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余震”英國當代視覺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3-14 10:23:08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北京,2007年3月20日 – 5月11日
    參展藝術家:查普曼兄弟(Jake & Dinos Chapman);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 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 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加裏·休姆(Gary Hume); 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 馬克·奎安(Marc Quinn); 山姆·泰勒-伍德(Sam Taylor-Wood); 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吉莉安·韋英(Gillian Wearing)

    在過去五年中,英國文化協會在中國成功舉辦了兩個內容前衛的雕塑展:《亨利·摩爾雕塑展》和《亞洲土地》。通過選擇與藝術“絕緣”的非傳統地點展出以及採取獨特的觀眾參與方式,這兩個展覽在藝術與觀眾、英國與中國之間建立起了特殊的關係。

    承接以上成功展覽,英國文化協會將在廣州和北京兩地舉辦一個專門面向中國,展示英國當代藝術的新展覽 —《余震》(Aftershock)。此次展覽將首次為中國觀眾展出20世紀90年代早期至中期成名的一代中,12位赫赫有名的藝術家的主要作品,這一時期見證了英國藝術的重新崛起,並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支主要力量。

    《余震》跨越1990年到2006年,將講述英國當代藝術的變革過程。這段時期,年輕藝術家們為英國的藝術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使藝術成為媒體激烈爭論的主題;藝術市場欣欣向榮,現代展覽會的觀眾數量也在成倍增加 ,最終造就了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顯著成功。它是倫敦第一所展示國際現代藝術作品的博物館,于2000年對外開放。

    展覽的標題揭示了這一近期的藝術遺産及其後續效應,同時還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十年之後,儘管政治和社會變化莫測,但被挑選出的這12位藝術家的作品仍然會保留著其影響現代爭論的權威和力量,為此,這次展覽包含了1990年之後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去年創作的新作品。

    《余震》將聚焦于討論和爭辯的形式,引導中國觀眾思考當代英國藝術的成功經歷,以及這一文化轉型怎樣為國際藝術舞臺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

    三位中國專家對展覽作品進行了精心的挑選,他們分別是:皮力,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獨立策展人及聯合總監,北京;秦思源(Colin Chinnery),創意總監,尤倫斯基金會(Ullens Foundation),北京;郭小彥,廣東美術館策展人, 廣州三年展辦公室負責人, 廣州伴隨展覽同時呈現給觀眾的將是一本精美的展品畫冊。此外,為配合廣州和北京兩地展覽,屆時還將舉辦講座和其他輔助活動。

部分展覽作品>>

Jake & Dinos Chapman 查普曼兄弟

    Jake Chapman(傑克·查普曼,生於1966) 和Dinos Chapman (迪諾斯·查普曼,生於1962) 分別出生在切爾藤納姆和倫敦,從1990年同時畢業于皇家藝術學院以後,他們就開始合作創作,如今生活和工作在倫敦。

  查普曼兄弟深深的著迷于這個俗世,他們用作品來探索著恐懼殘酷的道德邊境,和罪惡感。在1996年倫敦,“查普曼世界”展覽在當代藝術學會引起了爭議,一部分被命名為“悲慘的解剖”的作品,用怪誕的手法對兒童造型的模型進行變形。這些作品的核心其實就是一種俗套的潛在含義─將低下階層的粗言穢語的內容轉化成具體的身體形象。這樣的表達方式就是英國現代藝術的典型特徵。

Ubermensch《超級人物》 1995

  查普曼兄弟經常成為受爭議的人物。在Ubermensch《超級人物》(1995年),一座雕塑展現Stephen Hawking(斯蒂芬?霍金)—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坐著輪椅在懸崖頂上搖搖欲墜的情形。在這裡,霍金的形象被醜化了,儘管他有著‘超人類’的智慧和崇高,但他那不穩定的配件正在支撐著他那孱弱的身體。不去理會科學家的表率作用,比如“無邊界條件”這個理論,或者是宇宙是有限的但是在假想的時間裏沒有邊界這樣的想法,我們都被他那有限的生命所提醒。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遙·控--上海當代藝術館多媒體與互動藝術展明開幕
· [專稿] 東京藝術工程—“玩畫廊”當代藝術展
· [專稿] 北京9藝術空間—當代藝術展
· [專稿] 當代藝術展
· [專題]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