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峰:中國畫的偽傳統是文化自殘

時間: 2015-02-06 16:27:02 | 來源: 網易藝術

首頁> 資訊> 聲音

當下的中國畫創作中似有出現回歸傳統的趨勢,看上去很美,理應是一個非常好的勢態。然由於現當代中國文化的兩次斷裂,導致中國畫的發展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傷害,由此,叢生了一些亂象,讓人很是憂慮。

我們知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畫界出現了一股對現代傳統的反觀和向古代文人畫傳統回歸的潮流。但是這種反觀和學習的潮流也不儘是真正的回歸中國畫傳統,衍生出了一批“假傳統”和“偽傳統”。

這些“山寨傳統”之作,似是帶有“傳統的影子”,但是,當我們面對“真正的傳統”時,就會發現他們語言之蒼白,形式之空泛,內涵之匱乏,實在辱沒了祖先“傳統”二字的分量。

“傳統”目下已經成為一個可以噱頭的概念。而“偽傳統”的作品披著傳統的外皮,徒有空洞的語言而沒有實際的內涵,恰如“行屍走肉”般沒了靈魂。

“偽傳統”是一種文化上的自殘與自裁。是以“傳統”的名義來埋葬活著的傳統、扭曲正在成長中的傳統、加速破壞有可能被湮滅的傳統。其實質不過是反應了部分創作者在文化選擇上的迷茫與淺薄無助。

我觀察,偽傳統的表現簡單地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徒有其表,即只有傳統形式,沒傳統內涵。

傳統的核心是“文化”,沒有內涵,沒有韻道的形式,就是形式主義。很多畫家對傳統程式化的東西掌握的遊刃有餘,尤其各類“筆會”,更造就了無數的“失魂之作”,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垃圾畫。

二是,空談筆墨,投機取巧。

一些急功近利的同行,平日過度依賴現有文房新工具的效果,取巧地越過寫意的基本技法門檻,使筆墨的內涵和運用筆墨過程中的“文化技巧”偏離了對“氣” 的物質把握,看上去似乎有了古人的筆墨形式,卻丟掉了傳統人文精神的“寫意”精髓,實際上是陷入了創作的世俗化和庸俗化。

三是,平庸的藝術觀念。

這使畫家們在創作中沒有思考中國畫傳統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其文化身份的焦慮也必然在作品中凸顯出來,很多茫然而無目的地創作也證明了作者藝術觀念的貧瘠。

四是,傳統文化修養的缺失。

畫家個人內在德品修為缺乏鍛造,對傳統文化無法抓住正統與核心,勢必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傳統是“死傳統”,畫也是沒有活性的“空畫”、“死畫”。傳統的“靈”與當代的“魂”高度不等階,就談不上結合,永遠不會得到“真正傳統”的內核。

什麼是“傳統”?

在中國古代,“傳”是一個詞,“統”是一個詞。

“傳”是傳承相續。是自古至今,自上而下,自遠至近這麼一個傳承至今的過程;“統”是統而貫之。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把這些珠給串起來,叫統而貫之。

什麼樣的“傳”才能承接,什麼樣的“統”才能有序,這就需要我們作為後人要有反觀傳統,透析歷史的一種認識觀和歷史觀。

我個人理解“傳統”既不是一個個具象的前賢,也不是有形的作品或流派,有形的只是傳統的一個載體,傳統是隱匿性的,是基於對歷史的一種深度的認識,是在歷史思想精神的深處和現實實現的一種溝通。如果你溝通上了,就叫“傳統”,失聯了就是“斷代”。

所謂的繪畫要有“傳統”,筆筆要有出處,實際上講的是一種淵源,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單純地機械學習歷史上的某一家某一派。需要更多的對歷史上那些經典作品的反覆研磨,甚至需要對畫者當時創作狀態的一種複製,才可體悟透徹,才有發言權。

當然這種複製不是簡單地臨摹,是對畫家創作影像,從原創到成品整個階段的感受、感知和體驗。從中把握住歷史已經經過的,或者是已經凝結為某一類具體,抑或是某一種事物的經驗的認識。

這,才是“傳統的本位”

實際上,面對中華文化深厚而強大的傳統,在中國畫這個文化形態上的“自救和復興”僅僅是一篇“小文章”。儘管這樣,建議更多的畫家要深入地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研習國學的精髓,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傳統在身體中發揮的巨大效用。而這一切效用都可以借筆墨以寫萬物,通過藝術形式,完成對自我觀念的闡釋,遷想妙得,使“宇宙在乎手”。

基於我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才做這麼個倡導和呼籲,而且我認為中國在一百多年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磨合後,只有逐步進入了文化發展“中國化”階段,那麼才談得上真正意義的復興與自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