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與印度宗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9-26 15:01:28 | 文章來源: 旅遊西部

印度文明與印度宗教  

  印度文明是世界歷史進程中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印度和中國、埃及、古巴比倫一起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名來自梵語Sindhu、古波斯語Hindu和古希臘語Indus,原指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稱之為天竺、身毒、賢豆,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正音為印度。印度人自稱其國土Bharata(婆羅多),希臘人稱之為India,這兩個名稱同時沿用至今。和四大文明古國崛起于河流兩岸或沿海島嶼一樣,印度文明最早發祥于印度河流域,史稱印度河文明,後來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恒河流域,相繼興起了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在印度的歷史上,印度宗教以及宗教神話就一直貫穿于這一古老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社會各階層文化的組成部分。

印 度 教

  印度教(Hinduism)是印度本土佔統治地位的正統宗教,目前印度80%以上人口都是印度教信徒印度教的前身為婆羅門教,約西元前9世紀形成,尊崇吠陀經典,奉行種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羅門(祭司享有至上特權,崇尚"梵"(宇宙精神)"我"(個體靈魂)同一。後來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義和各種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創造之神梵天、保護之神毗濕奴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印度教神廟群遍佈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偉,北印度的奧裏薩和卡朱拉霍是印度教神廟的兩大中心。德幹地區從整面峭壁中開鑿出來的埃洛拉石窟凱拉薩神廟,被譽為世界建築雕刻史上的奇跡。印度教神像也比佛教造像更加奇特怪誕,變幻多姿。南印度朱羅時代的銅像《舞王濕婆》被羅丹譽;藝術中有節奏的運動的最完美的表現",標誌著印度教青銅造像的頂峰。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至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印度教善男信女在恒河聖水中沐浴,洗滌罪孽,凈化靈魂,希冀死後靈魂被引渡到彼岸世界。

佛  教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在印度有100多萬信徒。相傳西元前6世紀由北印度釋牟尼創立,以其稱號佛陀(Buddha,覺悟者)命名。原始佛教作為反婆羅門教的異端宗教,提倡種姓平等,追求個人解脫(涅槃)。西元前3世紀佛教經阿育王弘揚廣泛傳播。傳説阿育王曾修建八萬四千塔,現存最古老的桑奇大塔始建於阿育王時代。約西元1世紀標榜救度一切眾生的大乘佛教興起,把追求個人解脫的佛教稱作小乘。約西元7世紀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別吸收印度民間密教信仰演變為佛教密宗金剛乘,後逐漸被印度教同化。西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與儒家思想和道教的相互影響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形成燦爛輝煌的中國佛教藝術。約西元7世紀起,佛教重心逐漸從印度轉移到了中國,13世紀時佛教在印度本土沒落。佛教文化藝術是印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佛像和笈多時代的笈多式佛像,為亞洲諸國的佛像提供了範式。波羅時代的密宗佛教造像也對尼泊爾和中國西藏等地的佛教藝術産生了深刻影響。

耆 那 教

  耆那教(Jainism)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之一,目前在印度的信徒遠遠少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于佛教徒。相傳西元前6世紀由北印度大雄創立,以其稱號耆那(Jain ,勝利者)命名。耆那教也屬於反婆羅門教的異端宗教,主張不害(非暴力),提倡嚴格苦行,西元前後分為"白衣派"和"天衣派"(裸體派,以天為衣)。現代印度民族獨立領袖聖雄甘地吸收耆那教不害的教義,曾發起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

下一頁古印度文明的由來上一頁印度數學文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