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林一峰:先有錢,才能做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02 12:59:16 | 文章來源: 南都週刊

遊走于輕熟姿態與商業利益之間的林一峰, 心態卻十分成熟,與世俗之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林一峰《思路》專輯封面

南都週刊記者·羅小敷 實習生·李穎娟

被稱為“香港土生土長獨立創作才子”的獨立音樂人林一峰,七年前因為一首原本寫給陳奕迅的《雪糕車》,因為不願歌詞被改動,索性自己在家錄唱了並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床頭歌》,有些戲劇性地從此走上獨立音樂之路。

屋邨長大的孩子

林一峰説自己很幸運。

他在香港屋家庭長大,家住坪石,父親從事飛機修理職業,一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買房。林一峰14歲時,一家人搬至屋價便宜的大埔,置業重擔得到舒緩,讓身為長子的林一峰的養家壓力頓減。他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父母給他的自由度也很大。高中時愛上台灣音樂和文學,在未經正統音樂訓練情況下,開始自學吉他、作曲寫歌,並多次在學校參加公開表演。原本希望考入香港大學讀文學專業,卻因高考成績不理想轉而去了香港城市大學讀商科。2000年,僥倖大學畢業。那是林一峰非常孤獨的時期,喜歡表達,卻找不到知音,因此獨來獨往,游離于大眾,將大把時間花在了百老彙看電影上。

最早的獨立音樂啟蒙者是美國60年代至今的唱作人珍尼絲·依恩(Janis Ian)。1995年,林一峰開始聽珍尼絲的作品,珍尼絲從音樂到網站都是自己一手操辦,因為喜歡才去做,完全我行我素,這對剛好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林一峰影響非常大。後來回憶起來,他説正是這個時候,他萌發了以珍尼絲為榜樣做獨立音樂的想法。

他開始用MD機嘗試錄製自己創作的旋律,幾年間寫下多達五六十首歌。後來竟然被滾石唱片看中一批並收購了版權,他也因此賺到了不小的一筆錢。在此期間,林一峰曾經隨滾石公司去台灣半年,那時候他強烈感受到,加入大公司得放棄很多自主性,他説這不是自己能接受的。

香港快節奏的生活,給了草根出生的林一峰生存的危機感,“跟不上大家就會先一步被淘汰”。但他不願意因為生存而屈從,因為有了那筆從滾石賺到的錢,他可以做到再也不去打長工,可以靠給流行歌手寫歌賺錢養活自己。

城市遷徙者最懂他

林一峰説,做獨立音樂七年來,常常被記者問香港現在是不是文化沙漠。他為此不忿,“其實香港的創作人很多,但因為快節奏的生活,這些創作沒有消化空間,新的不斷出現舊的不斷被淹沒,保留下來的不多。”這也是他當初堅持做自己的廠牌的原因,他不喜歡被淹沒。

但真正踏出做獨立音樂這步,卻是源自一次偶然事件。當初寫歌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給自己唱,更沒有出唱片的計劃。當時林一峰寫了一首叫《雪糕車》的歌,以小時候的屋生活為主題,原本是寫給陳奕迅唱的,寫完後才發現陳奕迅根本就沒有屋生活經歷。

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如果給陳奕迅唱,歌詞肯定得有較大改動,但可以獲得佣金,省事省心。但是林一峰説自己控制欲特別強,什麼事情都希望從頭到尾自己親手做,而且把歌詞看得最最重要,與其讓人刪改作品,他寧願自己唱。

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林一峰在家裏一手一腳地錄製了《床頭歌》,花費了五位數的積蓄,原本只打算印兩千張賣賣看,沒想到最後賣掉了超過兩萬張。如果不是因為第一張唱片恰恰賣得好,林一峰説他很難會有後來的堅持,因為白手起家,沒有資金繼續運轉下去。

今年6月19日,林一峰的第九張個人專輯《思路》面世。這是一張以思想遊歷為主線的概唸唱片,將十二年以來創作的歌曲用“去路”和“歸途”整合成關於人、家和旅途的拼圖,兩張CD共22首歌,嘗試“最徹底將香港與世界連接在一起”。

在流行音樂當道的香港,這種蘊含濃郁文化氣息的音樂專輯很少見,林一峰説自己是香港獨立音樂人中堅持時間最長者之一。近些年獨立音樂在香港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多叫好不叫座,唱出癡男怨女的情情愛愛更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譬如為林一峰贏得最高榮譽的,恰恰正是2003年替孫燕姿作的《遇見》,曾獲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卻不是他的主業:獨立音樂。

從2003年出道以來,林一峰獨以唯美冷清的詞曲,一張接一張地出著尋找心靈歸宿的音樂專輯。喜歡的人稱他為音樂界的清流,用清純、感性、流浪、親切來形容他;沒感覺的人則批判他“只是在表面上呈現出不同材質”,以異類的姿態僥倖討得部分城市動物的歡心。

偶爾給孫燕姿、陳奕迅、張信哲這些當紅歌手寫歌,把主要精力放在獨立音樂上,搞搞舞臺劇,寫字出書,林一峰就這樣多年遊走于主流音樂與獨立音樂之間,但又未因為跨界而陷入面目模糊的尷尬境地。一位多年的粉絲這樣誇讚自己的偶像: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變態,粵語、國語、英文都能寫能唱,而且只憑一把吉他。

然而,各地的反響又不一樣。比如説在台灣,林一峰儘管也有辦過幾次演唱會,唱片也有發行,但一直是不溫不火,有台灣樂迷覺得他的歌太八十年代情懷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愛聽。相反,在內地卻很受歡迎,2006年,“林一峰3G門戶唱遊”在內地多個城市巡迴上演,座無虛席。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更是于2005、2006年兩次將最佳民謠藝人頒發給他。

對此,林一峰理解為,喜歡自己的歌的人,多是那些小地方出生、受過良好教育、到大城市裏來打拼並獲得一定成就的,內地城市裏充滿了這類遷徙者。他説的這種人正是他自己。

不與商業為敵

香港上環,LIFE MUSIC工作室設在街角的一小高層樓房裏,不到40平方米的空間裏,擠著兩張辦公桌、長條形沙發、文件櫃、樂器、雜物等等。LIFE MUSIC是林一峰2003年創立的個人品牌。但林一峰將其稱為“山寨廠”——除了作為老闆的自己,只有兩個員工。

辦公室的地址資料顯示是中環,其實是中環的隔壁上環。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辦公室地點是關乎財力和面子的大事。即便如此,在租價相對低廉的上環能有自己的工作室,無需靠其他職業營生,對於香港獨立音樂人來説已屬不易。

當年抱吉他自彈自唱的文藝青年,已會開公司發掘新歌手替他們開演唱會。林一峰説“這一招很有用”,他説的是不與商業為敵,“給娛樂歌手寫歌對獨立音樂人的成長來説是個很好的臺階,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名字”,而且既可賺錢解決生計問題,為做獨立音樂鋪路。

他與主流音樂界一直不疏遠。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分別於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在香港商業電臺第二台主持《一切從音樂開始》、《大家好聲》及《一人一吉他》等音樂節目。曾是該臺寵兒,多次打入男歌手五強行列。從1999年開始,給莫文蔚、杜德偉、陳奕迅、張信哲、許志安、陳慧嫻等流行歌手作曲作詞,有大量作品。

“香港做獨立音樂的人有很多優秀的,比如my little airport、ketchup等,他們都做得比我早,而且音樂做得很好,但他們不做任何宣傳,我覺得他們很冤枉”,他反對關起門來做音樂,要積極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獨立音樂也要積極宣傳推廣,形成這種思維是因為他大學的商科背景,“我從中學就有這種商業的意識,一定要先有錢,才能做夢”,這個來自屋的孩子深諳其中道理,大學的商科背景給了他商業運作的概念,他早已經知道該怎麼在香港生存得滿意。

2007年起,LIFE MUSIC從最初的專注于林一峰個人的專輯製作,開始將目光投向香港的中小獨立音樂單位,替它們籌辦演唱會,充當起“開山牛”的角色。Hip-hop組合農夫、獨立樂隊野仔、my little Airport都曾與之合作過。

但是,他一直覺得自己“雖有生意眼光,但沒生意手段”。在香港享有一定聲譽的“農夫”,當年便是從LIFE MUSIC踏出的第一步,做了第一場公開售票的演唱會,後來“農夫”簽給了陳冠希。這樁生意看起來像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林一峰卻只説“一切隨緣”。

自己斥資50萬元製作的最新專輯《思路》,有人建議將雙CD中的22首歌分成三張或者四張CD單獨發行,那樣可以賺更多錢。“分開就會不完整,而對我最重要的是要把概念完整性呈現出來”。

做別人不做的事情,這是他的行事準則之一。他慶倖自己生長在尊重智慧財産權的香港,但是他想做更多,在未來一兩個月內,他將在個人網頁上推出收費下載歌曲業務,可能是香港第一個開發直接收費下載系統的歌手。“其實收費只是象徵性的,網友當然可以從其他渠道免費獲得,但我想加強他們支援音樂版權的意識。”

香港獨立音樂圈子並不大,與Ketchup、The pancakes、My little airport這些組合也都挺熟,但大家平時很少聯絡。大多數人並非能像林一峰一樣全職做獨立音樂,而是都有其他正職在做。大家平時忙,除了合作很少碰面。如果對方出新專輯,自己會去買,然後打個電話聊一會。

讀《莊子》,看好萊塢大片,清瘦,聊天時偶爾要跳起來倒杯水,吃點餅乾,再換張CD聽聽,這都是林一峰。因為有網際網路,獨立音樂對傳統行銷方法的依賴大大降低。他常常上網與歌迷交流,有些演出他不做任何宣傳,只要在網路上發佈消息,就會座無虛席。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環境下,他説做獨立音樂是非常聰明的選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謝天笑“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誰與箏鋒”成功舉辦
· 搖滾樂與當代藝術在798開始“愈”的立體對話
· 崔健欲赴張北音樂節 一睹偶像Tricky魅力
· 洪啟8月將在北京進行兩場演出
· 英國Trip-hop巨星Tricky壓軸張北草原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