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北京時間上午10點33分,美伊大戰這支弦上之箭終於伴隨著幾陣美軍炸彈的轟隆聲迸射而出。有人説:“兩河流域的伊拉克,是諾亞放飛和平鴿的地方,但在這裡鴿子很少銜來橄欖枝。”的確,迄今為止,地球上恐怕沒有哪一個地方像兩河流域地區那樣屢遭戰爭的蹂躪。古老的文明伴隨著血腥,這塊土地上走馬燈似的上演著文明更替的戲劇。據統計,目前伊拉克境內有一萬處重要遺址和遺跡。這些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目前都面臨著炮火的威脅。無情的戰火如果繼續蔓延,除了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還將會給這些文物古跡以怎樣的傷害?目前成為國際社會及許多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
與中華文明一樣,作為兩河文明最早的蘇美爾文明也是發源於5000多年前的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前者連綿不斷至今,而後者則在2000年前就永遠消逝了。若沒有中世紀以來各國考古家的探索、研究,恐怕這段輝煌之史會最終成為一段死去的文明。近日,記者專門走訪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語系的拱玉書教授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張夫也教授,走進這塊曾經有著悠久歷史、輝煌文明,今天卻在飽嘗戰爭之苦的美索不達米亞。回眸往昔歲月之餘,以期更多的人來關注、珍視這塊土地和它的文化遺存。 隨風而逝的古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不是國名。在伊拉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以前,即作為一個地區而存在。它來源於希臘語,漢譯名即據此音譯而來,意為“河間地區”、“兩河流域”,即是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貫的地方。在應用中,美索不達米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美索不達米亞並不和伊拉克完全相等;但在狹義上,完全可以説美索不達米亞就是伊拉克。
一直致力於亞述學研究的拱玉書教授介紹道,兩河流域是西亞的走廊,古代居民成分複雜,其中主要為兩大支:一支為蘇美爾人(Sumerians),他們于西元前50世紀已住在兩河流域南部。兩河流域的上古文明,開始就是由他們創造的;另一支為塞姆人(Semites),他們有許多分支。其中在兩河流域先後建立過國家的有阿卡德人(Akkadians)、亞述人(Assyrians)、阿摩利人(Amorites)、迦勒底人(Chaldeans)等。從西元前50世紀中後期至西元前3000年左右,是蘇美爾人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期。約西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開始出現城市國家。
當蘇美爾內部進行爭霸之時,西元前2300年左右,在其北部興起了阿卡德王國,這個王國的創立者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薩爾貢。最終,薩爾貢打敗蘇美爾聯軍,統一了蘇美爾人的各個小城邦,建立了第一個跨地域的楔形文字帝國。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之後,南部兩河流域又分裂為若干小國。入侵的阿摩利人後來與當地居民同化,並以巴比倫為中心建立了新的國家,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第一王朝”。至第六代國王漢穆臘比(Hammurabi)時期,古巴比倫王國已經十分強大。
西元前689年,巴比倫第四王朝被亞述人滅亡。亞述位於兩河流域北部底格裏斯河中游地區,西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是其國力強大、文化昌盛時期。
約在西元前10世紀初,迦勒底人進入兩河流域南部,後來在聯合米堤亞消滅亞述帝國後,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其中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位期間是新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據説,為取悅于米堤亞籍王后,他還築起了一座被希臘人譽之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尼布甲尼撒死後,祭司集團屢次發動政變。西元前538年,波斯人兵臨巴比倫城下,祭司集團主動打開城門,從此新巴比倫王國被併入波斯帝國。那些殺戎征戰的歷史人物終化為塵土,遺留下來的古物卻向後人顯示著這段古文明令人眩目的輝煌,記錄著兩河流域的先民在社會制度文明求索方面所達到的驚人高度。
驚為天物的藝術品 據張夫也教授介紹,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陶工藝的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造型豐富、裝飾多彩的陶工藝作品問世。原始社會末期,兩河流域南部地區首先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金石並用時代。考古學家們根據發掘年代和地點,將前蘇美爾時期的文明定名為歐貝德文化(Ubaidian culture)、烏魯克文化(Uruk culure)和傑姆狄特那斯爾文化(Jemder Nasr culture)。在這些遺址中皆有精美的陶工藝作品出土。
在採訪中,記者獲悉:兩河流域雖然因缺乏石材而未能留下像埃及那樣規模宏大的建築,但仍有大量製作精美的石工藝作品留存下來。古巴比倫時期的著名石工藝品《漢穆臘比法典碑》便是其中之一,拱玉書、張夫也兩位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高度評價了該作品的意義。此碑高2.25米,石碑上端以浮雕形式裝飾著太陽神沙瑪什授權標于漢穆臘比的情節。石碑下半部分鐫刻著楔形文字的法典條文,全文共49欄,282條,8000余字。拱玉書認為:“作為古代第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和階級關係,不失為研究、考證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珍貴資料。”張夫也則進一步分析道:“這種成文法典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它對氏族貴族隨意解釋法律、濫用司法大權是一種約制。法典條文涉及面極廣、規定極細。譬如其中就有內容規定如果理髮師剃掉了奴隸的標記,即要被處以斷指之刑。”
除此之外,兩河流域的金屬工藝也是兩河流域文明中的一個亮點。從史前的傑姆狄特那斯爾文化期到蘇美爾王國期間,出現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和黃金工藝製品。兩河流域金屬工藝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作品的造型多為翼獅、牧牛、羊、鹿等形象。對此,張夫也將其解釋為:“由於動物與人的關係密切,所以人們塑造藝術形象總是從表現此類題材開始。人們將人首、牛身和鷹翅進行組合,有“如虎添翼”之意,是對智慧與力量的追求,更是將其視為保護神,祈求它能為自己帶來庇護和福祗。” 戰火紛飛中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 中世紀時歐洲的一些研究古典著作的學者根據《聖經舊約》和希羅多德的《歷史》等書中的描寫,開始到兩河流域尋找相應的景物,從而經歷了一個從古物學到考古再到文獻學的過程。1843年,時任法國駐摩蘇爾領事的保羅·埃米勒·鮑塔首先開始挖掘。在距摩蘇爾西北10英里的郊外,他挖出了一個亞述人的城市,包括宏偉的王宮、數對巨型人面獅身石獸,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後經考證,這裡是亞述帝國最強大的國王薩爾貢二世的宮殿。
這些發現使整個歐洲為之震驚,並帶動了此後數十年間西方世界的大規模考古活動。1877年,兩河流域南方的發掘工作也拉開了序幕……由此可見,所謂“亞述學”是指19世紀由西方人發起建立的一門研究古代近東語言、文化和歷史的新興文獻學。因早期發現的文物多為亞述時期,故名。
從中世紀到現在,人們對兩河文明的考古活動從未間斷,無窮無盡的寶藏和考古發現難以盡述。至今,兩河流域的沙丘依然在等待,從陶魯斯山到波斯灣,仍有6000多個遺址土丘等待著各國考古工作者和文獻研究者發掘。
今天,美伊大戰的進行使美索不達米亞這塊飽受血與火洗禮的土地再次遭受劫難。隨著戰事的推進,在3月22日新華社拍攝的一張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伊拉克的提克裏特博物館已成為一片瓦礫。據統計,目前伊拉克已有至少三處重要博物館被毀。另據報道,巴格達市內的國家博物館不久前也曾遭到美軍導彈的攻擊。目前伊軍第二道防線已經部署在全城各個角落,其中包括文化遺産集中的舊城;美國第三機械化步兵師已要求空中求援。如果一旦開始轟炸,如果文物被毀,這對於全世界、全人類來講必然是一個大痛,而且是永遠的痛。對此,拱玉書很激動地説:“海灣戰爭期間和之後,一些不法分子趁機搶劫、偷竊、走私伊拉克境內的文物,不久後這些無價之寶就出現在了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據統計,當時伊拉克共損失3000余件珍貴文物。”張夫也則進一步呼籲:“文物古跡如果被毀,將是無法估計的損失,要知道去感觸一處5000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跡與參觀一處復原建築,其意義是絕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只能雙手合十,為這塊曾經創造過輝煌文明卻一直飽嘗戰爭之苦的土地衷心祈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