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楊家埠木版年畫:璀璨奪目的民間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8-22 21:47:34 | 文章來源: 濟南時報

    在濰坊市區向東北10公里處有一村落,就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並稱為我國三大民間木版年畫産地之一的著名木版年畫之鄉──楊家埠。楊家埠木版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馳名中外,今年還入選了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8月17日,本報記者來到濰坊楊家埠,專程拜訪了當今我國年畫界的一代宗師、楊家埠目前僅存的“國寶”、有著“中國年畫大王”等美譽、被聯合國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同順德畫店第19代傳人──79歲的楊洛書老人,並向他及當地的年畫老藝人們了解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來龍去脈。

    先民均為四川移民

    “世上先有楊家埠,後來才生灶王爺”,流傳民間的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楊家埠村生産的《灶王圖》卻實實在在與百姓人家有著極深的緣分。每到農曆年底,人們把散發著墨香的新灶王“請”進家,然後將老灶王“送”上天,並拜託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這種習俗已延續多久無法考究,可楊家埠卻是自古就因出産年畫而聞名。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把房院打掃得乾乾淨淨,貼上煥然一新的年畫,藉以祈求上天賜給幸福,消除災禍與不幸,這一風俗流傳至今。

    在濰寒公路的路南邊,有一個非常高大醒目的牌坊,上書有“楊家埠”三個金色大字,牌坊後面就是舉世聞名的楊家埠村。記者發現:牌坊後邊馬路的兩旁,一家挨著一家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年畫店和風箏鋪。往前走大約200多米,就是對外展示楊家埠風土人情、售票參觀的“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正在園內做木版年畫印刷展示的是67歲的楊屯之和61歲的楊維賢。兩位老人介紹,他們都是從父輩那裏學來的木版年畫製作手藝,兩人至今都已經幹了近50年。楊屯之老人一邊工作,一邊跟記者聊起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聽老人們説,咱這年畫興起于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俺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四川遷來的。來這裡之前,在宋代四川的梓潼縣就從事佛經雕刻,到這裡後,由於生活所迫和受當時政治、山東孔子思想的影響,才使得楊家埠木版年畫得以産生的。”

    家家畫店人人畫師

    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工藝特殊,一幅作品的完成,一般經過繪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為手工套色印刷,一種顏色一塊版,一張年畫一般有5至7種顏色。

    61歲的楊維賢老人向記者介紹,在楊家埠,年畫生産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一家作坊就打出一個畫店的牌號,畫店世代相傳,名號永久不變。這些畫店作坊的家庭成員,從老到少均各具其長,要麼畫,要麼刻,要麼印,十八般武藝集于一身的也不少。所以説,在楊家埠,家家都是畫店,人人都是畫師。

    年畫藝人都是農民

    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專家馬志強先生介紹説,據考證,明隆慶二年(1568年)以後,楊家埠先人創立了恒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四家畫店,到清初至乾嘉(1644-1800)年間,至咸豐年間,終於出現了它的輝煌時期──畫店百家,畫種上千,人才輩出,一時間,把楊家埠木版年畫推向了大半個中國。

    楊家埠木版年畫全為手工制做,從拓稿畫樣開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貨點胭,四套工藝無一不是畫工、藝人手工所為。令人驚奇的是,這裡的藝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自19世紀起,楊家埠有記載的著名藝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畫“包公上任”聞名的楊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們稱作神童王的楊萬亮,1902年出生的擅長半印半畫的楊同科,1927年出生的刻版傳人楊洛書等,都是楊家埠有口皆碑的藝術名匠。

    有錢沒錢買畫過年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就達到了鼎盛時期,“家家繪丹青,戶戶印年畫”、“畫店百家,年畫上千”就是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興旺發達的最好寫照。“有錢沒錢,買畫過年”,可見當時楊家埠木版年畫在廣大勞動人民心目中喜愛的程度。每逢年關到來,人們都會從楊家埠或集市上花很少的錢買回一卷年畫來,而年畫的內容有《搖錢樹》、《金玉滿堂》、《麒麟送子》、《鹿鶴同春》、《連年有餘》等等。只要這些年畫在屋裏這麼一貼,頓時年味有了,一切美好的嚮往和期盼也有了,人們的心似乎也就踏實了。

    喜慶吉祥年畫主題

    楊屯之老人告訴記者,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説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向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年畫要好頭大身子小

    記者了解到,楊家埠木版年畫基本上是靠套印完成的。大體可分為畫稿創作、畫版雕印、木版套印、烘貨點胭四道工序。在畫稿創作上,創作人在形式的選擇、內容的確定、畫幅的尺寸上都要細緻考慮。在創作上,楊家埠年畫還有些具體要求,比如:畫畫無正經,好看就中;畫中有戲,百看才不膩。對年畫人物中人物的要求則是:年畫待要好,頭大身子小,眉眼清楚,頭臉俊俏等等。

    聽年畫大王談年畫

    從大觀園北門出來,往南一拐,就看到路西第一個大門上挂著一個藍色的大宣傳牌,上面書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楊家埠同順德畫店”等字樣,一塊烏漆大匾──同順德畫店,則挂在家內的影壁墻上。聽説記者來了,正光著脊梁指導工人印刷年畫的楊洛書老人執意要穿上外衣,以顯示對人的尊重。雖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耳不聾眼不花,跟記者談起起木版年畫的事,他的精神頭比年輕人還旺盛。

    已走過70年雕刻人生的楊老練就了一手精湛的年畫製作技藝,一個個造型誇張、色彩艷麗、質樸無華的藝術形象在他的刻刀下不斷誕生。近幾年,他在先後刻製了《歷代帝王全圖》24套、《水滸一百單八將》109套、《西遊記》88套、《紅樓夢》140套、《三國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畫數百套,單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車。

    楊老自豪地告訴記者,他一共擁有各種畫版3270塊,這些畫版幾乎囊括了明清以來楊家埠現存所有的年畫樣版。楊老介紹,“文革”期間,這些畫版中有不少精品是他冒著風險,偷偷地在地窖裏、柴垛裏、豬圈糞肥下藏起保存下來的。1993年楊洛書將珍藏的一塊刻于500餘年前的年畫畫版,連同50塊明清畫版,無償地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青年一代大都不學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藝人缺乏和反映現實題材的新作品少,制約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為了保護楊家埠木版年畫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寒亭區設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中心,還打算在楊家埠大觀園內成立楊家埠木版年畫傳承人培訓基地,建立高科技的年畫博物館,使古版古年畫得到保存、展覽,並準備建立已經去世的老藝人紀念館,用科技手段動態地保存他們的形象和技術。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