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是後印象主義畫家群中成就非凡的大師之一,也被人稱為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的畫風與荷蘭畫家凡·高的畫風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的作品都蘊藏著畫家本人強烈的主觀感受。但蒙克的畫陰鬱、沉靜,喜歡描繪人類精神中的負能量。凡·高的畫則熱烈、狂野,描繪的多是人類精神中的正能量。他們雖然是現代繪畫的先驅,卻仍然深受傳統繪畫的影響——也可能是兼具傳統大眾匠人精神和現代個性藝術家觀念的最後一批大師。
在蒙克的繪畫中尋找前輩大師的影響的著述可以説已經數不勝數。但本書作者阿爾內·埃格姆身為挪威蒙克美術館的總策展人獨闢蹊徑,利用蒙克遺物中大量的照片來揭示攝影帶給畫家的影響。蒙克對攝影技術懷著複雜矛盾的感情,他既靈巧地利用它,又貶低它的藝術性,並從中開創出一種與照片在表像上具有某些平行對應,但內在含義卻大相徑庭的繪畫風格。本書旨在揭示這一複雜糾結的過程。
1 攝影術無法展現天堂或地獄
鋻於愛德華·蒙克所處的時代,論述蒙克與攝影的關係肯定不僅關乎畫家本人的風格,也關乎他那個時代攝影術的發明對繪畫理念的衝擊。因此《蒙克與攝影》這本書自然而然地關注于下面這兩個不同層面上的主題:一個關於蒙克作品中攝影元素的特殊性主題,另一個是關於現代美術與攝影關係的普遍性主題。對於第一個主題,本書採用大量圖例(蒙克的畫和攝影)來細緻地梳理其中的聯繫;對於第二個主題,本書只是在第二章“攝影與感知”做了簡單的介紹,並引用了幾位著名批評家的話來闡明它,之後就將它內化為一種基礎理論而不動聲色地運用在全書中。並且被蒙克用一句格言所概括:“照相機終究不及畫筆和顏料——它無法展現天堂或地獄。”
眾所週知,攝影術的發明直接促使了現代藝術的誕生,特別是印象主義作品的涌現。攝影接管了寫實性創作這塊畫家們的主要領地。畫家為了與攝影師競爭視覺藝術的地位就要另尋新路,從頭開始做最艱苦的探索。早期印象派畫家如馬奈、莫奈、修拉、塞尚等首先得到了一系列顏色理論和新穎的圖像觀念,後印象派畫家高更、凡·高開始更注重表現創作時內心的感受。蒙克進入畫壇的時候,印象派的繪畫理論已經非常成熟,特別是高更和凡·高的作品已經給畫壇注入強烈的影響。蒙克就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向前開拓。而且對攝影持有一個可以稱為“否定之否定”的立場:畫家們這時都已不再抗拒照相機(同時也受益於照相機的工業化生産和逐漸普及),而是利用它來輔助自己創作。
2 攝影與繪畫的影響永遠是雙向的
攝影對蒙克創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表現在風格上,也表現在畫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還用攝影來保存自己正在完成中的畫作的影像),本書用了大量的圖例加以説明。這兩種攝影實驗在蒙克的攝影實踐中佔有重要地位:1、雙重曝光形成的類似于鬼魂一樣的透明虛影。2、近距離拍攝的大特寫形成的怪異的透視變形。很容易理解為何這兩種技法如此受蒙克的青睞,因為這兩種技術都能有意識地再現藝術家內心某種特殊的感受。除此之外,蒙克利用攝影機做了大量的簡便的構圖實驗,以此沉澱、凈化自己繪畫的主題。而且有趣的是,蒙克利用攝影為繪畫做的實驗也直接啟發了其後的攝影家們。因此這裡有一點需要強調一下:攝影與繪畫的影響永遠是雙向的,視覺藝術的未來仍然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蒙克對攝影的態度始終不太嚴肅。這不僅因為繪畫實踐在他心中有神聖的地位,而且他認為新繪畫中有一種深邃、神秘的心理力量等待自己去發掘。正像書裏所説:“他反對藝術中的攝影現實主義,追求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不基於記憶,但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最終成為觀賞者的回憶。這是這種藝術形式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説要使畫作本身成為回憶,那它帶給觀者的就不僅是畫中之物的形狀,還要帶著某種意境或者説詩意。當然,現代攝影特別是數位攝影也已經擁有了非同尋常的藝術表現力和全新的感知力,要達到這個標準似乎已不是什麼困難的。
3 本書不適於對蒙克陌生的讀者
這裡已經在暗示現代觀眾與現代藝術之間有一種全新的關係。觀眾要理解藝術,就不僅要面對藝術品本身,還要將藝術家本人人生經歷和私密體驗作為一種仲介,把作品當成藝術家人生的結晶來看待。特別是那些將藝術當成生活本身的藝術家。比如拿蒙克和他那幅著名的畫《吶喊》舉例。大部分人可能只把它當成一幅形象古怪(像一個尖聲嚎叫的木乃伊)的畫,但是這幅畫裏卻有蒙克深刻的絕望。據蒙克的友人斯科雷茲威德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蒙克都想畫出‘日落的回憶’,那落日就是凝結的鮮血。他嚮往著不可能,我覺得他絕望到都要皈依宗教了。但我建議他畫出來,他就創作了奇怪的作品《吶喊》。”
因此,這本書既可以看作是關於蒙克與攝影的專題研究,也可以看作是蒙克的一種特殊的傳記。作為了解蒙克藝術精神的碎片之一有其特殊的價值。但應注意,這本書不是為那些對蒙克還很陌生的讀者寫的,因為其中所涉及的蒙克作品很少,也不太能代表畫家的風格,只因為與攝影有關聯性才被選入。而且圖片太小,只能起到示例的作用,無法領略到蒙克作品真正的藝術感染力。本書唯一的遺憾是圖文配合得不是那麼緊密,讀的時候還要前後翻動。□書評人 張旋
4 繪畫能更深刻表現“混沌真相”
但繪畫總歸有攝影無法取代之處,雖然這不是本書的主題,但卻是我本人閱讀本書所要獲取的目的之一。可惜這個答案在書中並非顯而易見,我們也能從蒙克的日記中略窺一二。蒙克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如果我們想表達自己情迷意亂之際的感受,而我們在這種感覺下找到了一個對象。我們就不應該將它畫成第二次再見到它的樣子——這時我們的澎湃的熱血已經冷卻了。很明顯,我們兩次所見的一定不同。”在另一篇日記中(很可能是在看了凡·高畫的椅子之後寫的)他又説:“畫的精髓不是椅子本身,而是人們看到它的反應。”以及“如果一個人開始去畫事物現在的樣子,那麼他就永遠無法捕捉到混沌的心理印象。”在我本人的觀念中,我始終認為只有混沌的意識才最接近現實的真相。這裡似乎已接近我的答案,就是繪畫能更深刻地表現人們意識到的“混沌真相”,這是人們最原初的世界體驗,它似乎還包含著人們在繪畫勞動中存在的身體所有的“混沌意識”。當然這裡所指出的“繪畫的不可替代性”僅只是對創作者本人來説的,對觀者來説是不存在的。
因此可以認為:現代繪畫作為藝術的一種實踐方式對現代藝術家本人來説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蒙克似乎也是如此理解他與繪畫的關係。他説:“……藝術是一個人向他人交流的東西。所有的方式都是平等的——不論是在繪畫還是在文學中,人們採用方法達到目的——自然不是目的——如果有人可以通過改變自然獲得什麼——一定是這樣……如果藝術不是在人類打開心靈的需要擠壓出來的東西,那我就不相信它。所以繪畫、文學、音樂,都必須是你生命的結晶——藝術是你的生命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