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北京城特色博物館探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6-28 14:31:06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電影博物館一隅

  有人説,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眼睛,從中能現出這個城市的靈魂樣貌。提起北京城裏的博物館,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這些聲名在外的“大眼睛”;實際上,京城還有一些別有味道的靈動秀眼。這一個個特色博物館,雖知名度不高,但卻不乏瑰麗神奇、妙趣橫生之處。讓我們去探尋它們的蹤影,看一看古老而現代的首都別有的一些特色。

  電影博物館:巡視“夢工廠”

    城市東北郊,正午,巨大“黑匣子”般的中國電影博物館靜靜地站立在日光下。

    這座全球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于2005年12月落成,是紀念中國電影百年的標誌性建築。它由國家廣電總局和北京市政府合建,其中一層的影院和綜合服務區用於傳播電影文化和學術交流研究,二、三層集中展示中國電影百年發展歷程,四層則是電影科技介紹和體驗區。

    步入38000平方米的展廳,似乎進入巨大的夢工廠:沿著肅穆高貴的黑色大理石臺階拾級而上,你頓時會有一種登上電影頒獎臺的感覺。“阿米爾,衝!”佔據一大面弧墻的這句經典電影臺詞,令參觀者不由得想起許多曾經相識的精彩畫面。據介紹,為了完成全館布展設計,我國一大批電影業最權威的專家、學者花費了整整3年時間。如今,參觀者若想看完全部展品,需要走完2700米的路程。

    第二展廳的拐角處,復原了中國電影開山之作《定軍山》的拍攝場景:“豐泰照相館”內,“一代伶王”譚鑫培正凜然而立,表演“黃忠舞刀”的片段。幾步之外,攝影師劉仲倫在弓腰拍攝。而中國電影創始人任慶泰則手握劇本,在旁專注地看著。《定軍山》的原片雖已毀於大火,借此場景卻也可遙想當年中國電影初生的情景。不遠處,擺放著一些舊的桌椅文具,是鄭振秋先生90多年前創作我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時用過的道具,鄭先生的後人將它捐贈給了博物館。

    一位前來尋夢的老年婦女,看著墻壁上懸挂的新中國早期電影工作者的照片——于藍、王曉棠、孫道臨……忍不住隨著播放的《紅色娘子軍》插曲哼唱起來。“我們那會兒幾乎天天看電影,有的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她撫摸著一個老座椅説。在展廳裏,許多中老年人都流連在播放的老電影面前,恍若找回了“青春之歌”。

    想知道電影中幾秒內開放的花兒是怎樣拍出來的嗎?攝影技術展品揭開了謎底——攝影師用定時逐格攝影機,在整個開花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拍攝一張畫面,連起來播放就可以了。在這兒,你能看到從拍攝、剪輯、美術、配音配樂到特技、洗印等的整個電影製作過程,還能看到化粧師是如何將濮存昕一步步“變”成魯迅的。

    在極受歡迎的體驗區,我們走進影片《鐵道遊擊隊》的場景地。坐在靜止的老式火車車廂內,腳下是聲控的震動地板,“窗戶”外是移動的原野畫面,感覺自己已置身於飛馳的火車中了。 
    另一邊的特技區,一個小男孩坐在“飛毯”上,翱翔于天空;一會兒,又開上大摩托,被侏羅紀公園裏的恐龍追得奪路狂奔。參觀者還能在這裡試著給電影配音,親手剪輯片子,並刻成光碟,將自己的作品帶回家。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南皋鄉南影路9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至1630

    票價:成人散客20元,學生10元

    溫馨提示:電影博物館比較大,且設有影院、咖啡廳、快餐店、商店等,可逛一整天

警察博物館的警魂柱

    警察博物館:禁止拍照的秘密

    沿東城區正義路北行,有個四層小樓,是原花旗銀行的舊址。一進門,要經過如機場般的嚴格安檢。工作人員提醒我們,警察博物館展品大多屬於“保密”,館內只有兩處可以拍照。

    北京警察博物館由北京市公安局籌建,2001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定位為社會各界了解首都公安工作的窗口。雖然只有2000平方米的展廳,但其中的1500余件藏品平均每天還是可以吸引二三百位參觀者。據工作人員介紹,對北京公安史部分感興趣的多是老年觀眾;刑事偵查廳則滿足了不少年輕人的好奇心;警察們往往關注三層的警種職能廳;警械裝備部分,則最為軍事愛好者和青少年所歡迎。

    在一層西側,我們看到一台老式手搖電話,又小又舊,黑漆斑駁。別看它不起眼,卻曾是地安門派出所使用過的,電話另一頭,直通鄧小平家。這部電話作為“安全中樞”,整整工作了12年。

    二層監所廳裏的展品稀奇古怪。其中既有金朝“警察”執行公務時的夜行牌、清代的淩遲刀具,也有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消防車“水龍”,還有開國大典上用過的禮炮、末代皇帝溥儀的戶口簿以及上世紀80年代使用的密拍相機、現代測謊儀、多波段光源顯現指紋系統等。

    “呵呵,原來如此!”電腦人像組合系統前,一位老人在兒子的幫助下,當了回“目擊證人”——輕移滑鼠,將螢幕上諸多面部器官組合,就能拼出記憶中疑犯的面容。在四層,模擬倣真射擊訓練系統、火災逃生自救訓練也引來不少人一試身手。

    整個展館基本都用莊嚴冷峻的黑色調,而三層的“英烈墻”顯得分外明亮。英烈墻前放置著一本厚厚的牛皮英雄冊,從1950年到2006年,北京市公安局殉職的61位人民警察,全部被載入此冊。他們中有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武警,有最早的升旗衛士,也有見義勇為的當代民警,平均年齡只有26.8歲。而從開館至今,這本冊子又加厚了3張,顯得愈發沉甸甸。我們肅然上前,為這些犧牲的首都守護者們,獻上了一支白菊花。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36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至1600

    票價:5元

    溫馨提示:館內有電子查詢系統,想要更詳盡地講解,需提前一天預約

古錢幣博物館之寶——五代時期的“順天元寶”銅錢

    古錢幣博物館:問候“孔方兄”

    歷經500年風霜的德勝門箭。集古錢幣展覽、研究、交換為一體的北京古錢幣博物館,就位於這座西城古老的城樓下。

    推開紅漆大門,跨過半尺高的門檻,就能見到三座倣古建築展廳。自1993年正式開放以來,8000余件古錢幣在那裏靜靜地迎接古幣愛好者的問候。

    博物館小而精緻。跨入大門往東走,進入第一展廳“中國貨幣四千年”,從原始貝幣、布幣、刀幣到圜錢、蟻鼻錢,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方孔錢到民國時期發行的紙幣,這些古老錢樓,巍然屹立幣跨越時空匯聚到一個個玻璃櫥窗內,向人們講述古代貨幣的起源、發展和興盛。觀眾若要細細品讀每一枚古幣,得花上半天時間。

    “這種錢幣長得怪模怪樣,是啥意思呢?”在民俗錢幣區,一位老年人指著一枚錢幣發問。這枚錢幣正面是“長生保命”四個繁體字,背面是一幅畫,上方是北斗星座,下方為玉兔搗藥,左右則是東王公、西王母的畫像,黃銅質的表面因為年代久遠而略顯暗淡。“這大約是金、元時期的民俗錢幣,是古人為祈求陞官發財、平安幸福而鑄造的。”博物館顧瑩主任笑著解釋。原來,民俗錢幣是古錢幣中非常獨特的一類,俗稱“厭(壓)勝錢”或“花錢”,不能流通使用。它外形類似銅錢,但表面的圖案和文字極其豐富,厭勝錢起源於漢代,歷經宋遼金元,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櫥窗裏陳放著金元寶,按照大小一一擺放。除了色澤比較暗淡以外,與我們在古裝劇裏看到的很相似。“其實金元寶一般很少在市面上流通,這樣一個大元寶是普通老百姓好幾年的收入,怎麼可能隨隨便便拿去麵館買二兩面呢?”講解員笑著跟大家介紹,旁邊那幾塊碎銀和專門稱銀兩的器具,是古代商品流通中經常使用的。

    一路向左,古代紙幣、銀票等組成了一道墻。從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地區最早的紙幣——交子開始,各個年代,各個錢莊的銀票無不展示了我國古代商品社會的興盛。“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大概500斤重,要用車載,這從客觀上促使了紙幣的産生。”“你注意看,這個交子上已經有了防偽標誌!”一位細心的老人對老伴説。

    走出展廳西拐,北京首家由工商部門認可的古錢幣交易市場就在眼前,幾間小商鋪裏陳放著説不出年代的古錢幣。一位老年人帶著孫子在跟商鋪老闆討價還價。“叮噹”,一個古銅色的錢幣落地,安靜的博物館內響起遠遠的回聲。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東大街9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00至1600

    票價:成人10元;學生5元

    溫馨提示:北京市中小學生、現役士兵、老年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票;普通觀眾每星期三前200名免票

  蜜蜂博物館:小蜂大世界

    在北京植物園臥佛寺西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院內,坐落著中國蜜蜂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個有關蜜蜂專題的博物館。

    該館于1993年第33屆國際養蜂大會在京召開時籌建,因其內容頗具中國特色得到了中外遊客的好評,而今被列為海澱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走進這個150平方米的博物館,仿佛走進“蜜蜂的王國”。在這裡,可以了解“蜜蜂世界”種種引人入勝的生物學特性和社會性行為的奧秘,從六七千年前古人養蜂的史料中獲知中國養蜂的歷史……

    在形態大小各異的蜜蜂標本中,“無刺蜂”最吸引遊人的注意力。它是所有展出標本中最小的一種,僅3毫米左右,而通常蜜蜂有6到7毫米。這種蜂之所以被稱為無刺蜂,是因為沒有蜇針,所以不會傷害人類和動物。據介紹,無刺蜂體小靈活,能夠深入花管採蜜,可以充分為農作物、果樹和中藥材授粉,是農業的“好幫手”!

    中國是世界上的養蜂大國,也是主要的的蜂産品消費和出口國。在我國境內飼養的蜜蜂,主要有中華蜜蜂、義大利蜂、東北黑蜂和新疆黑蜂。養蜂業對農作物的增質增産和促進農民增收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第二個展區則揭開了養蜂的神秘面紗:養蜂人將蜜坯(蜂群生活和繁殖後代的處所)放進分蜜機中,只需搖動連桿,其中的蜂蜜就輕輕鬆鬆地分離出來。這樣一來,不但能使蜜坯不被破壞而重復利用,而且得到的蜂蜜産量高、品質好。一個櫥窗裏,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利用蜂産品製作的産品——牙膏、巧克力、飲料、肥皂……工作人員指著一個服飾艷麗、表情逼真的日本絹人介紹:這是一個日本老人以個人名義贈送給本館的,他特別欣賞中國的養蜂技術和蜂産品。因為植物園不允許開車入內,那天老人是直接把“她”抱進來的。

    距博物館百米之遙,還有個蜂蜜專賣店,出售各種蜂産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告訴我,每次來植物園他都會帶些蜂蜜回家,“這兒的蜂蜜純!”他讚嘆地豎起大拇指。

    地址:北京海澱區香山植物園臥佛寺西側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院內

    開放時間:每年3月15日至11月15日開館

    溫馨提示:蜜蜂博物館坐落于香山植物園中,參觀者需先購買北京植物園的門票,門票5元,學生票2.5元。蜜蜂博物館屬於免費參觀

    結束語:本世紀以來,北京地區博物館數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遞增,其中,行業博物館迅速發展,企業、學校以及私人興辦的民辦博物館也紛紛涌現,博物館事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據專業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博物館的建設,正在由大而全向專業細分方向轉變,為遊客提供了多種選擇。到2008年,京城各類博物館將由現在的136座增加到150座。包括國家博物館、汽車博物館等一批大型博物館以及一些有特色的新型博物館,如科幻、環保、玩具動畫、IT、氣象、電話、四合院等博物館,都將陸續揭開面紗。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