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在兩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建立了城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會。同時,蘇美爾人在幼發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不僅澆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網提高了土地的生産力,使成百萬的人從田間解放出來,去從事工業、貿易或文化工作,他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但是兩河流域,特別是下游,嚴酷的自然條件給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限制。首先是降雨量的稀少,年內分配也不均,在作物最需要水的8~10月正是枯季。其次是氣溫很高,夏季往往超過40℃,高溫增大了土壤表面的蒸發,導致土壤的鹽化。此外,當上游森林被破壞而導致洪水時,平坦的地形和低滲透性的土壤更加劇了土壤的澇化和鹽化。土壤鹽化的直接結果是土地生産力的下降,其表現是不耐鹽的小麥(僅能容許土壤含鹽量<0.5%)為耐鹽的大麥(能在含鹽量為1.0%的土壤中生長)所取代。在西元前3500年,整個蘇美爾地區全部種植小麥。隨著土地墾殖史的延續,土壤中的鹽分越來越多。西元前2500年,蘇美爾地區小麥佔了穀類生産的15%;而到了西元前2100年,小麥僅佔2%。小麥在這塊土地上消失的時間是西元前1700年。 比大麥取代小麥更嚴重的另一個問題是耕地的減少。由於鹽鹼化的氾濫和人口的增長,蘇美爾人每年都要花上大量的人力來開墾新的土地。但可開墾的土地畢竟有限,耕地在西元前2400年達到最高數量後逐漸下降。在西元前2400~前2100年間,新墾土地中有42%的部分出現鹽化;到西元前1700年,竟達到了65%。當時的文字記載是“earth turned white (土地泛白鹼)”。 蘇美爾地區的歷次朝代更替,都沒能恢復土地的生産力和改善環境和資源的惡化狀況。土地的惡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援系統”瀕於崩潰,並最終導致文明的衰落。該地區從一個燦爛的文明古國淪為窮鄉僻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此一蹶不振。 《人與自然百科·人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