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鄭濃:變軌——網際網路的攝影之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09 17:25:50 | 文章來源: 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前一段時間,在一個與攝影相關的QQ群裏面(主要是攝影師、攝影媒體從業者、圖片編輯等)看到了一段有意思的對話:一位圖片編輯去了另一個網站的圖片頻道工作,之前他工作過的網站的一個前同事在群裏質疑,為什麼現在兩個網站的圖片故事內容和思路高度相似,惹得這位圖片編輯極力辯解,並截圖為證,説明自己的發稿時間在先,後來那位前同事看到有些尷尬,就説“我的意思是咱們發圖都是一個路子”,旁觀者有人總結道:“就這點事兒,就這幾個人,隔一段時間就像洗牌一樣”。幾位圈內人士的半公開交流,其實背後有很深的現象及原因可以鋪陳開來談。

網際網路這幾年對攝影的重視,具體體現為各大網站均設立了圖片頻道,招兵買馬。在幾大門戶網站的首頁,通常在“新聞”的後面,是只有傳統印刷字體14號字大小的“圖片”二字,但不要小看了這兩個字,它是有連結的哦!一旦點擊進去,一幅大圖立刻充滿了你的螢幕,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圖片頻道,每天都有這樣一張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圖片等著你,而這僅是網際網路圖片頻道的入口。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些圖片頻道的存在,是由社會熱點以及突發事件的報道連結所帶入的,現在的熱點事件都已經少不了網路攝影師的現場直擊,網際網路上任何一張有吸引力的照片,背後都可能是一個有深度的報道故事的全部連結。這與傳統閱讀完全不一樣。大多數人也並不是像翻看傳統紙媒那樣由封面及目錄,再進入內容的。在網際網路上瀏覽攝影圖片的經驗不同於紙上閱讀,網頁上的照片如幻燈一張張翻過,不同時空,沒有期數,這一切為網站貢獻了不菲的流量(點擊率)。在每個圖片故事的最後一張,你一定會看到一個字眼“下一圖集”。除了下一個圖集,側邊還有“組圖排行”,每個點擊進去又是一番看不完的天地,網際網路圖片的傳播方式,如果要與傳統媒體做一個比較的話,更像一本不斷增加頁數而又沒有具體頁碼順序的超級合訂本。

而這都是不久的事情,早年間,網際網路的圖片基本上是靠轉載,圖片供應商也是我們熟知的那幾家,他們的資源為傳統紙媒與網際網路所共用,究竟是什麼讓網際網路公司的圖片頻道與欄目紛紛開始加強攝影原創?

以騰訊圖片頻道為例,據攝影師山姆哥回憶,2010年,騰訊網副總編輯李玉霄提議做《中國人的一天》,每天刊登一組國人日常生活故事,上線後就發現這個接地氣,很受歡迎。缺陷在於網友投稿,圖片品質並不高,到了那年的 “五一” 勞動節時,策劃做特刊,由編輯約專業攝影師來拍故事,這就是《活著》欄目的開始。幾年下來,騰訊的《活著》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網際網路圖片品牌,類似的還有新浪圖片欄目《看見》、網易圖片欄目《看客》等。

但如果説,網際網路對攝影的呈現完全不同於傳統媒介,也並不客觀, 欄目、編排、圖文關係等等,實質上還是傳統媒體的路數。還是在一個專業的圖片群裏,一位平媒的編輯談了自己的感覺:“去年新浪圖片改版後,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欄目設置,都能看到平媒的影子。”這一點都不奇怪,還是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即使是這些在網際網路已經跳槽幾回的網路記者與圖片編輯,大多最早還是平媒出身的。這種職業陣地的轉移,是什麼原因?在一篇流傳于網上的名為《記者大批轉行背後:收入十年未變 “新聞理想”已變損語》的文章中,談到“紙媒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轉型,而是人才流失”。文章以第一人稱開頭:“本來也在紙媒行業裏當記者的,我也轉行了,已經轉戰網際網路。”人是有理想的,但,理想不能總是在風中,越來越多的攝影從業人員轉投網際網路,其中更不乏一些剛畢業的或者留學歸來的年輕攝影從業者們,網際網路為什麼成為他們的首選項? 一位在網際網路工作的資深人士的一段微信吐槽也許能説明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打開PC,除了有些辦公事務處理方便一些以外,竟然不知道還能幹什麼了,上網?玩遊戲?聊天?炒股?學英語?哪個不是用手機更方便呢?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被移動化了,還在考慮做網站麼?別逗了,那跟現在説要辦份報紙一樣搞笑了。99年前後我在某著名雜誌寫了篇文章:上網吧,否則你將一無所有。如今,這雜誌應該也不在了吧。天下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莫不如是。” 隨著科技的進步,媒介也在飛快地改變著,紙媒被唱衰早已不是新鮮事,現在就連網際網路的大概念也不能統而論之了,這裡面更要細分,PC端已經Out,移動網際網路才是王道。

圖片攝影(或者叫報道攝影什麼的),基本上由兩部分所決定的,一個是內容製造,一個是傳播平臺,在“2013年度中國攝影界十大新聞”中,第三個為“新媒體打造新陣地,微攝影成為熱概念”,不少傳統媒體從業人士認為,新媒體已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攝影傳播的更大平臺。2014年,更被一些人期待著,甚至有人喊出了“網際網路攝影元年”的概念,從一些門戶網站的舉措來看,這種説法有可能成為現實。

2013年底,新浪與騰訊,這兩個目前舉足輕重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都不約而同推出了與攝影有關的舉措,新浪圖片“攝氏2013度”報道攝影師大典評選與“騰訊影像力•2013 青年攝影師大賽”評選先後推出。據了解,新浪圖片“攝氏2013度”報道攝影師大典,是中國網際網路領域首次舉辦的大型專業報道和紀實攝影賽事活動。一經啟動,就在媒體攝影圈引起不小的反應,吸引了超過500名專業攝影師參賽,收到作品19000余幅,微網志1000多萬條。春節過後,兩大門戶網站公佈了最終的評選結果。2014年3月1日,新浪圖片“攝氏2013度”報道攝影師大典在北京舉行,僅隔一天,3月2日下午,“騰訊影像力•2013 青年攝影師大賽頒獎禮暨攝影論壇”也在北京798映畫廊舉行。

兩個網站的攝影獎項中,雖然獎項設置名稱有所區別,但終選的入圍者名單多有重合,周平浪、楊抒懷、郭現中、王偉濤、李強等都分別在兩個頒獎典禮上各有斬獲,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入圍者和獲獎者絕大多數來自東方早報、晨報週刊、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京華時報 、浙江日報 、城市信報、中國新聞週刊、成都商報 ……,而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傳統媒體。

從獲獎作品來比較的話,目前紙媒的攝影師整體水準要高於網際網路,在新浪的攝影頒獎大典上,供職于傳統媒體的攝影師們,集體感謝網路所給予的幫助。獲新浪年度潛力報道攝影師獎的陳中秋委婉地提到“報紙給的拍攝費用不高,在此感謝新浪的資助”,而憑藉《疫苗之殤》獲得新浪年度深度報道攝影師獎的郭現中則直言“報道攝影師的生存環境太惡劣,去年數個題材在報紙上都面世不了”。

為了幫助和扶持攝影師完成長期拍攝計劃大典,新浪圖片還同時啟動了“新浪圖片攝影創作基金”,該基金面向所有攝影師開放,申請通過的攝影師都將獲得1萬至3萬元的創作贊助。而騰訊的“中國進行時影像計劃”也以“關注現實生活,深度記錄中國”為目的,旨在尋找發現具有獨立思考與個人立場、獨特的觀察視角與專業精神的影像記錄者,組委會提供20萬至60萬元用於入選項目拍攝資金。每人平均獲得拍攝資金不低於5萬元。難怪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們紛紛在微信上面表達興奮之情,“網路重視攝影后形成的報道攝影新局面,讓我有種攝影新時代來臨的感覺。”還有的攝影師説,“嗯!給網路投稿是最大的外快!”“自打有了網路這一途徑,吃飯香,睡覺香,拍照走路腿也不酸了!”這些半玩笑的歡樂吐槽,的確反映了網際網路是目前傳統媒體攝影師的又一個重要渠道與出口。

頒獎大典上,新浪網總編輯陳彤介紹説,2013年新浪網圖片流量實現爆炸性增長,比前年增長一倍以上,尤其是在移動端帶來的全民攝影時代,以新浪微網志為代表的自媒體資訊傳播年代,圖片傳播的作用更加重要。賽事組委會負責人、新浪圖片總監嚴志剛説,“在資訊氾濫的這個時代,舉辦這樣一個攝影大典,目的是為了尋找這個時代中國真正的報道攝影師。希望能以年度獎勵的方式,鼓勵有理想的報道攝影師們,堅守內心寂寞,記錄時代體溫,給他們以應有的榮耀和光芒。”

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形象,作為報道攝影的經典符號,在此次的頒獎大典被新浪圖片所借用,共同打造“有溫度的視覺”。在頒獎現場,背景電子螢幕上的卡帕笑容狡黠,作為一個靈活的攝影師,卡帕若是現世于當今的網路時代,傳奇的“墨西哥手提箱”故事當作另一番演繹,因為網際網路時代,圖片一旦顯示于網際網路,應該就輕易不會消失了。

“一個溫暖而開放的攝影網路平臺”似乎就在眼前,可是看過初評、終評評委名單,你也會發現,兩個網站攝影獎的評委們和獲獎攝影師們一樣,也是高度重合的,對媒體圈以及攝影圈來説,這些評委真是太“臉熟”了,他們本身就是傳統媒介各種獎項評選的常客。

無論如何,作為被唱衰的傳統媒體的攝影師們,能獲得一份甚至兩份來自網際網路的實實在在的獎金(或者創作基金),總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獲獎之餘,背後所喻示的一些現象更值得思考。首先,網際網路帶來了一個新的傳播渠道,有些拍攝題材在紙媒很難獲得面世的機會,在網上卻能完整呈現,而且篇幅很大,較好地體現攝影師的拍攝初衷,更為傳統紙媒力所不逮的是,網上展示後獲得轉發及評論,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而中肯或者偏激的評論對攝影師來説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及資訊再獲得的渠道;其次,獲獎的作品的拍攝題材大都與弱勢群體及社會不公有關,其實這也是目前社會現狀構成之一大部分,與社會心態契合,一旦在受眾最多的網路上展示,會迅速引起廣泛關注,一些社會熱點題材,比如“疫苗之殤”等,圖片網路展示所自動形成的平臺也為當事人群體及相關方面提供了獲得幫助及資訊溝通的便利,這種幫助也是攝影師當初創作的初心所在。這些因素,可能要比豐厚的獎金,更能讓傳統媒體的攝影師們感到成就感與力量。

而已經在網際網路工作的攝影師們,目前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本期專題集中採訪了騰訊、新浪的5位攝影師,以及新浪圖片總監嚴志剛,而他也談了招募攝影師的幾個標準:第一是年輕。因為成本相對較低,網際網路是一個商業公司,在第一線的員工,必須考慮成本,所以年輕時候一定要珍惜機會;第二是專業。由於之前公司很多人員都要輪崗,所以在職業積累和專業向度比較薄弱,希望他們在熱愛的基礎上不斷累積專業經驗;第三是好奇。攝影師不僅僅是一個按快門的工作,需要有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産生於各種學習之中,也包括産品層面上的理解;第四就是誠實。報道攝影做的是媒體工作,一個誠實的攝影師,才可能會拍出真實的故事;第五是行動。包括一個職業攝影師應該有的溝通、突破、堅持、信用等方面組成的執行力。而作為曾經的媒體資深攝影師,嚴志剛也坦誠地表達了最不喜歡的攝影師是抱怨型的。 除了攝影原創之外,網際網路還加強了對攝影本體文化以及專業攝影資訊的介入。美國攝影師 Daniel Gordon 前一段剛摘得了2014年阿姆斯特丹 Foam 攝影博物館的 Paul Huf 獎,這樣的業內資訊,現在也被門戶網站報道,類似內容正在對傳統的專業攝影媒體形成衝擊。

網際網路的圖片世界深似海,綜合來看,目前門戶網站對圖片內容的選擇顯然有其自己的考慮,“關鍵詞搜索”決定了很多網路原創攝影的特點,而一些含義較複雜的圖片則不易被網路讀者所接受,相反,一些快餐化的創意,因其易於被搜索和歸納,受到網路讀者與編輯的追捧,從目前網路沉澱的大量圖片內容來分析,久而久之,網路編輯與攝影師的思路未必不會再次趨於同質化,我也在一位本次採訪的網站攝影師的個人主頁上看到他關於自己的工作作品的一些真實想法:“網站上的照片將會陸陸續續被替換掉,它們是我試圖編輯出來成組的故事,但是它們只是故事,我用技巧用結構去完成他們了,僅此而已,好多都是些該死的行貨”。

最終,網際網路上發光的影像,在《中國攝影》雜誌上又變成了印刷的紙本。攝影還是攝影,但攝影與媒介的關係,越來越變成一個重要的話題。只有理解了媒介的性質與平臺,才能更好地理解攝影事業的發展與變化。2014年,在這被人稱為“網際網路攝影元年”的此時此刻,你很難判斷這是傳統媒體攝影師們的大規模遷徙,或者只是網際網路再次拾起了傳統媒體的攝影之道?這背後都是基於傳播渠道的改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