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馮博一:關於策展和策展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思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12 17:20:40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網

馮博一:獨立策展人、美術評論家,並兼任何香凝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藝術總監。致力於中國當代實驗藝術的策劃、評論、編輯等工作。撰寫有幾十萬字的論文、評論文章。是中國目前最活躍的獨立策展人和評論家之一。

在中國當代藝術生態中,展覽和展覽策劃本身已構成當代藝術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作為這一系統連結環節,其作用與影響已獲得廣泛的共識。以往對藝術作品及藝術家的時代處境,以及成長經驗與記憶,乃至藝術家個人性格等的研究發掘,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研究方法,而將展覽和策展人的工作與藝術創作關係納入到當代藝術史中加以研究論述,則豐富了視覺藝術研究的視野。同時,策展人的工作能量與作用也使展覽策劃愈來受到關注、重視與追隨。當我詢問美術院校藝術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未來發展方向時,大部分都表示願意從事策展人這一行當,包括近些年藝術展覽的風起雲湧,都説明瞭展覽與策展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有效性影響。

我一直以為策展人與藝術家對待藝術的態度、思路與方法論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藝術家個人在創作上無論是“為人生而藝術”,還是“為藝術而藝術”,大致都是對傳統文化、當代文化的立場與態度的顯現,並結合歷史、社會文化的資源與自身的處境,以及個人的成長經驗與生存記憶,在藝術表現上尋求一個切入點,也就是文化的、現實的針對性,並利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語言方式,言説他/她的思考,他/她的追求,他/她的判斷,他/她的情感等等。藝術家是通過個人認知的個性化方式表達對世界和人自身的看法。策展人是面對紛繁的歷史、當代文化,藝術家的創作分析,乃至個人的考察、思考、研究的範疇,試圖通過展覽的主題、策展的理念和展覽本身,包括撰寫的展覽論文、畫冊文本的編輯等等,提示出自己對藝術對文化的一種觀點。只不過策展人的認知是通過其策劃的展覽來給予支撐和呈現的,而這個或者是個展或者是聯展的展覽又是由藝術家的若干作品來構成的。也就是説展覽本身是策展人“創作”的一件“作品”。記得老栗與徐冰的一次對話中,老栗説徐冰躋身於西方藝術系統只不過是西式大餐中的一碟春卷,徐冰反詰道:“你也是吧。”可以看出藝術家與策展人及批評家的身份、位置基本如此。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界有許多人在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之間不斷轉換身份而出現的現象。

當然,還是略有區別。藝術家可以只對自己的創作和作品負責,儘管還需要與評論家、策展人、畫廊、藏家等打交道時的策略考慮,但藝術家不必像以往那樣僅依靠畫廊的推介,因為現在藝術家發展的渠道與機會亦是多種多樣。而策展人需要忙活的就更多一些,其所面對的問題和頭緒更複雜,包括:經費的籌集、展覽場地的落實、藝術家作品與方案的調整、各位藝術家作品擺放的協調、展覽的整體佈置、畫冊的編輯、宣傳的推廣,甚至與布展工人、運輸、保險公司的糾纏等等。如果用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藝術家像是電影中的演員,把角色演好即可,而策展人更像是拍攝電影的導演,需要對影片的整體把握。

策展人受到追捧,是因為其掌握著一定的話語權,這個話語權與其學養、造詣、學術判斷和工作能力有著直接的關係,也與其的人脈儲備以及給藝術家造就的機會有關聯。策展人邀請誰來參展意味著某種學術的商業的機會的來臨。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的出路,就是發表、展示和收藏,這是不言而喻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藝術家總是趨之若鶩地圍繞在策展人的周圍,而策展人在江湖中各立山頭,也就造成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策展行當充斥著各種“垃圾”展覽,或許一些所謂的策展人就是這些垃圾的製造者。這些年來中國藝術展覽策劃狀況的混雜,尤其是藝術市場的火爆導致了藝術江湖爾虞我詐的博弈。其實,資本或財富本身是個中性詞,沒有問題,關鍵是獲得和消費這些資本財富的運作方式是否正當。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每當好的季節或週末或有大的藝術活動之際,各種展覽資訊鋪天蓋地,甚至你的手機短信和郵箱都要被發爆了一般。人人都感嘆展覽頻繁,以至於都感到看不過來的厭煩。展覽和策展人的氾濫類似于我們曾經的工農業“大躍進”,而靜下心來仔細回顧,卻又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好展覽,或許真正深入探討問題的學術型的,並值得你進一步思考的展覽,在良莠不齊之中被相互抵消而難以脫穎而出。如同我們混亂的藝術市場一樣泥沙俱下,濫竽充數。

至於策展的類別與形式,可以是有關視覺歷史的,可以是個案的,也可以是對現時創作狀態進行學術梳理的等等,多層面地展開。同時,我覺得一個準備充分的展覽,策展人將通過參展藝術家的不同作品提示出在創作中某一層面與方式的結果與問題,提出問題預示著藝術家創作産生了某些問題,目的不僅是使觀者清晰和明確,更是為了引起關注與討論,並嘗試著解決面臨的問題。倘若一個展覽能夠推出若干個有創作潛力的藝術家,並預示著某種創作趨勢與思潮的産生,那麼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較為成功的展覽。這個展覽中的作品,當從藝術家的工作室運抵展覽空間時,作品與作品之間、觀者與作品之間將會産生類似于化學反應的語境與聯繫。這既是藝術作品在工作室的獨立性移植到展覽現場後,與其他作品發生視覺的和審美的關係新的語意的産生,也是構成展覽整體視覺效果的關鍵所在。其實這涉及到展覽的空間佈置與擺放問題。我始終認為布展本身絕不是隨意擺放,而應該是完整的展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包括畫冊文本、海報請柬等細枝末節,它們既是獨立的也是錦上添花的相互裨益的作用,由此才會構成展覽的豐富與精彩。

這是我作為策展人多年策展的思考與經驗之談,是我試圖追求的策展方向,抑或也是我對展覽與展覽策劃的理想化期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