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國寶齊聚國博特別展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6-06 19:55:26 | 文章來源:

     

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

    為了迎接中國首個“文化遺産日”的來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共同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的《文化遺産日特別展覽》于2006年6月5日至7月5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面積1500㎡,展覽內容分為:中國文化遺産和盛世藏珍——建國以來徵集文物精品兩部分組成。本次展覽從大量珍貴的文物和資料中精選出約100件(組),系統地反映了近年來文化遺産保護的顯著成果。重點表現了在國家財政支援下搶救徵集具有重大價值文物精品的突出成績。其中的中秋帖、伯遠帖、太陽神鳥、五牛圖、出師頌、張好好詩、研山銘、淳化閣帖、子龍鼎、陳國瑯藏書、龍門石窟佛頭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産實物。

    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産日”,凸顯了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産的高度重視,對於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産保護意識,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和支援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升我國的國際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

    當前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面臨著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戰,文化遺産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搶救工作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理解、支援、投入和參與。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將要建立以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産保護新體制,促使政府和專業人士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的各項努力更多地得到社會各界和公眾的理解與支援,切實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發揮文化遺産在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凝聚力、促進當代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我國文化遺産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物質文化遺産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目前,我國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約40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約9300余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約58000余處。僅文物系統的國有館藏各類可移動文物約2400萬件(套),其中一級文物約53000件(套)。有103個城市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村)80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以來,我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已達31個,居世界第三位。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活動等多方面內容,構成了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崑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説唱《格薩爾》的民間藝人、甘肅、青海的花兒會、侗族大歌表演、各地的龍舞、川劇演出、儺戲、鳳陽花鼓、各地的年畫等)

    2002年10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審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3年5月,國務院第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一系列部門規章及規範性文件、地方法規也先後出臺,為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效營造了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的文化遺産保護法律環境。

    文物行政執法能力日益加強。文物部門與公安、海關、工商等部門密切合作,不斷加大防範和打擊文物領域犯罪的力度,組織研製了防止田野文物被盜的技術防範監控設備。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雙邊合作,共同打擊走私文物犯罪活動,先後從美國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彩色石雕像、從香港克裏斯蒂拍賣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被盜出境的40件珍貴文物。

    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了文化遺産的普查、調研和記錄建檔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國文物資源家底,為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可靠保證。編制完成50處古遺址保護規劃和36處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規劃綱要,初步建立了大遺址保護規劃體系。寧夏西夏陵、陜西秦始皇陵、陜西漢陽陵、四川三星堆、黑龍江渤海上京龍泉府宮城遺址、西安唐大明宮遺址、遼寧綏中姜女石秦漢宮殿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吉林、遼寧高句麗遺跡等的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已初具規模。

    加強西部大開發中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國家大型工程的考古工作圓滿完成。三峽工程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南水北調一期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正式啟動。城市考古、邊疆考古、環境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航空遙感考古、涉外考古等取得了可喜成績。各地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全國各類博物館達到2300余座,擁有館藏文物2400余萬件(套),每年推出近萬個陳列展覽,接待國內外觀眾約l.5億人次。一批大型博物館如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福建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青海省博物館新館、中國財稅博物館、中國煙草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技館等一批博物館在基礎設施、研究展示、管理運作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經趕上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

    每年赴國外及港、澳、臺地區舉辦文化遺産展覽達60余項,向世界宣傳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和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所取得的成就,有力配合了國家外交工作。成功主辦了第28屆世界遺産大會和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升了我國在文化遺産國際舞臺上的地位。

    珍貴的文化遺産歷經千百萬年,保存環境不斷受到威脅,需要法規制度、機構設置、人才科技、經費投入的保障,確保文化遺産本體安全。近年來,國家重點開展了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北京故宮等國家重點文物維修保護工程和一大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搶險工作,基本實現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沒有重大險情的目標;通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與努力,北京故宮、龍門石窟、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周邊環境明顯改善,大量省、縣(市)級等文物保護單位也相應得到了保護和修繕,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

    一些文化遺産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如北京、西安、承德、曲阜、平遙、麗江等,一些著名的文博單位,如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已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和較強競爭力的文化遺産旅遊城市和景區。越來越多的文博單位逐漸成為公眾汲取文化科學知識、文化休閒與旅遊消費的上佳選擇。全國有1000多個博物館、紀念館被確定為愛國主義、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基地。

    文物徵集是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對流散在社會上和海外的珍貴傳世文物進行收集和保護。即使在國家非常困難的時期,政府依然斥重金從海外購回許多書畫珍品和善本圖書。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得到了發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相關國家機構和博物館投入大量財力購買了相當數量的珍貴文物,豐富了國家收藏。近年來,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援下,國家文物局積極探索國家徵集珍貴文物工作新模式,設立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成為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産、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並已取得突出成效,成功徵集到北宋米芾書法《研山銘》、龍門石窟佛雕等珍貴流失文物。社會捐贈也為國家徵集提供了大量優秀的文物。

子龍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