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王鏞:平民生活的人性關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2-22 13:21:0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

與往屆全國美展相比,“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大部分作品更加貼近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體現了當代中國美術家對平民生活的人性關懷。雖然本屆展覽沿襲歷屆全國美展的慣例未設主題,但相關研討會卻有明確的主題:“中國夢——當代中國美術建設”。平民生活的人性關懷也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當代中國美術建設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我認為,本屆展覽最能代表對平民生活的人性關懷的作品,是中央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四校聯合公益設計項目——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這一作品屬於典型的平民化、生活化、人性化的設計,既保留了中國西部農村民居的傳統文脈,又兼顧現代生活的審美觀念與實用功能,其中蘊涵的當代中國美術家對改善普通農民生活環境的人性關懷的真摯情感和集體智慧,令人感動。韓緒等人的《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號系統設計》、張杞峰的《簡》等作品,也屬於人性化的設計,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或形式簡潔的現代感。

本屆展覽現實題材的繪畫作品,注重從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掘人性的真、善、美,大多采用樸素寫實的藝術語言營造溫馨祥和的情調意境。陳治、武欣的中國畫《兒女情長》工筆精緻,設色淡雅,洋溢著都市青年孝敬老人的家庭溫情,創作靈感來自畫家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彭偉的版畫《而立之年》木刻線條細膩而微妙,黑白色調單純而豐富,塑造了當代中國青年的特寫肖像,充滿了朝向未來的自信和勇氣,這也是畫家同齡人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許海剛的水彩畫《亮寶節上的人們》色彩厚重類似油畫,青藏高原的藏區人物群像每一個造型都非常鮮活,傾注了畫家的真情實感。劉德才的插圖《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境界廣大,細節精微,畫面上仿佛迴響著詩人郭小川的同名詩歌那一咏三嘆的韻律。張玉惠的漆畫《織情敘意》把惠安女的情思與畫家的夢想一起細密地織進了畫面。黃紅濤的《光陰的故事》、張策的《大山正月》、趙奇的《在土地上》、曾春平的《我把春天帶回家》等中國畫,李智華的《老廣東,小生活》、趙培智的《開河節上的塔吉克男人》等油畫,李煥民的《守望》、梁業健的《青影》等版畫,楊洋的綜合材料繪畫《春將至》,尤山的連環畫《石頭城的傳説》等作品,都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輝和淳樸的詩意。

本屆展覽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也往往採取平民化的視角,關注歷史上中國人民的苦難、奮鬥和歡欣。例如,何紅舟的油畫《橋上的風景》,描繪了20世紀初葉留學巴黎的畫家林風眠、吳大羽、林文錚,他們後來都成為中國美術的一代宗師,當時還只是為尋求藝術救國之夢而奮鬥的普通學生。姜永安的中國畫《傷逝的肖像·中國“慰安婦”寫真》,對慘遭日本侵略者迫害的中國婦女抱有深厚的同情。李成民的油畫《開國大典·人民萬歲》,以鳥瞰式構圖再現了新中國誕生之際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林、萬眾歡騰的盛大場面。

真正深刻表現人性的作品,特別是深刻表現人性的真、善、美的作品,是可以打動人心、打動世界的。而人性的真、善、美主要存在於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儘管本屆展覽的不少作品包括獲獎作品在表現人性的深度方面還有待加強,但當代中國美術對平民生活的人性關懷,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創作取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