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事關影像的談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3-15 08:48:02 | 文章來源: 中國新媒體藝術網

採訪人:李雯 王凱
  採訪地點:上海美術館
  採訪時間:雙年展開幕式當天

編者

    在各種影像的包圍中,以“影像生存”為主題的第五屆上海雙年展9月28日下午以一種試圖與平民打成一片的姿態在上海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敏感地抓住了“生活正在日益視覺化”和“影像逐漸改變人的生活”等這些普通老百姓每天都遇到的情況,用抽象的藝術手段來表現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和由此産生的一系列思考。
    時下,我們的生活正在由文字走向視覺。現在幾乎所有的報紙都把圖片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影像中。此次雙年展就試圖用藝術的方式來探討影像及影像技術與生活的互動關係。上海美術館的墻壁上挂滿了一組名為《我是上海人》的照片,而在館內,藝術家們借助各種媒介,營造出一個影像的世界。劉錚帶來了名為《倖存者》的系列照片,用事後還原的手段表現了“9.11”給眾人帶來的一切。
    除平面的的繪畫、攝影以及三維的雕塑或裝置外,以“影像生存”為主題的本屆上海雙年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放映展播一批影片。這批影片分三部分,一為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實驗短片,二為新生代電影,尤其是2000年以來的中國獨立電影,三是近年來國內比較好的一些紀錄片。在組織方給出的排片計劃表上,大野洋子的《蒼蠅》、《勃起》,賈樟柯的《公共空間》,王小帥的《二弟》、劉冰鑒的《哭泣的女人》等赫然在目。
上海雙年展開幕式期間,本報特派記者在展覽現場予以了報道,現將有關圖文資料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用影像敘述故事的人

受訪者:蘇夏(本次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記者:請你談一下你這次參加雙年展的作品?
蘇夏:我在廣東呆了這麼多年,我覺得廣東的有一種雞文化,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講一個同人不同命的道理,在講一個生命是一種過程,結果卻是因人而異,不同的雞産生不同的命運,我就是把這個過程拍出來。
記者:您是第一次參加上海雙年展嗎?有什麼收穫嗎?
蘇夏:是的,之前我都在做電影和廣告。第一次參加上海雙年展,我感覺很好。大家有個交流的機會,這裡匯聚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
記者:這次來自世界各地的東西方藝術家齊聚上海,您覺得國外的藝術家與我們的藝術家的作品有什麼風格上的不同嗎?
蘇夏:我覺得工藝上,可能國外的藝術家會比較有特色,但觀念上的東西,我覺得中國的藝術家有中國藝術家的優勢,因為大家都是在做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可貴的是大家沒有什麼抄襲的情況發生,布展過程中大家相處都很融洽。
記者:如果下屆雙年展還邀請您,您還會來嗎?以哪種類型的作品出現?
蘇夏:我想會的。因為電影是我的長項,我應該還是以這種形式來參加。我的作品是有蒙太奇的,能講故事的,我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我想有些藝術家如果在敘事的方面不是很擅長的話,他可能會用更多的裝置來表達自己。而我自己對聲音敏感,對影像敏感,所以更喜歡現在這樣的方式。
記者:您覺得雙年展對在校的學生有什麼意義?對學院的這種教學模式有幫助嗎?
蘇夏:應該是有幫助的,但是從教學上,我覺得現在,我不主張學生學我們這些東西,我寧可他們去學技巧。因為目前我們的這種表現,是去營造藝術家自我發揮的空間,我覺得學生在目前的階段應該更注重技術面的學習。我現在所教的影視導演班的學生,很多人都已經在玩觀念的東西,而我覺得作為一個導演而言,更應該去注重表現情節,講故事。我會帶領我的學生來看,但不會要他們太注重形式或是花俏的技巧,我們不太主張學生去做這樣的東西。他們更多的還是應該注重技術和紮實的理論基礎還有手頭功夫。


雙年展激發藝術家創造


郭怡孮(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記者:您對這次上海雙年展的印象如何?
郭怡孮:我覺得它是中國進行當代藝術實踐的一次比較成功的、比較新的嘗試。它匯集了來自國際的以及國內近些年涌現出的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內容非常豐富,有很多作品具有比較高的水準。此次展覽的意義就在於激發人們思想上的一種創造,藝術本來就應該有激發人們創新、創造的功能。有很多的探索,有很多成功的東西在此次展覽中呈現了出來,它對藝術本身的發展,對傳統藝術進入當代,以及進入當代人們生活,創造出滿足觀念、欣賞需求的藝術作品有著非常的意義。而且它並不局限于藝術,它通過藝術激發了我們的創新精神,一種創造力。此外,東西方的藝術家在交流的過程中,在文化上有一種互相的借鑒,互相影響的作用,在我們與國際接軌,面向世界的時候,藝術上的這種交流是有意義的。東西方的藝術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撞擊,這種撞擊會推動藝術的發展。我覺得此次上海雙年展達到了一個藝術展覽應該達到的藝術要求。


多媒體和多媒態


受訪人: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記者:請您首先談談對這次雙年展的感覺。
范迪安:今年的雙年展是緊扣當代藝術的整體的一些重要特徵來形成展覽的主題和組成展覽的結構的。我們都知道隨著資訊時代、數位時代的到來,圖像的身份,圖像的作用,圖像在當代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價值變的越來越多意性。那麼人們又面臨著不同圖像之間形成的相互關係構成的一種新的文化景觀,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圖像對人的思維方式、觀察方式所形成的挑戰。所以我覺得這屆雙年展首先選取“影像生存”這個主題,是非常恰當的,可以説是緊扣了國際範圍內視覺文化的發展最新的特徵和急需要探討的課題。
第二,從這次展覽的作品結構來看,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應該説它涵蓋了影像從觀念到技術的不同的探索及其表現的這種方式,我們看到它所呈現的類型、語言是豐富的。它的價值體現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層,從不同角度來切入影像這種觀念對於藝術創造的作用。我覺得這個提示了在一個高科技技術的條件下,藝術的觀念、藝術的語言,它所能夠産生的可能性。
當然了,最有意思的是從這個展覽中,當代藝術出現了一個新的共同的特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多媒體,它是一種“多媒態”——即多種媒介形成的一種新的形態。我覺得這個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的、交*的、相互滲透的、相互激勵的特徵。這個特徵在此次展覽中表現的非常突出。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展覽是一個非常有説服力和有分量的當代視覺藝術的一個展示。
從邀請的藝術家來看,中國的藝術家和國際的藝術家之間形成了很好的交互性。選擇的面也特別寬闊。既考慮到最新的比如數位技術、攝像技術,也有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裏面對影像、圖像的一些觀念形態的現代的這種轉換。我覺得這樣就構成了豐富性。從國際藝術家隊伍的選擇來看,不僅選擇到歐美這些影像發達國家的作品,同時注意到了拉美、亞洲以及其他國家的作品。這就提示了當今,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大國小國,大家都共同面臨著如何尋找、如何迎向新的影像世界的問題。
記者:據我所知,現在美院有許多學生對運用多媒體、DV、裝置、綜合材料來製作藝術作品很感興趣。您覺得雙年展對他們的意義在哪?您想對他們説些什麼?
范迪安:我想,如果我們説影像中流動的、數位的、綜合媒體的形態是一種新的藝術樣式的話,那麼它必然是新一代人所喜歡的,或者説它是反映新一代人的文化情感的藝術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樣一種新的媒體的藝術是年輕一代人的藝術。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藝術院校裏還是社會上,年輕人對一種影像的豐富性有著這種喜好是自然而然的。那麼在藝術院校裏也有比較多的同學,他們從藝術感覺到觀念探索都偏好于新媒體,也是自然的。藝術院校既要保存傳統的繪畫、雕塑的品類和技巧的承傳,同時也要為新的媒體藝術打開一些空間。同學們一種可以選擇為自己的專業,第二種可以從不同的影像的創造方式中找到自己創作的生長點。我覺得不一定要一風吹都來學習新媒體藝術,其實新媒體藝術與原有的媒體藝術之間都有非常大的共通性,尤其新媒體藝術在平面、空間、造型、色彩、作品整體意境上,有很多東西其實是跟傳統形態的藝術有相當多的共通之處的。就像我們講的一句老話:“素描學好了,其他都能掌握。”


捕捉影像所存在的瞬間


受訪者:丘挺(本次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記者:談談你對你自己的作品的理解?
丘挺:我們平時提到的影像一般是科技所涉及到的,科技是對人類的思考,而我所做的國畫也是通過影像所談到的,只是形式上面表現為傳統。在我的作品中我一直追求的是一種“變化”,這種變化也就是説在作畫時,相對於影像相比要有更高的理解,是在傳統的寫實基礎上面捕捉影像所存在的瞬間。
記者:這次影像展的主題是“影像存在”,談談您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丘挺:我覺得影像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從技術方面思考;另一方面,應該從人的思想和狀態上面來説。我的畫中變化形成的一種形態也是一種影像,但其中我覺得“像”的成分更多一些。本身我們中國就是一種獨特的東方影像,我的作品就是想從這方面來反映更多的問題。
記者:您能談談你的作品的母題嗎?
丘挺:國畫講究一種傳承的正統性,因而我選擇在正統性的傳承上面來捕捉影像。我注重寫實,因而我從寫實中來尋找經驗之外的東西,這就是我在這次母題上面自己的看法。


目擊成長


受訪者:喻紅(本次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記者:“影像生存”是這次雙年展的主題概念,請談一下你是怎麼來理解“影像”這一概念的,同時對這次展覽您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喻紅:現在在國際上各種展覽裏面,影像這類展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且這期間有很多高科技的成分在裏面,跟現代的節奏十分吻合,我覺得這樣會帶來很多的可能性。這樣的展覽我覺得應該更多地出現在我們國內,內容上面也要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記者:以前看過您和劉小東老師的很多作品都是以照片為記錄,在此基礎上面的創作,您能談談你的這種創作的特點嗎?
喻紅:對,我們的許多作品都是先來拍照片,然後再來進行創作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影像記錄。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你不可能把每個人、每個情景都能捕捉到,而照片卻能捕捉到許多珍貴的瞬間,借助影像這個基礎進行創作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
記者:您以前曾演過一部有王小帥導的一部電影《冬春的日子》,您能談談您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嗎?
喻紅:呵呵……首先我想聲明一點這部電影沒有盜版(笑)。這部電影也算是我對影像方面比較深的接觸吧,也望更加深入的了解影像。現在的國內藝術發展的十分迅速,只有更多地參加才能有更多的體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