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與“現在”的距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16 13:26:21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網

  11月7日,一場名為“現在”的當代藝術攝影作品展在滬申畫廊開幕,展出了藝術家金江波與曾力近年來的一些觀念攝影作品。

  “現在”是一種更為切近與清晰的現實狀態麼?在人們通常的感覺裏,“現在”既是體驗中的,也是稍縱即逝的。它太切近,也太過密集,以至於都來不及看清楚。也正是“現在”,常常會使我們忽略現在。這或許就是當我們透過金江波和曾力的攝影作品,看到天安門廣場以及那些外資撤離後廢墟般的工廠場景時,會有種異樣的陌生感的原因所在吧。

  我們從不會為天安門廣場上擠滿了人這樣的場景所驚訝。在中國人眼中,天安門廣場一直就是這樣的,或者更進一步説,它就應該是這樣的。隔著明顯過於寬闊的長安街,人們可以看到莊重肅穆的天安門城樓,想像偉人們站在那裏向人民群眾揮手致意的場面。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買好票站在城樓上,遙望廣場上的人民群眾,儘管基本上都是來旅遊的,可是站在那裏依然像是在慶祝什麼節日的重大集會—廣場的邊界,使得密集其中的人們自然而然地構成了這樣的集會場景。不能不説這是非常成功的一種政治景觀。我相信在看到曾力的那幅《天安門廣場》時,很多人都會被這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場景重新觸動。

  人的眼光裏是有觀念的,否則的話,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攝影都難以實現。觀念來源於認識與發現,攝影者對世界的認識與發現。在天安門廣場及其周邊建築所構建起來的神聖化政治空間裏,曾力的眼睛與鏡頭髮現了這個空間體系中所包含的結構限制性與距離感。然而身處廣場中的人們通常不會清楚地感知到它的限制性,而往往會對它面積之大以及遊客之眾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另一幅關於人民大會堂的作品中,則可以看出距離感。從畫面近處向深處開始延伸的象徵著安全通行的斑馬線,在寬闊的馬路中間被隔離柵所阻斷,而馬路對面站立整齊的衛兵安全線,則對視線構成了另一種阻擋,那座極為莊重的具有象徵性的建築物,因此顯露出陌生的一面。

  如果説曾力的立足點是政治化的場景,那麼金江波的切入點則更多落在經濟社會。他的鏡頭指向了剛剛發生的巨大變化所留下的那些遺跡般的場景。就像以前我們總是知道廣東有很多外資企業和為數眾多的外來農民工,但並不知道那裏究竟是怎樣一幅場景一樣,我們在看到金江波的這一系列名為《經濟大撤退》的作品之前,並不知道與“撤退”相關的會是怎麼樣的一些場景。這些非常寫實的作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藝術家與一個新聞記者的視覺角度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金江波在這裡所關注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而記者在面對這樣的場景時關注的常常只是“發生了什麼”。

  當我們看到,那巨大的廠房裏剩下的只有滿地狼藉的廢棄物和一些依舊鮮紅的安全標語,以及覆蓋了整幅畫面一半的陰影和右上方的那一排被陽光照得通亮的窗戶,我們很容易就會産生時間凝固的感覺的。這裡並沒有人在現場,但是這裡有歷史。儘管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某外資企業的電視機製造大型車間,可是面對這個被強力傾空的失去了生命力的空間,我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資本的投機本質以及與此相關的某種近乎暴力的特徵。當它們來臨的時候,會造成一種春風化雨的表像,但當它們離開的時候,就會留下這些近乎被洗劫過的場景。資本離開了,民工離開了,發生在這些空間裏的,似乎只是一些短促的喜劇,或者鬧劇。資本去尋找人工、土地成本更為低廉的地方了,這樣看來,似乎我們進步了。那麼這一切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顯然不只是這些空曠而狼藉的場景。

  看金江波與曾力的展覽,有可能會提示我們重新思考“現在”,思考究竟應該如何去理解、認識和發現“現在”。藝術家顯然並不是“現在”的唯一的見證者,他們更多的還是試圖通過自己的眼睛/鏡頭來提醒人們去好好看看“現在”使人們有機會重新獲得在場的感覺。當代中國社會的複雜性、多變性,從這些攝影作品中只是透露出點點滴滴而已,它是充滿矛盾的,但並不是荒謬的。這些作品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其實是社會上最強大的兩種力量——權力與資本——都有的那種既能製造穩定秩序也能製造廢墟的“辨證”的能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果品倉2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果品倉4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