可是為什麼還在繼續呢?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這輛不準掉頭的列車瘋狂地走向深淵呢?

  閻實的作品是殘酷的象徵主義作品。他將那些被剝皮的動物置於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人為製造了一個充滿神秘的、讓人觸目驚心的詭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性的貪婪、偽善、殘酷、嗜血的本性被揭露無遺。這些影像是關於中國社會現實圖景的象徵主義的隱語。在這些影像面前也許我們的良知會被瞬間觸動,也許我們會被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所震撼,這種力量會重新拯救我們的精神、信仰、未來。

  黎朗的作品運用紀實性的自然主義的手法拍攝了人類“方便之後沒有檫乾淨屁股的地方”,這些地方美麗的風景被人類遺留下來的“屎屁味”所破壞。在這些作品面前,我們不禁要追問:人類真的是在為這個世界造福,還是在毀滅這個世界?看來答案不會是前者。黎朗的作品通過對美麗荒原、自然生態的細緻描繪,表達的卻是他對於家園毀損和生存危機的憂患意識,以及對於現代生活觀念的歷史性反思。

  駱丹的作品是完全的紀實性作品,但是影像所捕捉到的場景卻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在中國這個動蕩的時代,物質主義的魔魘正困擾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於是瘋狂的慾望、低級的趣味、蒙昧的巫術還有怪誕的當代藝術充斥大地。我們置身其中,會感到無奈、迷惑、痛苦又荒唐。在這樣一種情狀下,我們的知識分子情懷、我們的人文感覺是否還有一點價值?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是沒有答案。

  朱岩的作品通過拍攝798的人物場景,首次向世人揭示了發生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歷史上的重要事件:798歷史的開端。這段歷史是中國當代藝術由國際舞臺重新回歸本土的轉折,從此本土發生的歷史受到更加廣泛而重要的關注。這些影像對於當代藝術的歷史文獻價值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意義。對其闡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歷史文獻意義。

  策展人簡歷:江銘,又名王寶明,中國大陸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藝術家,著有《中國後現代藝術》一書出版。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第42屆特米塔藝術節
· [專稿] 另辟蹊徑畫廊—海倫·庫奇曼
· [專稿] 北京藝門展覽
· [專稿] 精藝軒畫廊舉辦馮學敏攝影作品展
· [專稿] 今日文獻展第二次新聞發佈會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