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報》2002年2月1日發表徐沛、周丹的文章《圖片故事在網路時代的困境》,提出了圖片故事在傳統紙介傳媒中面臨的困境和"圖片故事格式塔因為網際網路瀏覽方式的破壞而無法保全"的困境,並且斷言,圖片故事所代表的價值體系開始邊緣化。筆者對該文中的某些論斷尚存疑問,但覺得該文中把圖片故事的版式視為格式塔(Gestalt),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説法。
為了清楚地説明圖片編輯與格式塔的關係,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格式塔。格式塔心理美學早在1912年就以韋泰默《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為標誌登上了學術舞臺,其主要人物有柯特、考夫卡、阿恩海姆等。格式塔心理美學有幾個基本觀點:
1. 完形,是格式塔美學的出發點。格式塔,是Gestalt的音譯,而完形,才是這個詞的意譯。完形有三個特點:
首先,完形必須是一個整體,各個部位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繫,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整體要由各種要素和成分構成,但不能把完形分解成各個成分,它的特徵和性質是從原來的構成成分中找不出來的。沒有多餘的東西,沒有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比如一個正常人,作為人的特點和能力就不能夠在他的某個部分或成份中體現,他的整體結構中各個部分是協調自然的,也感覺不到某個部位的存在,當感覺到某個部位存在的時候,這個部位已經出了毛病。再如,把一隻鳥的各個部分肢解後堆放在一起,絕對與這只鳥自然長成的整體不可比擬,它飛不起來,就不能再稱作鳥了;比如一隻好看的時鐘,把部件拆開來堆在一起,就無法計時了。
其次,完形,在它的大小、方位等發生改變的時候,仍然保持整體性和功能不變,具有變調性。比如,一首曲子,可以用不同的樂器和調式來演奏;一幅攝影作品,可以放大到5寸,也可以放大到16寸,可以沖印,也可以列印,可以整體調薄一些,也可以加厚一點。
第三,完形是人類活動中因對物理結構的一種視覺上的感知判斷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它不完全是客體的性質,也不完全是心理幻覺,而是客體經過知覺活動組織成的整體,是客觀的刺激物在主體知覺活動中呈現出來的式樣。總之,人們在觀看的時候,物體內在的物理結構使人通過視覺形成了一種和諧一體的心理結構。完形是"看"的過程中,主客觀相互作用所得之形。
2. 格式塔是一個力的結構。有中心、有邊緣,有重心、有傾向,有主次,有虛實,有對比,完形自組織地追求著一種平衡,力的蘊涵、運動都圍繞著平衡進行。這種平衡,是力的平衡、動態的平衡、活的平衡。力的運動和平衡,是格式塔心理美學的兩大基石。
3. 格式塔,從客體方面講,是結構;從主體方面講,是組織。格式塔的活動原則有兩個:簡化與張力。簡化就是以儘量少的特徵、樣式把複雜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力的骨架,我國古代美學中的離形取神,就是這個道理。簡化以分層、分類、忽略等多種方式,走向知覺上的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的基礎在於張力。點、線條、面的結合,色彩的對比、過渡,其中蘊涵著內在的"傾向性的張力",一幅攝影作品是靜態的,但我們能夠感覺到其中的各個部分之間的內在緊張的運動,比如草原上一株樹的向上長和向下扎的力量,大海邊驚濤拍案的力量。有時,藝術創作中,採用超廣角鏡頭,用一定的變形來突出張力。再比如,駿馬賓士四蹄騰越的真實景像是1872年美國的邁布裏齊通過連動的攝影機拍攝到的,但畫家傳統的畫法並不遵守實際情況,而是把馬的四蹄都畫得向外翻,這也是為了凸顯張力。格式塔要求在表現張力時,要凝固最具有包孕性的一瞬間的態勢,許多成功的體育攝影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比如趙彤傑拍攝的體操運動員劉璇在身體騰空成水準的那一瞬,就是典型的用法。
4. 格式塔具有表現性。表現是完形過程中固有的特徵。造成表現性的基礎是力的結構。因為外在宇宙與人的心靈宇宙具有異質同構的性質。
以上簡要説明瞭格式塔美學的基本要點,為的是進入對於圖片編輯的分析。具備格式塔特點的對象,一般來説,因為非常符合人的知覺規律,具有藝術性,因而是一種生命的形式。而優秀的造型藝術品,無不是格式塔。如果把圖片故事的版式,看作格式塔,那麼這種版式設計上也應該具有上述幾個基本特點,應該是一件藝術品了。就徐、周文章中所例舉的《一個大孩子的終極遊戲》來看,筆者基本同意他們的分析,這個版式設計很成功,但如果就此認定,這個版式就是格式塔,筆者覺得這樣運用格式塔的概念,至少不夠週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