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工藝美術:在龐大市場中萎縮(組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7-27 11:09:14 | 文章來源: 北京現代商報

    8月,第5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即將開始,從第1屆評選至今已經是第29個年頭了,原本計劃兩年一選卻步履維艱地成了7年一選。

  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的撥款數額,相對於這一行業要煥發活力實際所需的資金可謂杯水車薪;工藝美術大師們每人每月幾百元的補貼對走向市場時越來越不可小覷的投入可謂捉襟見肘……我國工藝美術瑰寶眾多,始終難以串連起一條耀眼的産業鏈,蘊藏的巨大市場價值困于重重難關,使其至今仍舊身處待價而沽的尷尬境地。

  

  第一關:稅收 

  工美行業難破減免稅關卡 

  中國的工藝美術大師原來是由輕工業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組織評審委員會進行評選的,而現在則由國家發改委接過接力棒來負責這項評選活動。工藝美術大師的全國性評選最初的計劃是兩年一次,從1978年開始評選至今本應先後産生14屆工藝美術大師。但據記者了解,這一評選僅僅有過4次,相當於平均7年舉辦一次。

  在日本,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被封為“人間國寶”,而正式文件的説法則為“無形文化財産”,即“技藝”,通常指在演藝、音樂、工藝技術等方面對日本擁有高度歷史及藝術價值的無形文化財富。為了確保這些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國家則把其中重要的部分作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富”加以認定。因此,“匠人文化”享受著獨特的“‘人間國寶’認定制度”。

  除了名分上,國家制度予以認定之外,日本政府每年還對維持、發揚這些“技藝”的團體和教育機構給予一定經費支援。而且他們在稅收等方面也會得到免收固定資産稅、特別土地保有稅、都市計劃稅和減少財産繼承稅等各種優待。

  北京目前對於工藝美術行業也施行了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政府鼓勵一些工藝美術大師建立個人工作室,對於註冊資金少於180萬元的小企業,政府實行“收取6%”的小額納稅政策;但對於大企業,政府則要徵收17%的增值稅。“我們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正在爭取稅收減免,但不好突破現狀。”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洪坦言。 

    第二關:資金 

  300萬政府扶持款杯水車薪 

  工藝美術行業期待進一步減免稅收的願望不易實現,但北京市政府日前視察工藝美術行業現狀後提出每年撥款數額將從300萬元增至1000萬元,用來鞏固傳統工藝美術和增強其發展轉項的資金實力。但是,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洪向記者表示:“現在這筆款項還沒有具體落實,正在爭取中。”

  增加撥款對於工藝美術行業而言可謂久旱逢雨。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向記者哀嘆道:“目前300萬元這個數目的確是太少了。”2002年9月10日實施的《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第16條言明瞭這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專項資金的用途,“建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基地;徵集、收藏、展示優秀工藝美術代表作品;挖掘、整理傳統工藝美術資料,建立檔案,保護、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支援傳統工藝美術的科學研究和産品開發;組織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優秀作品;培養傳統工藝美術人才”。300萬元要承擔這6大項支出,真是杯水車薪。“其實,1000萬元也是小打小鬧,解不了渴的。《北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中規定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資金所要負擔的6方面真要都運作起來,資金需求肯定要上億元。”業內人士向記者大膽直言這項估算。

  2003年,日本文化廳年度預算突破1千億日元,而其中的10%是被用來保護國內重要有形和無形文化財産的,這筆資金大約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據了解,日本政府每年為每位“人間國寶”提供的經濟補助就達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9萬元。轉看北京,在2002年9月《北京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實施之前是根本沒有補貼的,而工藝美術大師自此被分為3個等級後,補貼也只是按照等級每月每人分別為300元、500元、800元。如此算來,即使能夠獲得工藝美術大師中最高級的待遇,1年也只有9600元的補貼,這僅僅是日本“人間國寶”1年獲得政府經濟補助的3.31%。 

  第三關:人才 

  産業發展遭遇專業教育缺失 

  有限的經濟補助的確令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捉襟見肘。國家級玉雕大師李博元曾改行賣首飾、玉器大師茅子芳也轉行賣過皮鞋……“叔叔,我很愛玉雕這個行業,但我看不到前景……”一位年輕玉雕技藝愛好者的這句話至今仍舊時時敲得龍鼎皇玉雕藝術中心總經理吳洪武心痛。

  吳洪武告訴記者,北京玉雕行業裏,大師級的人物現在就只有一兩位,而且宋世義、李博生這樣的大師都已經年紀大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下培養出的大師,如今都60多歲了;由於文革等原因,50歲這一年齡段的人才出現斷層;而三四十歲的設計創意人才基本都是自己摸索或拜師學藝的,大都不是科班出身。

  據悉,面對瀕危的工藝美術技藝,北京已經開始著手搶救,現在127位工藝美術大師培養著298名徒弟,他們搶救的工藝美術技藝涉及30多個行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告訴記者,目前全國有210多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其中,北京的有20多位,但真正從事生産的也不過才10來人。專業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仍舊是工藝美術産業發展的瓶頸。

  “現在的工藝美術行業,高端創意人才太少了!”吳洪武對記者説,“現在,沒有學校有這樣的專業,以前的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和北京藝術設計學院有工藝美術之類的係,但現在都改成別的了。按照目前工藝美術市場的發展速度,北京玉雕行業至少應該有100位創意設計人才,可現在兩三位都很難找出來。這種人力資源現狀是根本不能滿足市場的。”

  關於工藝美術人才培養體系的革新問題,政府還沒有相關舉措。北京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朱洪向記者透露説:“正在研究中……” 

    第四關:市場 

  城市改建導致市場“短命” 

  談起如何走進工藝美術行業,龍鼎皇玉雕藝術中心總經理吳洪武回憶説,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日本留學,當時日本茶道盛行,一個茶碗能賣上百萬元,傳統工藝美術技藝如此可觀的市場對他觸動很大,回國後,他便開始從事玉雕行業,在潘家園附近的北京古玩城開了一家店。

  當時,北京的工藝美術還只是“稀有”生意。2000年,北京只有大約10家玉雕工藝品店。可短短幾年,隨著人們對工藝品需求的提升,京城的玉雕工藝品店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家,僅朝陽區一家古玩城從事玉器生意的商家就從2000年的兩三家猛增到現在的50家。

  需求的增長刺激了市場的發展,而工藝美術品不同於曇花一現的時尚商品、也不是時時消耗的日常用品,其市場要長久發展,需要人文環境細水長流地“滋養”。“工藝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原始市場的環境氛圍對消費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些自發的工藝品原始市場時間長了,才會形成品牌,形成相對固定的消費群。比如像百工坊,要想培育出古玩城那樣比較濃厚的工藝品文化氛圍和消費氛圍,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曾經在日本旅居多年的文化評論家方振寧惋惜地説:“中國這種保持下來的原始市場太少了,很多因為城市建設而面臨拆遷改建。”

  方振寧告訴記者:“在日本幾乎每個街道都有賣工藝品的,從事這些工藝品買賣的人有很多是練習手藝的年輕人。這樣的地攤在早上和晚上都有,都是自發形成的市場,這對於日本工藝品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這些早市和晚市的地攤還成立了民間組織“地攤文化研討會”,一些街道應該怎樣改建,影響不影響這些地攤市場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是“地攤文化研討會”的討論範圍。在日本一些原始的工藝品市場很多,很少因為城市的改建而受到破壞。

  除了固定的市場之外,展會也成為工藝美術産業謀求市場發展的一個新平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戴舒豐副教授告訴記者,加拿大政府每年都會舉辦4個展會,平均一位工藝師在每個展會上可以銷售3萬至5萬美元的工藝品,一年的收入大概就會有20多萬美元。“因此,政府在為工藝美術産業制定資金、人才等方面扶助政策的同時,多辦一些展覽也會起到刺激市場的作用。”

    故事

 
    百工坊 

  市場定位模糊 大師難敵生意人 

  針對百工坊日益萎縮的現狀,有業內人士道出其中原委:“現在百工坊定位非常模糊,既不是企業單位,也不是事業單位。”

  這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如果是事業單位,那就應該給這些工藝大師工資,讓他們安心做研究創新。可是百工坊開坊,工藝美術大師雖然被邀請在百工坊裏開工作室,但其實都是作為商戶才可進駐的,只有國家級工藝大師能免租金。既然收了租金,那就該算是市場經營,可這裡又不能給工藝美術大師們提供一個匹配的人文環境和消費環境。百工坊一層是賣珍珠的、二層是賣地毯的、三層才是工藝品,大師們在市場中的位置就處於劣勢。

  另外,百工坊為了拉動消費,雖然和鳳凰旅遊公司有合作,但因為大師工作室的工藝品利潤比較低,無法和百工坊其他商戶一樣付給導遊誘人的提成,所以一些導遊帶遊客來百工坊,通常是不進大師工作室的。大師工作室沒有遊客去,不僅大師賺不到錢,而且大師的技藝得不到發揚。就這樣,一些大師紛紛離開百工坊。

 

北京工藝美術廠 

    46年經營難轉敗局 

  在北京,景泰藍與玉器、雕漆、牙雕一起,並稱工藝美術行業的“四大名旦”。集“四大名旦”之大成者,當屬北京工藝美術廠。2004年11月傳出消息,有46年曆史的北京工藝美術廠即將破産,破産清算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不久西城區人民法院將發出破産裁定書。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玉器藝術家玉器大師茅子芳遠赴湖南打零工。茅子芳説:“我現在就和民工沒什麼區別,哪有活我就幹,現在也不只是做玉器,什麼活都幹,只要能賺錢就行。現在每個月的收入也不固定,像釣魚一樣,有大魚就吃個飽,釣不到就沒得吃。”茅子芳的老伴也是工藝美術家,現在退休在家,對於以後,茅子芳説:“我不讓我兒子學工藝,現在我很心寒,我不會再讓家人學做工藝品。”據悉,1997年單位不景氣,發不出工資,茅子芳曾在家門口無照擺攤賣過皮鞋,天天和工商打遊擊,為此還給自己起了個“生意名”:范旅仁,即販履人。茅子芳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小玉器廠對玉料的使用很不規範,沒有合理利用,把很好的玉料都糟蹋了,而且新疆和田等地的玉礦開採也不合理,破壞嚴重。但是這些小玉器廠粗製濫造的廉價玉器工藝品充斥市場,大師的高品質産品卻得不到好的推廣。

  
張同祿

  維權第一槍僅收回6000元賠償

    工藝品的侵權問題是工美行業的頑疾。曾打響北京工藝美術行業維護智慧財産權第一槍的“中國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老先生向記者談起此事時,語氣中卻充滿酸楚。

    他琢磨了三四年,花了25萬元,終於在1992年研製出“琺瑯珀金”工藝品。然而,這項工藝品很快就遭到侵權,張老先生憤而一紙訴狀將侵權者告上法庭,要求對方賠償25萬元。曠日持久的僵持之後,中國專利局出面調解,這個官司最終卻以6000元賠償金告終。張老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專利局的人説了,你吃肉,讓他們喝點兒湯吧。”

    “智慧財産權不能保護,創意的積極性就沒有了,當然就會出現高端創意人才缺乏的現象。”張同祿表示。談到工美協會是否能夠幫助解決工藝品侵權的問題,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朱洪告訴記者:“目前協會還沒有維權這項工作。一些企業不肯告訴侵權産品的來源渠道,查也很難查。”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