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拿什麼來繼續愛你

時間: 2015-01-27 09:30:17 | 來源: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首頁> 資訊> 聲音

我對於所謂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保持的觀點就是:中國當代藝術不是一個無指向性的時間泛指,而是具有明確時間意義的固定創作階段。

這有些類似于西方現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諸多主義,如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些有著相對時間界限的藝術思潮。中國當代藝術可以説是上世紀中國藝術創作諸多形式中的一類,由其特殊性所引發的關注也遠超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形式,比如“鄉土”、“傷痕”甚至是“廈門達達”等等。或許,有觀點會認為,這些所謂的各種藝術思潮都應該統一到當代藝術的範疇當中,但如果按照嚴謹的學術界定,這樣籠統的分析是不恰當的。

“85新潮美術”所反映出的藝術現象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集體性的現象型表達,一直到“89現代藝術大展”以及在此之後的各種分支以及主義,都可以納入到當代藝術當中,比如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主義等等。這些藝術形式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在2005年之前非主流創作形態中的主流。

如果在今天的藝術大環境之下,有人站出來告訴你,他是老“85”,那麼,他想告訴你的最直接資訊不是在炫耀其資歷老,而是在告訴你,我的藝術創作跟現在的“ 當代藝術”不同。

以這樣的學術界定來看待當前藝術市場當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如下幾種情況:第一,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化正在逐漸被淡化。雖然市場當中出現了很多與之同期的藝術作品,但這些作品是否都可以被稱為“當代藝術”,或者能夠代表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和今天所傳達的藝術觀念的一致性?顯然難以滿足。第二,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正在趨於平淡。與市場佔有率的下降存在直接關係的就是價格的下跌,在2008年之後,中國當代藝術曾經面臨的市場問題到目前依舊存在,除了幾位有著海外收藏背景的藝術家的作品偶爾能在香港市場看到之外,在內地多數拍賣公司的拍品名單當中,如方力均、張曉剛、岳敏君這些曾經的市場標王級的藝術家拍品,已經很難再出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已經到了當前市場難以繼續接盤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學術界的研究已經隨著市場興趣點的轉變發生了轉移。更為關注年輕藝術家和新興藝術樣式固然是好事,但單純追求事物的新奇而忽略了對於學術體系當中基礎性研究的積澱,任何新的事物都將如無根之木,時不久矣。

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近幾年藝術創作環境的轉變,已經使得過去我們所習慣性認為的“中國當代藝術”發生了明顯的割裂。如果説,過去的當代藝術更為關注個體與社會的對撞、個人意志與整體社會形態間分歧後的衝突,那麼,如今的當代藝術則更為強調藝術的主觀性,即藝術與個體的關係。年輕藝術家更習慣將藝術看成是自身與社會之間發生關係的橋梁,用藝術傳遞的也是這種極其個人化的觀念。

如此兩種不同內在的藝術形式卻能夠被並置於一種藝術概念之下,當代藝術還真是無所不能。但長此以往,中國當代藝術還是那個我們曾經推崇備至的當代藝術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