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福兮禍兮:建築界遭遇“洋經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7-27 12:21:46 | 文章來源: abbs建築論壇

    近年來,外國建築師中標奧運“鳥巢”、央視新樓、國家大劇院等大型項目,讓建築界有了中國是否成為世界建築師“實驗場”的爭論。許多外國著名建築事務所都在中國有建設項目,國際知名建築雜誌也紛紛開闢中文版。繼日本的《A+U》、德國的《DETAIL》、西班牙的《ElCroquis》登陸中國後,7月,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專業雜誌《Domus》中文版正式引進,引起了建築設計界的關注。幾位青年建築師及教育專家,對雜誌引進後的國外經驗對中國建築領域的衝擊,以及中國城市建築設計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的城市建設成為兩種聲音的對決,一邊是外國建築師的實驗,一邊是中國專家的保護,“中堅”張永和們致力於在新建築上復活傳統。而年輕新銳的馬岩松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解決中國當代的問題。

    沙龍人物

    王暉,建築師,現為北京二五二九建築工作室合夥人,曾設計西藏蘋果學校、左右間咖啡館。

    馬岩松,建築師,MAD事務所創辦人,多次在國內外建築設計大賽中獲獎,2006年設計“夢露”大廈在加拿大中標。

    周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洋雜誌對中國建築設計的影響

  我們需要了解國際建築思潮

  周榕:今天的中國建築界已經真正擁有了開放的國際眼光和交流能力。國外建築師的涌入、國外建築雜誌的引進,會讓我們的建築師更多地了解同行是“怎麼想”的,而以往只是比較多地了解了國外建築師是“怎麼做”的。國外雜誌《Domus》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它有自己獨立的建築品格、獨立的建築思想。這便有助於我們了解建築思潮,尤其是國際建築思潮是怎樣發展的。

  一個很好的交流渠道

  王暉:外國建築師來中國,包括他們的雜誌過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渠道。我們要去跟別人溝通、交流,才會有進步。文化交流需要一個開放的態度,他們也在學習中國的方法。

▼洋經驗對中國建築設計的利與弊

  「支援方」

  國際經驗讓我們少走彎路

  周榕:現在很難去界定這些國際建築思潮對中國是否有用。中國建築發展有自己特殊的情況,發展情況與世界各國都不一樣。但現階段我們有點像“盲人摸象”一樣。如果你不了解國際,不了解在國際這個大的坐標系裏你所處的位置,這種發展就是盲目的。

  國外經驗有很多種,類似國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城市經歷過大規模的城市更新,比如説紐約。城市更新,現在看起來是很錯誤的。現在大家知道那是對老的城市的破壞。老城市的機理、尺度、人際關係、社會尺度都值得我們深思,這些在城市更新中卻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這些都是西方反思很久了的。包括對歷史的態度,建築發展的基本策略,這些都對中國建築發展有很大啟示。中國建築發展很大程度是在重蹈國外50年前的覆轍。

  去年賣得非常火的雅各布斯的一本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緣何在現代中國還可以變成一個非文藝類的暢銷書,這證明它與我們的現實有密切聯繫。我覺得國外的經驗在城市化方面早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歷程。有很多的經驗值得中國去吸取。

  「反對方」

  國外建築師留下了很多垃圾

  馬岩松:是的,國外建築師到中國來了。中國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東西。但那完全是一堆垃圾。中國的設計費是歐洲的十分之一,所以國外建築師到中國來,只是用圖紙拿走設計費,根本就不會管施工品質。同時應該指出的是,國外建築師在給我們做設計時,往往是做了5%的事情,卻拿50%的設計費。

  對於國外建築師的涌進,專家爭論的是技術問題,比如説安全、不好操作。類似CCTV大樓結構不合理、造價高。但這些質疑挺沒水準的。

  建築師提出的觀點與爭論的東西都沒關係。比如説那個蛋,放在那是否合適。作為文化上的衝擊能否接受,但其實這種觀念太不現代了,只是用了現代材料而已。

  國外來的都是垃圾,但不能怪這些垃圾,而是你選了這些垃圾。我們對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對這些建築師也不了解。

  類似迪斯尼,他們在設計時不請庫哈斯,也不請安德魯,他們就請與迪斯尼風格吻合的。

  西方建築師進入到中國,根本性的一個影響是讓人們意識到建築是城市的基本元素,由此影響到城市的整體規劃。

  實際上,中國自己的問題很多。從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角度去考慮,能使我們更全面地研究城市的發展。

  對於國外建築師來説,其實做城市就是做市場,為什麼國外建築師涌入中國卻沒有關注鄉村問題的。現在我們都覺得2008年是個機會,但2008年後又會怎樣。城市密度、城市空間、貧富差距,城市改變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國外的建築師是看不到的,所謂的洋經驗是無法診斷出來的。所以我不覺得洋經驗有什麼好的。

  「中立方」

  我們沒辦法客觀評價

  王暉:對國外建築師、建築經驗的接受,我們沒辦法客觀去評價,這是一個綜合海量資訊的過程。你説中國有10多億人,有8億人説好,説好的程度也不一樣,很難有個清晰的標準。但從建築本身的特徵上來講,還是有評價的系統。但是這又無法進入到特殊的評價標準內。如果從環保角度上講,國家大劇院還是有點問題。有一天我從那經過,太陽曬過來,有反光,這就很難受。從光污染上就存在一些問題。

▼城市建築設計:問題與構想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重建

  周榕:中國建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都是改頭換面的、喬裝打扮的古典主義思想做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建築,是國外建築師進到中國來以後。不過大規模的國外建築師進來,也是良莠不齊。

  其實有些建築師在國外根本就沒什麼水準,但他們也進來了,尋找他的機會。那麼大量的國外建築師進來以後,我們能不能確立一個標準,什麼是真正好的現代主義的建築,很少有中國建築師能做出判斷。

  我覺得像鳥巢這種優秀的、甚至是偉大的建築進來以後,其實為中國當代建築提供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它像一個參照係,它告訴我們真正好的現代建築的標準、品質是什麼。

  中國就沒什麼建築風格的傳統。以前中國就一種折中主義的復古性風格。中國在80年前,就已經將古典主義體系的根斬斷了。中國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重建。中國建築風格的重建,建立在幾個基礎上,一是現代主義風格上,一是中國的基礎上。既是中國又是現代才是發展之途。不要説國外經驗進來了,就顛覆了中國的風格。中國就沒什麼傳統。

  現在是個階段性問題,沒辦法

  王暉:中國從農業社會一下子就蹦到了工業社會,現在進入了資訊社會,還不是説是傳統的工業社會,整體的人群結構變化呈現出更多變的格局。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了,城市形態必然也會發生變化。這些東西造成我們對建築的態度是非常獨特的。比如説拆四合院這事,這不是現在才有的。以前改朝換代,只要換一個皇上,就會對原有的建築進行大改觀,都是辭舊迎新的態度,裏面有很多都是深層心理上的東西。

  這些大背景下,建築必然呈現出雜亂無章的情景。房子高度也不一樣,參差不齊,張牙舞爪的,相互之間沒有一個相關聯的東西。每一個個體看上去都與其他東西不一樣,像雜拌糖,還挺好玩的。現在是個階段性問題,沒辦法。我們沒辦法一兩句話之內説得特別清晰。建築的週期十年至十五年才會有個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是與其他社會背景相關聯的,但我覺得應該給中國人時間。

▼中國接受新觀念還是挺快的

  馬岩松:上世紀80年代,我們就提出向西方建築學習。

  當時覺得自己的文化是個包袱,所以要拆。現在覺得重要了,需要保護。其實這些都是不了解自己文化的做法。其實北京沒什麼好房子、古房子,而只有老房子,有價值的很少,不像義大利每個老房子都很好。現在又開始保護了,但這種保護其實就讓它們死了一樣。

  中國建築市場上變化得特別快。頭兩年所有人都不認可我們,我們向政府介紹方案時有人竟睡著了。但現在,在上海、北京、廣州都有中標項目。

  我們沒變,但是他們改變了。中國接受新觀念還是挺快的。我現在也關心北京老城區的項目。北京老城區需要新陳代謝,需要把新的房子蓋進去,需要新的,甚至是未來的房子。而不是不動它,怕它怎麼樣。

相關連結:

    外國建築雜誌登陸中國情況
   《Domus》中文版
   《a+u》中文版
   《ElCroquis》中文版
   《Domus》中文版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