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陳世民:中國建築文化的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6-20 00:09:52 | 文章來源: 中國不動産

    面對中國房地産市場上種種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我們需要增強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如何在這個黃金時代整合建築文化、讓中國創造的中國房子能夠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房地産行業已經取得了壯觀的物質成果,但和中共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創新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距離尚遠。在建築文化領域出現的種種變異現象,造成了房地産開發不顧民情、建築文化傳統面臨斷裂的嚴重問題。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在新的時空和環境下,研討建築文化已經超過了學術的範疇,不僅對個人和企業成長有關,更與房地産産業的發展有關,也關係到中國建築文化的崛起乃至對世界建築文化應該做出的積極貢獻。

  反思是總結的前奏,總結是前進的基礎。在反思中國當代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追根尋源的同時,研討中國建築文化傳統的本質及其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中國建築文化的三大誤區

  反思之一,中國建築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多難。中國建築文化在世界建築體系中有悠久的歷史,但是由於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約束、皇權政治的主宰,中國建築在世界的影響力很低;加上鴉片戰爭以來,伴隨著強權經濟、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國建築文化傳統不斷遭受到外國建築文化的衝擊。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築文化交流中,儘管産生過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國建築傳統文化和國家的命運一樣,是多難的、落後的。建國後産生出不少優秀的作品,特別是1959年通過北京興建十大建築,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有很大的發揚;但此後對復古主義的批判、受俄羅斯建築文化的影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多年緊縮和調整建築標準,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築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本來是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大好機遇,但卻又受到“歐陸風”的侵襲;嚴重的“青黃不接”使西方建築文化填補了我們發展的空間。由此引發出的建築文化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暫時的,而是長遠的。


  反思之二,對中國建築文化業內至今定位不清,誤區重重。對於中國的建築文化傳統是什麼、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中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一,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就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國這些特殊建築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只會在現代建築的樓體上硬搬某種廊子、亭子。誤區二,認為中國建築文化已經過時了。他們承認中國建築文化很有特色,但認為這些傳統已經與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發揚傳統的問題上猶豫不定。其實,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歷史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産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著文化而興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築文化,都離不開歷史的沉澱和積累,只是我們怎樣去把握和傳承的問題。第三,就是體系的對立。有人認為中西文化體系各不相同,要搞現代建築就不要講傳統,兩者不可兼得。這種觀念在房地産業界頗有普遍性,在建築師中間也有很多人是這樣看問題的。雖然他們在中國土生土長,但受現代建築教育多於受傳統建築文化的教育,建築傳統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舊,缺乏建築文化修養。新一代的建築師認識上的淺薄必然導致一方面迫於市場激烈競爭的壓力,設法去滿足政府領導和發展商的意願,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師”的左右,在我們的建築報刊、書籍、報告中,到處充斥著西方的建築文化,許多建築師難免受其影響,隨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國的建築師曾這樣説,我在中國的看到的建築基本只有兩種:要麼是模倣、要麼是徹底的破壞。外國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國建築文化存在的問題,現在,應該是為中國建築文化傳統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認識誤區的時候了。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們缺乏建築文化的自強意識和保護的政策。21世紀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著本質的不同。我們希望直接借鑒西方現成的發展經驗,加快自身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儘管我們意識到WTO打開大門以後,西方建築文化的“狼”來了,但是,如何應對,如何與“狼”共舞,我們缺少思想上、組織上以及政策上的準備,沒有適時提出建設方針和行政指導,基本上處於被動狀態。這是造成我們現在許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日本早在30年代就開始眾多的設計大賽,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有日本特色”。戰後復興時,主管部門和建築師取得共識,要求新建築物一定要傳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經發生變革了,還要通過混凝土體現日本傳統建築的本質特點。80年代,在技術革新的大背景下,他們轉為全方位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核心,提升到從空間把握傳統文化,通過內部構造的研究,對日本建築文化做出了積極的傳承。至今,日本眾多新建築開發仍在積極尋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築文化特色。不能不説,在日本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政策指引和保護措施是其建築文化得以傳承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中國和日本的歷史不同,現代化的進程不同,但如果我們在“狼”來了之前對本土的文化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文化自強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築文化隨著外資投入與技術引進進入市場,我們也不會喪失文化的競爭力,不會出現崇洋的攀比,也會在新一輪的建築開發中讓中國建築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

  究竟哪些是中國建築文化傳統?其精髓在哪?傳統中哪些是值得借鑒和發揚的呢?我認為,其中包括:美學原則和建築形態,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環境與建築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繹的悟性共鳴的園林景觀的構成原則。

  中國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傳統文化並不落後,反而與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説我們許多古城的規劃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環境的有效利用,成為了今日的風景名勝。而現在我們一般的城市規劃和開發區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寬闊,缺乏個性化。還有,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居住建築,展示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德,這種美德就是現代西方建築所探討的生態性和共生論;而現在很多開發項目受政治、經濟利益的驅使,忽視了這些美德,在豪華的小區、宏大的會所中,大多都在延續同一個模式,重復同一個思路,違背了因地制宜、因環境而宜的原則。現在流行的造園藝術也大多停留在公園式的建築上,既沒有發掘中國園林的生態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與自然的精神共鳴,造成了園林與文化的斷裂。假使我們擺脫崇洋的迷信,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中國建築文化將有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意在尋根,志在崛起

  當然,我們現在不是主張復古、倒退,也不是針對現有建築文化的變異現象提倡大家搞義和團式的行為,而是意在尋根,在廣採博收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發揚光大,從而啟動當代中國建築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積澱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臺,真正變與“狼”共舞為引“狼”共舞。

  創造中國的建築文化一定要引進西方的建築文化。他們沉澱出的建築文化有不少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但西方19世紀、20世紀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決中國今日建築大潮所遇問題的靈丹妙藥,更不可能成為中國新的建築文化。我們要以傳統建築文化為根,用中西建築文化激發我們的創新。上海的金貿大廈因為啟動了中國傳統古塔的神韻而在投標中獲勝。最近一批有膽識的開發商開闢了像“觀唐”、“九間堂”這樣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創新別墅市場,引領了中國建築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長安街上也出現了演繹新的中國建築文化的樓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後創作過藍海酒店和中國文化中心等項目,也有一個體會:吸引、引進豐富多彩的外國文化,需要民族化、當地化;同時,繼承建築文化傳統,需要結合現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發展對其加以現代化;兩者不可偏廢。

  當然,繼承和發展中國建築文化傳統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有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花開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創新中國建築文化,只有建築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特別要有發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援,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陳世民簡介

  畢業于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曾往香港參與創建首家境外設計公司,因對國家建築設計行業特殊貢獻,1994年被授予國家建築設計大師稱號。現任全國工商聯房地産商會副會長、全國房地産設計聯盟CEO、陳世民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